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湘军将兵之间,有家人父子之情。
每一个高明的用人者,必精通运用情感艺术。有句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充分说明刘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非常善于运用情感收拢人心。善解人意,以情感人,是刘备能够建功立业的奥秘所在。诸葛亮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对关羽又是封官、又是送钱,关羽却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那里。这些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曾国藩同样也是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曾国藩带兵打仗,有那么多的人能够团聚在他的周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人才之间建立起了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塔齐布是曾国藩的一员勇将,在一次作战中,塔齐布因寡不敌众,马陷泥潭之中而迷失了道路,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后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
第二天早上,塔齐布的部下见主将一晚上都没回来,认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成了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不久,塔齐布平安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起来。塔齐布说: “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曾国藩这才破涕为笑。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真情的流露,塔齐布怎么能不感动呢?
1855年8月,塔齐布因为九江久攻不下,又急又气,结果呕血而死。曾国藩听到塔齐布的死讯以后,潸然泪下,伤心欲裂,连续几天寝食难安。第二天清晨,曾国藩便率领湘军之中的高级将领和幕僚离开湘军老营直抵九江,在湘军驻扎的大营之中为塔齐布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向塔齐布灵位沉痛追悼。曾国藩在塔齐布的灵前大哭了一场,在场的将领们也都忍不住哭了起来。随后曾国藩又派人送灵柩到南昌公祭,再送回原籍安葬。塔齐布家在北京,家中还有老母亲,十分清贫,曾国藩知道后,便让湘军粮台设法为塔齐布筹了一笔银两,委托人转交给塔的老母,并对塔齐布的两个弟弟的生活也作了安排。与此同时,曾国藩还专程写奏章上奏朝廷,详细地奏叙了塔齐布在湘军创建的时候所立下的许多功勋以及诸多功绩,请奏在长沙建立专祠。当祠堂建成之后,曾国藩亲自为“塔公祠”撰写祠联: “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至诚相许也,有彰曾荐郭汾阳。”
湘军之中还有一员大将,叫李续宾。曾国藩对李续宾十分推崇,李续宾对曾国藩也是忠心耿耿。曾国藩父亲去世、回家守制的时候,清政府乘机剥夺了他的兵权,而李续宾不管这一套,还把曾国藩看作是最高统帅,不管什么事情都向曾国藩报告、请示。朝廷迟迟不肯让曾国藩出山时,李续宾甚至表示要辞职回家。1858年,李续宾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孤军猛进,结果被围于三河。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就非常伤心地对人说,以李续宾的刚烈性格,肯定会死在这场战役中了。后来果然如此。而当李续宾战死的确切消息传到曾国藩大营的时候,心如刀绞的曾国藩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的面放声大哭起来。
曾国藩与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感情也很好。李续宾在三河战死后,部队就归了李续宜带领。曾国藩和李续宜之间几乎无话不谈。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李续宜在曾国藩的大营中治病,曾国藩每天都到他的病床前去探视,晚上还要看一看李续宜的睡眠情况。曾国藩在给弟弟们写的家书中说:
“我每天到李续宜那里探视,他身体很瘦,又经常咳嗽,好像是有了内伤。但他的精神还很好,静心调养,应该可以痊愈。”当他看到李续宜晚上睡觉十分香甜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写信给弟弟们,让他们跟自己一同分享这个快乐。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湘军之中,很有一种“家人父子之情”。曾国藩还说,湘军所建立的,是千人同心、万人同力的“死党”。很多人才乐意为曾国藩所用,其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这个“情”字有关。
情感是有回报力的,凡是人才,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体贴、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该将情感当成一种力量,用它去动员、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激发人才的热情和活力。不过领导者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诚。曾国藩用人很讲究“诚”字,这个“诚”字,同样也是与人才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必须把握的。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虚伪的情感不但打动不了别人,反而会弄巧成拙。在运用情感的时候,还要把握感情和理智的分寸,不能让情感的洪流冲垮了理性的大堤,否则只能坏事。就像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不顾与东吴联合抗魏的大局,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兵败身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人毕竟是现实中的人,除了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曾国藩在以情感打动人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以现实的利益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曾国藩用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利益的引导。
湘军从上到下,是一支有组织、有思想、有主义的军队,这跟曾国藩的长期倡导和影响有极大关系。
曾国藩最恨官气,所以摒弃官府排场,力禁部下迎送虚文;他最恨懒惰,于是自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曾国藩对部下僚属,小到个人治心治身,大到治军治饷,无不以自己的信条、经验严格要求,耐心训导。在他给部下的批牍和书札里,训导劝勉之语甚多。曾国藩赋予他的幕府两种职能,一是治事,一是育人,使幕府不仅是治事之所,也是培养人才的学校。曾国藩本人既是行政官长,也是业师;幕僚则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生童。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他的幕府说: “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耳。”
他在给丁日昌的信中则谈得更为具体: “局中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可,乃不虚设此局。”这既是对江南制造局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幕府的要求,可以说是他设立幕府的一项宗旨。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此意,自觉去做,曾国藩还把它写成对联贴在总督衙门的府县官厅上: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湘军中既有纪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说教。李鸿章深感受益不尽,从而逐渐养成了“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的习惯,并获得了不少学问以及经济又实用的东西。李鸿章后来回忆说: “在营中,我老师总要和我辈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白居易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说人的心灵有一扇大门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