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俞樾曾经把曾国藩与诸葛亮作过比较,认为曾国藩在用兵方面要更胜一筹。蔡锷也认为,曾国藩一介书生,对于用兵打仗的道理,虽然自己没有听说过,却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了下去,足与古今中外名将媲美。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也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之役,完美无缺。”
实际上,曾国藩的战役指挥能力很差,只要是他亲自指挥的战役,都没有不失败的。然而,曾国藩的长处在于他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超出常人的战略头脑,长于从大处落墨,长于整体的战略谋划。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能总揽全局,抓住要害,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水平,能够从战略上胜人一筹,因而也就笑到了最后。
曾国藩超出常人的战略头脑,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1853年,在战争初起之时,曾国藩就写信给王錱,纵论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湖北省的存亡,关系到天下全局的安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说是眼光独具。
当时清政府为了扑灭太平天国,在南京周围相继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然而清政府的注意力只局限于东南一隅,用兵的重心也只在南京一城的得失,并没有意识到必须着眼于与太平军争夺整个长江流域,才能最终攻下南京。曾国藩从全局出发,根据地理形势,认为必须首先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先武汉,次九江,次安庆,只有这样,才能由上制下,克复南京。这个计划,表现出他在战略眼光上要高出清政府不知多少倍。1854年初,太平军西征部队由安徽挺进湖北,先后克复安庆、九江、汉阳。湖北省城武昌戒严,清政府在太平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无所适从,一会儿救东,一会儿救西,被太平军搞得团团转。曾国藩在这个时候给咸丰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认为不能光顾眼前的得失,还要考虑到大局的发展。他说:
论目前的警报,那么庐州是燃眉之急;论长远的发展,则武昌为必争之地。为什么呢?能保住武昌,就能控制金陵的上游,就能巩固湖北的门户,就能打通两广四川的饷道。如果武昌不保,那么就会成割据之势,这是最值得担忧的。
曾国藩极力主张集中两广、两湖、江西、安徽的兵力,与太平军争夺武昌,进而由上而下地沿江攻占两岸重地。以着眼于发展为原则,湘军先是攻占了武昌,接着顺江东下,连连突破太平军在田家镇、半壁山的防线,包围九江,占领湖口,使太平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是曾国藩战略的初步胜利。
1859年2月,曾国藩针对石达开率数万太平军入浙、入闽后又转入赣南使江西湘军处于东、南、北三面受敌的不利形势的情况,及时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很有战略眼光的折子,这也就是著名的《通筹全局折》。在这个折子中,他全面论述了当前的形势和湘军应该采取的应对之策,并提出了两个原则:
第一个是论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他说: “就全局来看,如果两样都有利,就应当取其大者;如果两样都有害,就应该取其轻者。要敢于舍弃小利而图大利,舍弃枝叶而图根本。”第二个是要分清轻重缓急,在一个时期,只能保持一个主要的战略方向。从这两个原则出发,他指出: “论大局的轻重,应该集中力量进攻江北,以便早日肃清中原;论目前的缓急,则应该先攻景德镇,以便保全湖口,先巩固南岸。”于是湘军收拢兵力,集中进攻赣北重地景德镇,不仅改变了被动局面,而且为后来进军安庆奠定了基础。
1859年11月,曾国藩又向清政府提出了全力进攻安庆迫使太平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可以说是最充分地体现了曾国藩的战略水平。太平天国的首都是南京,清政府一直是盯着南京来用兵,为此还先后组织了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结果打了几年,不但南京没有打下来,江南、江北大营却全军覆没,清军在整个战略形势上也更加被动。曾国藩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越来越被动,从根本上来说,是战略指导上的错误。他认为,要想攻破南京,必先驻重兵于滁州、和州,而后可以打破南京的外部屏障;而要驻兵滁州、和州,又必先围攻安庆,以攻破陈玉成的根据地,并迫使陈玉成前来决战。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这个见解是十分高明的。由武汉到九江、安庆、南京,清军一步步地控制了长江流域,在战略上占尽了优势。曾国藩曾自言: “我对于大利大害所在,都能悉心考究。”他还说,“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势就是大局大计”。还说,“应该从大的地方去分清界限,不要斤斤于小处去剖析微芒。”这个大利大害、大局大计,就是战略重心的所在。
曾国藩始终坚持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根据敌我各方面的形势来制定战略计划和进行战争指导,把总揽全局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始终具有强烈的全局观念,所以,湘军虽然在局部的战斗中不断吃败仗,但在战略态势上却越来越有利。而太平天国尽管在局部的战役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整个战略态势却越来越不利。这是湘军最终能够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用兵如对弈,谋势不谋子”,用兵如此,为政之道也是如此。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战略的根本在于它的宏观性和长远性,如表现在力量的综合运用上,就是计划性和有序性。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要能够把力量的各种要素和各种制约条件加以整理,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然后提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