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宽以纳才,严以责效是实安危之大端,治乱之所存也。
曾国藩的用人是很讲求实效的。曾国藩在用人选将上一直反对选用为名利而来的人。他的四条选将标准中,第三条就是所选将领要不醉心于名利。他说:为名利而来的人,提拔得稍迟一点就怨恨不已,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就怨气冲天;他们与同僚争薪水,与士兵争毫厘,小肚鸡肠,干不得大事。所以,对带兵的人来说,不热衷于名利,是相当重要的。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后,百事丛集,愈感人才之匮乏,而对人才的聚集、培养、选拔、使用问题的解决也愈加急切。他经常与人讨论人才问题,虚心总结自己在用人问题上的缺失。当他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对士人更有吸引力,不少人愿投胡林翼处而不愿跟他做事时,立即改弦更张,与之展开一场广揽人才的竞争。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 “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妨也。”
曾国藩兴办洋务的得力干将薛福成就是得利于这种不拘一格的求贤方式进入其幕府的。同治四年(1865年),在古城金陵恢复已中断12年之久的江南乡试,由初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自主持。乡试结束,曾国藩收到署名江苏无锡落榜秀才薛福成呈送的治理两江方略《上曾侯书》。薛福成在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中,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等八项建议,并在每项建议中都附有具体实施方法。全篇呈词条理清楚,文笔流畅,曾国藩大为嘉许,不久便召见他。在谈话中,曾国藩得知薛福成饱读经世之作,不仅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且具有改革内政外交的真才实学;因而不嫌薛福成不擅八股文,只是一个落第秀才,当即揽其入幕。此后,薛果然不负所望,一直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深受曾器重。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薛福成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以后又越次升补为左副都御史,并以其所撰写的大量的政论、奏疏等等,被公认为当世谈时务的巨擘。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提拔人才应以有才者为先,而不能凭一己的喜恶;应着眼于所用之人能有绩效,而不在于肯顺从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