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古时代英雄的事迹必定有基础,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曾国藩在晚年,偶尔也很得意地总结自己何以成功。说到湘军,他毫不隐讳地说:湘军之有战斗力,主要是由于“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说到这里,他的话只讲了一半,实际情况是,湘军水陆师的营官、统领全部由他委派或批准,统领并不是根,真正的“根”是曾国藩,由根生干、生枝、生叶,故粮饷虽出自公款,统领、营官等皆“若受其私惠”,所以,他拥有湘军的绝对指挥权,湘军也仅会听命于他的指挥。他在湘军中的地位,绝非他人所能代替。曾国藩为了使湘军变成“曾家军”,于筹建湘军时,便大造他组织的湘军是“义师”的舆论,在编立营部,委派营官、统领等时都作了精心安排。
曾国藩的《杂著》中有《居业》一条,意思说打江山、创事业都要有基础。
他说: “古时代英雄的事迹必定有基础,如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光武帝在河内、魏在兖州、唐在晋阳,都是先占据根据地,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曾国藩把建立基业归纳为两个必要条件:规模宏大,言辞诚信。
他具体解释说:
就像居室那样宏大,那么它占的宅地就广阔,能够庇护的人就多。诚信如果站得很稳固,结构就会很牢靠。《易》说“宽大居之”,说的是宏大;“修辞立在诚字上,可以居为”,说的是诚信。大程子说: “道之浩浩,从哪里下手呢?
只有立下诚才有可以居住的场所。诚就是忠信,修省言辞,便是要立得这忠信。如果口不择言,逢事就说,那么忠信也就被埋没动摇站不住了。”旧时所说“居业”,即现在所说“兴家立业”的意思。子张说: “掌握的德不宏大,信的道不专一,还能叫有吗?还能叫无吗?”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宏大诚信,那么我的知识浮泛动荡,说我有不行,说我无也不行;这样终身没有可居之业,这就是程子所说的“立不住”了。
曾国藩几乎从零开始,到一呼万应,正是借助做场、做局才发生如此转变的。他多次谈到“局”,鄙视那些在局外呐喊议论者,倡导挺膺负责、躬自入局,认为这样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曾国藩起家之初,手中无权无势,所以跟从他的人并不多。从长沙临行前,邀左宗棠参谋军务,遭到拒绝。左宗棠拒绝入幕后不久,便加入到骆秉章的幕府,令曾国藩很难堪。李鸿章初次来投,曾国藩也说: “少荃(李鸿章号)是翰林,了不起啊!志大才高。我这里呢,局面还没打开,恐怕你这样的艨艟巨舰,不是我这里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纳的。你何不回京师谋个好差事呢?”表面上是拒绝,实际上担心水浅养不了大鱼,怕李鸿章吃不了这份苦。曾国藩还同时发出另外几封邀请信,但应者寥寥,甚至连过去的好友冯卓怀、郭嵩焘都不肯随行。刘蓉虽被他强拉进来,但不久即坚辞而归,留下来的只有李元度、陈士杰数人。
陈士杰字俊臣,湖南桂阳州人,以拔贡考取小京官,分发户部,遭父忧回籍,因在家办团练镇压当地会党为曾国藩所赏识,在衡州招聘入幕。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举人授官黔阳教谕。李元度曾上书曾国藩言兵事,为曾国藩所赏识,约于1854年2月前后被招入幕。曾国藩深感孤立无援之苦,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很有感慨地说: “兵凶战危之地,无人不趋而避之,平日至交如冯树堂、郭嵩焘者尚不肯来,则其他更何论焉!”又说,“甄甫先生去岁在湖北时,身旁仅一旧仆,官亲、幕友、家丁、戈什哈一概走尽。此无足怪之事。兄现在局势犹是有为之秋,不致如甄甫处萧条已甚。然以为此为乐地,而谓人人肯欣然相从,则大不然也。”曾国藩当时惨淡经营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认识到由于自己局面尚未打开,台面小,又不轻易向朝廷推荐人,加上当时环境恶劣,随时有送命的危险,人们当然不愿死心塌地跟从他了。
因此,曾国藩再次出山时,向清政府要求授予他一二省的实权,对稍有才能者,保奏、荐举不断,加之打了几次胜仗,所以才有“群雄蔚起,云合景从,如龙得雨,如鱼得水”的局面。
曾国藩做两江总督后,台面越做越大。由于清廷倚重,曾国藩手握四省兵符,有请即准,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但曾国藩权大责也重,他意识到随着台面做大,必须更要注重网罗天下人才,为两江用,为天下用。因此,他自祁门开始,张榜晓示,召集人才。一时间各地来投者络绎于途。曾国藩把得来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型人才,包括治军、治饷、冲锋陷阵等;另一种是很有名望,兼有一定智谋。对前类人才,曾国藩以实为实,既要他们做实事,又给他们以实惠、实权、实职;对后一类人才,他虚实兼予,即给丰厚的待遇来“养士”,同时不轻易让他们任实职,但遇有难决难断之事,也让他们发表“高见”,以示尊重。在曾国藩“养士”中,有“三圣七贤”之说,三圣者即吴竹如、涂朗轩辈,七贤者即邓弥之、莫子佃诸士。曾国藩诗云:
幕府山头对碧天,英英群彦满樽前。
也许以某种精神感召,把人们聚笼过来,还算容易,而对聚笼在一起的士人怎样进行教化和使用,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曾国藩对此问题的处理,就是把自己的幕府(包括自己所率之湘军)办成一所人才学校。
曾国藩启示录:
对任何一项事业或工作来说,根基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将根基扎牢,才能进一步把局面做大,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