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作中感觉自己很笨一样

工作中感觉自己很笨一样

时间:2023-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注科研 乐在其中——袁正宏教授访谈录本人近照袁正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起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了大学以后,在谈论卫生状况和疾病的时候,总会说到全国有两个地方是肝癌高发区,一个是江苏启东,一个是广西扶绥。实际上,闻老师所谓的“凶”是对工作要求很严格。

专注科研 乐在其中——袁正宏教授访谈录

img51

本人近照

袁正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起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专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病毒学会主任委员等。

1995~1996年获欧共体居里奖学金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圣玛丽医院进修。1999年、200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St Louis)及Rockefeller University进行研究工作。

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杂志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近10篇,包括国际权威病毒学杂志及核酸研究等。申请专利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

我老家是江苏启东的。上了大学以后,在谈论卫生状况和疾病的时候,总会说到全国有两个地方是肝癌高发区,一个是江苏启东,一个是广西扶绥。在家乡的时候还没感觉到这一点,等到了学校以后才发现疾病是如此的严重,并且离自己是如此的近。于是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也就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开始留心这个问题;并且作为一个医学生,我当然也有这个责任。这是我刚开始的想法。等后来慢慢到了临床实习,通过近一年的经历,不同的科室转过来,越来越感觉到做医生的无奈。所以当我有机会推荐为全国第一批的免试研究生时,就选择了做基础的研究生。当时我以为通过做一些科研,对一些疾病的机理作一些探索,就能为真正根治疾病做一些贡献。

进上医的分子病毒实验室之前,就知道上医是一所非常著名的学校,但这种了解还是较片面的。进校之后,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上医的校训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我体会最深的也是这点。本来以为上医的著名教授生活条件应该非常优越、工作环境应该非常现代化,但是来了之后发现他们的生活还是非常贫苦,工作条件还是非常艰辛。但是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做出这么优异的成绩,真的是非常值得钦佩。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上医的前辈们是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们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人民的病痛疾苦。

当时全国在肝炎研究上做得比较出色的、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我们上医闻玉梅老师的实验室。闻老师是我的导师,对我各个方面也是影响最深的,没有她的教育,我不会有今天。闻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我刚来上医的时候,别人就跟我说,闻老师很凶的。实际上,闻老师所谓的“凶”是对工作要求很严格。我记得很清楚,她认为做任何工作都应该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因为医生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行医是如此,做科研也是如此。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很清楚,来了上医以后,闻老师对我们研究生无论是实验记录或工作汇报上的文字均会纠正,包括标点符号或者字的笔画。从这个一点一画中间,体现出她对科学的态度、对工作的求精意识,应该说这个是我感受至深的。

当时我们班博士毕业的同学有二十几个,绝大多数都出国了。我没有马上出国,我希望在病毒这一块继续工作,并且立足点是在国内。毕业一年后,中国和欧共体之间有一个交流计划,选拔一批中国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去欧共体进修。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外面看一看,吸收一些国外的经验,使自己在各方面都能更好。所以我就报名参加了这个评审,最后通过了,而且也获得了奖学金。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机会,应该说正是因为有一颗平常心,使我以更平和的心态去英国工作;正是这颗平常心,使我在基本上完成进修任务后,一旦国内需要时,我会在两个礼拜之内就从英国赶回实验室。所以我把出国只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在实验室工作的一个手段,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由于上医的实验室是个非常好的,我在这边接受了非常系统的培训,不论是分子生物学还是各种实验技术都掌握得非常全面。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到英国之后一个礼拜就完全适应了当时实验室的条件,两个礼拜之后就马上开始接手课题,一个月以后就有初步结果出来。当时英国的导师还写信给闻老师说,想不到我去了之后,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这么好的工作,尤其像当时的比较难课题,这主要应归功我在国内实验室接受的良好训练。第一次出国,我觉得利用这个机会还是应该多学一点儿、多做一点儿东西,回来以后才能更好地把国内的工作做好。当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家人带到英国去,可是我没有这么做,主要是我觉得家人来了以后,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陪家人,所以我就没考虑让她们去,这样的话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好工作,她们也理解我的想法。我一直认为从事科学研究是很辛苦的,假如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会是很痛苦的事情,我相信那些发展比较好的人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的。

我从事研究的最初目的是希望能够解决临床医生的无奈,可后来我发现做科学家也很无奈。一开始很天真,年轻气盛,认为3年到5年就能有个应用到临床的方法,实际并不是那么简单。后来发现通过科学研究找到一个新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还真的动摇过。但后来发现,只要坚持不懈,瞄准解决临床问题这个目标不动摇,就有可能取得突破。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使我对科研的目的和手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闻老师曾说过,我们医学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临床疾病的机制,探索临床治疗诊断的手段,牢牢把握科研的目的,使其与临床相结合,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这也是我从事科研工作最深的感触和动力所在。

我心中从来没有遗憾这两个字,我觉得一个人要沿着你选定的道路一直往前走。在生活中间,若觉得太多的遗憾而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它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一个人生活中会有顺利的、还有不如意的事,但是不管顺利也好、不如意也好,你的态度永远应该是积极的,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看待。这样的话,一个人会永远往前,并且可能会做得越来越好。所以,有些人问我,你当年出国,立刻又回来了,你是不是很遗憾。我相信我从来不遗憾我的选择,因为我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我认为在我身上可以看见国家发展的缩影。

前面提到,从事科学研究实际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中国,更需要默默奉献。对家人,可以说欠了很多,争取将来弥补。现在能做的就是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能够使家人认识到个人发展好了,事业发展好了,家庭也应该会发展好的。对自己的孩子,我没有太多的要求。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一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去做。对我来说,我对科研很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不会去计较时间长短,不会计较是否枯燥,就会花毕生的时间来研究它。有人会问我苦不苦,我觉得一天到晚在实验室没什么苦的;有人问我看文献累不累,我觉得越看越开心,有新的认识、新的体会、新的思想。所以兴趣是很重要的。我女儿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很喜欢上历史课,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想去挖掘这份历史。她最大的愿望是去北京故宫呆上三个月,哪怕是做一个扫地的工人。我希望她做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可以把她的能量全部激发出来。作为家长,应当给她营造一种环境,培养她的这种兴趣,让她有自己的追求。前段时间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实:大量学生报考金融啊、国际贸易啊、计算机之类的专业。我觉得这并不是他们兴趣的所在,实际上是利益的所在。所以我希望无论是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孩子,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不要受利益的驱动,而要以兴趣为出发点。

(采访整理:杨鹏、朱海燕、张周、秦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