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从做人,到治军,到治国,曾国藩所信奉的只有一个“诚”字。
评价一个人才,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知人善任,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如果只重用上等人才而忽略下等人才,那么下等人才最终会被埋没;如果偏重于推荐下等人才而忽略上等人才,那么推荐上来的就不是杰出的人才。因此,在品评人才时,顾全了各个方面,才会对国家和集体都有利;否则,真正的人才就会从此埋没。
曾国藩的政治眼光也确实比清政府及同时代的官僚们高出许多。他看到了朝廷正规军和民间团练的问题所在,尤其是两弊相权取其轻。他的练兵计划得到朝廷批准后,在给朱孙诒的信中说“去冬之出,奉命以团练为名,近来不谈此二字,每告人曰乡村宜团不宜练,城厢宜练不宜团。
如此立说,明知有日就解散之弊,然解散之弊尚少,若一意操切行之,则新进生事者持札四出,讹索逼勒,无所不至,功无尺寸而弊重邱山,亦良可深虑也。”在给张亮基的信中更直截了当地说: “唯团练终成虚语,毫无实裨,万一土匪窃发,乡里小民仍如鱼听鸣榔,鸟惊虚弦……难可遽镇也。”
他还在批给手下人的批牍中,将本来并无二致的“团练”一词,“谬加区别”,一分为二。他说: “团练”二字须分看。团,即保甲之法,清查户口,不许容留匪人,一言尽之矣;练,则简兵请师,制械造旗,为费颇多,故乡民不肯举行。本部堂每与各州县道及,宜乡间团而不练,城厢练而不团,庶几有益而易行。
曾国藩是文章高手,更是通达时变的人。他改造“团练”,使他与当时的四五十位团练大臣分道扬镳。而且,由于“改图之速”,所以“立竿见影”。当然,艰辛的过程又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破。
北宋刘书在《刘子·兵术》中说: “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力。”宋人许洞也说: “和于国,然而可以出军;和于军,然后可以出阵;和于阵,然后可以出战。”曾国藩不仅是从理论上,而且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一个群体团结的重要性。他在给林源思的信中说道:
现在大营所调之兵,东抽一百,西拨五十;卒与卒不和,将与将不和;彼营败走,此营不救;此营败走,彼营不救;此营欲行,彼营顾止。离心离德,断不足以灭剧贼而成大功。
曾国藩最深恶痛绝的还是八旗绿营彼此“败不相救”。他在给江忠源的信中说: “国藩每念今日之兵,极可伤恨者,在‘败不相救’四字。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
关于这一点,早在衡阳练军的时候他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他说: “今欲扫除更张,非万众一心不可。”
因此,他认为绿营军的种种恶习、积习、陋习必须一扫而光,他制定了“别开生面,斩断日月”、“改弦更张,赤地立新”的方针,立誓要创建一支崭新的军队。为了他新建团体的“纯”,曾国藩招募湘勇、组建湘军时,决定一个绿营兵也不要,他怕“一根鱼腥一锅汤”,怕勇丁染上官兵习气。他要使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士卒精强”、“制械精致”的武装,成为一支可“破釜沉舟、出而图事”的劲旅,建立起“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队伍。
为此,他为自己所要编练的湘军确定了最基本的建军标准。用他的话说,这支军队必须要能够做到: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太平军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只有这样,才可以血战数次,渐新吾民之耳目而夺逆贼之魂魄。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建军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他从招募勇丁、挑选军官以及军官对勇丁的控制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还创制了《要齐心》的歌谣:
我境本是安乐乡,只要齐心不可当。
一人不破二人帮,一家不及十家强。
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来帮。
若是人人来帮助,扶起篱笆便是墙。
……
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
纵然平日打官司,此时也要和一场。
大家吃杯团圆酒,都是亲戚与朋友。
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手一双。
曾国藩出山时,手中既无兵又无权,本人又不擅长打仗,但何以能打败十倍、百倍于己的太平天国,成为“中兴名臣第一”呢?答案是,百人同力,万众一心!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从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可以看出,将士的忠诚、齐心可以造就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劲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