曾国藩箴言:每当关键之处,或者说危及自己生存之时,总要耐心坚持,并且始终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办。
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不意味着就能通向胜利,关键要有将这种战略决策执行到底的决心。曾国藩一生勤命王事,效忠朝廷,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只是逆来顺受,但每到关键之处,或者说危及自己生存之时,总是耐心坚持,再大的困难和压力都能挺住,并且始终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去做,这对于他一生事业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瀚章曾经说: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定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只要他认准的,他就会排除一切干扰,争取一切机会,将胜利的可能变成胜利的现实。
1859年,曾国藩制定了进攻安庆的战略,希望通过集中力量进攻安庆迫使太平军前来进行战略决战,以达到先取安徽、次取江浙、以上制下的战略目的。因此,太湖之战后,湘军立即长驱直入,包围了安庆太平军后准备实施既定的计划。
没料到安庆会战的计划刚制定不久,曾国藩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先是来自朝廷。1860年,太平军以围魏救赵之计,先攻杭州,吸引围攻南京的清军来战,然后出其不意地杀了一个回马枪,趁着清军调动围攻南京的兵力救援杭州的机会,一举攻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并且乘胜追击,连下苏州、常州,苏南地区不久也全部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
早在太平军进攻杭州的时候,清政府就慌了手脚,急忙命令曾国藩与杨载福水陆东下,以分散太平军的兵力。不久,清政府得到江南大营溃败、苏州常州危在旦夕的报告,再次命令曾国藩从安庆撤围东下,救援苏、常,并说为今之计自以保卫苏常为第一要务,湘军现在屯兵坚城之下,很难马上得手,即使能够很快攻下安庆,倘若丢掉苏、常,也是得不偿失的。为了促使曾国藩东援苏浙,便先行赏给曾国藩兵部尚书衔,随后又授以署理两江总督之职,催促他兼程赶赴江苏上任。
在清政府看来,江、浙向来为财富之区,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和粮食供应地,恢复苏、常等地远比攻占安庆更重要,故而强令曾国藩东进。面对来自清政府的压力,曾国藩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决心置江浙于不顾,依然将战略重点放在安庆会战上,为此,他专门给朝廷上奏,说:自古平江南之贼,必须占据上游,建瓴而下,才可以成功。战争初期向荣所率领的清军,本来是准备控制江苏浙江的,然而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但不能打下南京,反而丢掉了苏州、常州,这并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因为从下游进攻上游,形势不利。现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仍然先打苏州、常州,然后从东面进攻南京,必然要重蹈覆辙,所以,绝对不能分安庆之兵进军苏、常地区。安庆之兵不但不能撤,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因为安庆一战,关系整个皖北的大局,将来是进攻南京的基础,因而也是整个胜利的基础,是决不可撤的。针对朝廷对太平军的担心,他强调说,虽然目前太平军声势很大,但只要拿定主意,立稳脚跟,形势就会慢慢地发生转变,否则,只能欲速则不达,苏、常拿不回来,连整个安徽地区也会丢掉,那么,现在的有利形势就彻底失去了。
曾国藩的分析是很透彻的,他的态度也是很坚决的。曾国藩屡屡上书解释自己的用意,清政府终于同意了他的安庆会战计划。
1860年9月,太平军为了解安庆之围,决定再用围魏救赵之计,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分兵两路,合取武汉,迫使清军回兵,以解燃眉之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自桐城出发,很快逼近武汉。当时湘军的主力都在安庆前线,湖北兵力极为空虚,只有湖广总督官文所率3000战斗力极差的防兵驻守武昌。听说太平军来攻,整个武汉三镇的官员富户顷刻间全部逃亡;正在太湖作战的胡林翼也惊慌失措,骂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害怕武汉失守,急得连日吐血;湘军内部也发生了意见分歧,许多人包括胡林翼都要求撤安庆之围,回救武汉;然而曾国藩却仍然十分清醒和坚定,死死盯着安庆,不为争议所动。他的看法是:即使是太平军有破湖北之势,却无守湖北之力,武汉即使是一时失去也会马上收复;而围攻安庆的军队一撤,就再也没有收复失地的机会了。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 “太平军在江西、湖北攻城掠地,都无非是要分散我的兵力而已。我只求攻破安庆,此外的得失一概不与之争,再过一两个月,大局就可以决定了。”
曾国藩下定决心,即使是武汉落入太平军手中,围攻安庆的湘军仍然不可退。他叮嘱曾国荃说,如果武汉能够保住,太平军必然会回头以全力来进攻围攻安庆的湘军;如果武汉有个三长两短,落入太平军之手,太平军也会以一部分力量守武汉,而以大部队回来攻打安庆,甚至会打下武汉后弃而不顾。
所以,无论武汉能否保住,始终以太平军回来攻打安庆时湘军能不能坚守住来定“乾坤之能转不能转”———如果安庆之围能坚持住,即使是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李续宜部队也会收复,这样局势就存在着转机;如果安庆之围湘军坚持不住,即使是武汉没有沦陷,太平军的声势也会大涨,这样局势对于湘军来说就完全没有转机了。因此,他对曾国荃强调说:这次安庆的得失,关系到我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的安危。
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曾国荃所率领的湘军不惜一切,拼死不解安庆之围。
陈玉成部队攻武汉受阻后,不得不直接救援安庆,与湘军在安庆进行战略性的决战,但仍未能解安庆之围,陈玉成也在转战途中英勇牺牲。安庆的陷落,使太平天国失去了首都天京的上游屏障,门户大开,从而使湘军建瓴东下,掌握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亲自参加过此役的洪仁玕事后沉痛地说: “我军最重大的损失,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安庆是天京的锁钥,直接保障天京的安全。一落在清军之手,就可以成为进攻天京的根据地。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天京就无法再守了。”从洪仁玕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专攻安庆的战略确实是相当高明的。
曾国藩战略决策上的成功在于他能在关键时刻坚持己见,不为外力动摇,这源于他谋定而后动的个性,更离不开他有将战略决策执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作为领导者,应该学会规取远势,在大处胜人;视野狭窄、目光短浅,从来都是领导者的大敌。最后将战略和意志完美结合,便能驾驭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