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医科大学的护理教研室

上海医科大学的护理教研室

时间:2023-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之缘——胡雁老师访谈录本人近照胡雁,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护理、儿科护理。在我们的护理教研室刚刚开始组建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医生,他们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应该说贡献很大。另外还有很多上海护理界的老前辈来给我们上课,有上海护理学的创始人安之碧老师,还有中山医院的老护理部主任郑俭碧老师。

护理之缘——胡雁老师访谈录

img52

本人近照

胡雁,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护理专业,1996年获泰国清迈大学护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护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上海护理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护理、儿科护理。担任卫生部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双语教材的主编、《护理研究》的副主编,并参加《护理管理》、《健康评估》、《症状护理学》等护理专业教材的编写。

我是贵州人,1985年参加高考时上海医科大学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虽然当时我的理想中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后来没能进,被分配到了护理学,心中有一点失落。1985年,护理学刚开始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但当时对于护理学不是很了解,觉得护理不需要本科,中专可能就够了。最后考虑到上医大是很好的学校,护理学专业在国外也已经发展得很好,于是当时尽管我抱着很强的不确定感,但还是来了。我想看看这个专业在大学里是怎么发展的,在这一行业中自己毕竟是一个刚刚开始的人,要有所作为还是要靠自己。

当时上医大在我们那儿的名声相当的好,在医科里,通常有这样的说法,南有上医,北有北医。虽然我刚刚到上医大的时候,学校的条件没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整个学校的校风还是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很严谨,大家读书的风气很好。记得那时候的自修教室总是满的,大家总是去抢那些通宵教室的座位。上医大的学风用上医大以前的校训来概括是最贴切不过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正因为这样,学校的学术成就很高,而且老师对教学都很专注、很有激情。在我们的护理教研室刚刚开始组建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医生,他们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应该说贡献很大。有一位中山医院肾内科的医生给我们上肾内科课程,他上的课完全都可以脱稿讲,而且口齿很清楚、重点很突出、与临床结合很密切,更重要的是他把他对护理的感受放在课堂里面。对于所有的临床医生为我们上课,我们所体会到的是他们在用心,用他们的行为来支持我们的护理教育,帮助我们形成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在我们现在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中,有他们的功劳在里面。也有很多的临床护理的老师为我们上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我们护理基础的董老师,她具备典型的临床护士的形象,一走到讲台上就让学生感到她的和蔼和温柔,风度气质都很突出。她做的基础护理动作都非常的清楚、利落,而且对学生讲话就好像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使我们感觉这些老师对我们有很大的期望。另外还有很多上海护理界的老前辈来给我们上课,有上海护理学的创始人安之碧老师,还有中山医院的老护理部主任郑俭碧老师。从她们给我们上的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护理的艺术性——待人接物的艺术、和病人交流的艺术,以及对专业的热爱。

我最喜欢的专业课是妇产科和儿科护理学,这两门我学的比较深入,所以我现在的教研室就是妇儿护理教研室。这两门课从当时上课来说,妇产科课程是葛汝珍老师上的,她以前是妇产科医院的医生,儿科课程是儿科医院陈宝林老师上的,这两位老师虽然都是临床医生,但她们对我们的护理教育以及学生充满感情。

在我们实习的时候,其实临床的一切都还是陌生的,有很多东西也不是很懂。那时候见到学校的任课老师们来看我们的时候总是很感动,就好像见到亲人的感觉。记得有一位教我们外科护理学的李玉珠老师,以前是华山医院的临床医生,她每次来都会告诉我们怎样去克服胆怯、如何观察病情、什么办法是最合适的,当时我们觉得她每来一次,我们的收获都很大,我们觉得心理焦虑和陌生都可以和她说。

本科毕业后同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去了国外发展,我想这也是因为上医大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以及比较好的知识技能基础。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友好,大家很快乐、单纯。那时护理学院学生不多,所以学院的活动也不多,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健康咨询活动,我们给社区的老人量血压、做健康咨询。我当时还是学校游泳队的队员,每周训练2次,那是对体力和耐力的训练,也锻炼个人开朗、包容个性的好机会。我平时的业余活动主要是游泳、吉他、旅游。

1985年到1989年的本科学习,从积累知识来说、从认识医学领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不管从事哪个职业,基础是很重要的,你得有扎实的功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医学基础知识是在那个阶段形成的,而且这对我今后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虽然护理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但是我没有想到转专业的问题,回想那时我是这样推理的:因为我现在并不了解护理,所以不要先入为主地对这门专业盲目下结论,只是花时间去了解它,以后如何,毕业后再说。也就是在这种平和的心态中,我能够静心地学好各门课程,觉得自己的努力和获得的成绩是平衡的,就这样度过了4年本科生活,期间也再也没有想过做医生的事情了,也没有发生专业观的冲突。

1989年到1990年,我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内科、外科护理,轮转了肾内科病房、消化内科病房、内分泌科病房、普外科病房、胸外科病房。那段时间里工作很繁重,但是在和病人的接触中,我慢慢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和感激,内心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总而言之感到自己付出是值得的。还有就是当时参加肾内科病房全体成员的新年联欢会,我们与病人一同庆祝新年,在如此一个特殊的场合、如此一个特殊的时刻和如此特殊的一群人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同时也感受着病房医护人员之间相互合作的氛围。当时的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和老师,她很令人尊敬,亲切、和蔼、热情,她对本科毕业生十分的重视,对我们的关怀使我至今难以忘怀;还有一位就是当时的普外科病房护士长黄锦培老师,虽然她很严厉,但是对于工作却非常地仔细、一丝不苟,病房的护理质量很高,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1991年9月到1992年9月,我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儿科护理临床进修,轮转了血液科、肾内科、新生儿科、心脏外科、普内科病房、传染科病房。我最难忘的事就是在我们的护理下,一位出生体重只有900克早产儿出院时体重恢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终于从暖箱里出来;还有就是一位破伤风的新生儿经过我们所有的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终于康复。在此期间,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挽留住如此崭新的生命,真的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感到骄傲。我们当时的护理部主任徐静仪老师,她照顾病人很周到,为人也很热情,更重要的是她对青年护士的成长十分的关心。还有当时的儿科学教研室主任樊绍真医生,他常常对医生和护士成长给予悉心指点和支持。

后来,上医大提供了机会让我去读硕士和博士。攻读期间有一件事令我真的很感动:2000年新年的时候,我收到了上医大寄给我的新年卡,当时我觉得很亲切。上医大很关心每一位老师,尤其是一些在海外留学的老师。

留学期间,我感到国外的教学氛围和我们国家的教学氛围是很不同的。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我就读博士的大学),教学的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老师对学生的管束较少,学生可以直接叫老师名字。但是他们对于学术成果很重视,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列出一些参考文献,然后学生就拿着这些清单去图书馆找资料阅读,老师是不会固定一本教科书的,因而就不像我们这种灌输式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国外的教学方法主张发挥学生主动性。现在无论是以往的上医大还是现在的复旦,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课堂氛围上还是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别的。比如我们一定要有一本教材,而且一定要是固定的,学生的感觉就是如果没有教材的话就没有办法学习。所以,我们护理学院一直都在派老师留学,让他们亲自去体会国外的教学理念,因为光听到、光读到是不够的。而对于泰国清迈大学(我就读硕士的大学)而言,它的学习氛围还是比较传统的,但是他们的硕士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方法很合理,学术活动很多,和国外的交流也很多,文献相当丰富,让我们思维得到扩展,它的教育方式是指导我们去阅读、去反思、去写文章,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让我真正懂得什么是护理、护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护理的前途在哪里。泰国的教育尽管它的基础教育较传统,但是它的硕士教育方法和提供的资源,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的本科学习是在上医大打的基础,而硕士学习以及博士学习可以说是上医大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接触、了解、借鉴国外的护理教育,在专业观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上收获很大。

读完博士后,我没考虑要留在国外。当时的学院院长杨英华老师很关心我,她说护理学院很需要读了高学历回来的人才。我感受到我的“家”在这里,于是就回来了。虽然我在国外很容易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对于我而言,我更愿意回到这里,在我的母校中发展,因为我熟悉这个领域。回来以后在工作中,杨英华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同时也是上海护理协会的科普专委会的主任,她带着我们搞了好几项活动,例如到浦东新区做健康咨询,为社区的人做了很多的事情;组织“我心目中的护士”专题活动。杨英华老师在1991年首次把美国护理专家邀请到了我们的学院共同开展护理研究,填补了上海护理研究的空白。我当时参与了其中儿科护理研究,让我体会了护理研究应该怎样开展,种植了护理需要研究的观念,这是她在专业发展上对我的影响。还有就是在对人的关心上,她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比如,我们在泰国清迈大学的时候,她是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她每次来开会的时候,都会带点家乡特产给我们,这是一种细微备至的关怀。她对我们年轻人在工作上扶持、生活上关怀,并为我们年轻人提供机会,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就像是一位长者,从来没有上下级的威严。在工作上,杨英华老师对我出国留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她主动帮我去申请CMB(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项目及资金,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出国留学。

在教学上,我一直都在改进。特别是在读完博士回来之后,我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有待改进。在去年的儿科护理教学中,我把循证护理的内容放入儿科护理教学中,首先发给学生有关专题的临床指南,然后每次上课时首先用15分钟时间请学生汇报文献综述的纲要,所以学生就必须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做ppt、自己去查资料写文章,通过这课让同学自己去反思、自己去领悟,结果效果很好。而在护理管理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个案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进入临床的情景中,让学生多主动参与,我们学院现在也在尝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目前在护理学院开展的活动,如连续两届和香港理工大学的交流活动等,对师生都有利。我们目前的很多外事活动都请研究生参与,这对研究生也是提高专业观和专业外语的好机会。

护理学院的发展,我觉得这不是靠一个人所能办到的。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出色的护理人才,培养出热爱护理学,并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反思学习,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我们所作的是多整理一些资料,并引导学生开阔眼界,让她们消除对护理的偏见,能够客观地看待护理。

上医大提供了我在专业上发展的机会,例如医院进修、外出学习、读研(硕士)、攻博等,正是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才使得我对护理专业有了深入的认识,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本科期间对护理学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够深刻,但至少是能够接受护理专业的。做教师后逐渐有了实际的体会,但还比较模糊。研究生期间对护理学的认识有了飞跃,开始对这门专业充满了感情和责任。原上医大的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也是我的人生坐标。今年我被评为“三八红旗手”,首先感谢学校,当然还有我的家庭,是他们的支持让我能够有这个机会。我觉得护理学在复旦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

(采访整理:江寒慈、吴庆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