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国第一位创造教育家(1)
创造学作为一门学科,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其创始人是美国的创造之父奥斯本(A.F.Osborn)。创造教育学也是首先创立在美国,大约是40年代末,它是教育学与创造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那么,创造教育学究竟是什么时候在中国产生的呢?有人说,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国外传入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确切的,是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缺乏了解。只要我们翻开《陶行知全集》,不难发现他关于创造教育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实际上,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大众教育家,而且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导和实践创造教育,所以他又是中国第一位创造教育家。
早在1933年,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以“创造的教育”为题的演讲中,就明确地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什么是创造的教育?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为了解决口渴喝水的困难,从泥土经火烤变硬的现象得到灵感,于是用泥土做成了三个瓶子,解决了喝水的问题。陶行知先生借此例解释道:“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在演讲中,他还阐述了创造教育的目的,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2)60年前,他对创造教育的论述虽然还是初步的,但是在传统教育还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能够提出“打倒传统教育”,这种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有远见和胆识的。
时隔11年之后,陶行知先生发表了“创造宣言”,它被印在重庆《育才学校手册》上。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的。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或是在国外并不多见。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创造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对创造教育的追求又是十分执著的。在“创造宣言”中,他主张:“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他所说的“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就是创造性的人才。他还认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是把创造性的人才和创造性的成果同时提出来的。因为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创造性的人才,就没有科学发明创造。陶行知先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生产力也很低下,所以对发明创造普遍存在迷信思想。于是,他在“创造宣言”中,批驳了种种迷信思想,如: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陷入绝境,不能创造……接着,他斩钉截铁地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在“创造宣言”的最后,他大声疾呼:“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3)
陶行知先生关于创造教育还有其他许多论述。例如在一次音乐夜会上,他大声疾呼:“把‘创造之神’迎接回来”,多创作一些适合儿童的歌曲,要“为真理而歌”,“为老百姓而歌”。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早在60年前,他就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号召,“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为了实现他的创造教育的理想,他在重庆育才学校设立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4)奖励办法规定:凡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音乐、戏剧、绘画、文学、人格修养和治事等有贡献者,均可获得创造奖金。评选是十分严格的,办法规定:“奖金之发给,纯以创造意义大小为标准,贡献不足时宁缺毋滥;贡献超过名额,不使向隅。不努力,则全年可以不发奖一次。”重温陶行知先生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再看看今日争办重点学校和争上重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的大战,我们应作何感想呢?那些热心办重点、争重点、培养××状元的人,兴许他们还认为自己是在培养优秀人才,其实他们是在扼杀学生们的创造性。我们应当很好地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到创造教育的正确方向上来。
陶行知先生倡导创造教育,并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他的创造精神贯穿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第一个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创办晓庄学校。为此,他辞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之职,白手起家创办新校。他办晓庄学校的目的是开展乡村教育,实现教育大众化。该校1927年创办,原名叫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后师范部设有幼稚园、小学、中学、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所以更名为晓庄学校,实际上实行的是一条龙的全程教育。在陶行知先生的主政下,晓庄学校办得很成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成为抗日和工人运动的骨干。但是,该校的办学宗旨遭到了国民党的反对,1930年该校被查封,陶行知被通缉。虽然晓庄学校夭折了,但是在办学的实践中,却形成了陶行知先生的许多教育理念。
作为一个创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陶行知先生原名叫文梭,后改名为知行。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先生)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毛泽东实践论的观点的。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颠倒为陶行知,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信仰是多么坚定。
陶行知先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门生,他在许多方面受杜威的影响。但是,他并不盲从,敢于挑战老师,这就是创造精神。例如,代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有两句名言:“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陶行知不同意他老师的观点,他说:“我们过去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意思。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他又说:“与‘教育即生活’有联带关系的就是:‘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社会’也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在这两个口号中,陶行知不仅仅把杜威的口号字序颠倒了一下,这一改,无疑更符合唯物辩证法,也更接近真理。(5)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他著有《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一书,其中收入了《大众教育与民族解放运动》一文。什么是大众教育?他说:“大众教育是大众自己的教育,是大众自己办的教育,是为大众谋福利除痛苦的教育。”为什么要实行大众教育呢?他说:“中国是遇着空前的国难。这严重的国难,小众已经解决不了,大众必得起来担负救国的责任而中国才可以救。”“只须大众觉悟起来,不愿做亡国奴,与其拿生命来做敌人的肉炮弹,不如拿生命来争取整个民族的自由平等,我们的国难就必然的解决了。”(6)这篇文章是在抗日战争前夕写的。他把大众教育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起来,说明教育的目的从来就是为国家的解放、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必须推行教育的大众化,只有普及了高等教育,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才能最终建成现代化的国家。
在80多年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要做“第一流教育家”的思想,这是他从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什么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呢?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在这里,他不仅阐明创造与开辟(或开拓)的区别,而且提出了做一个教育家的标准。这一段精辟的论述是十分有远见的,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所大学办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选拔校长,而校长必须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可是,我们今天就是缺乏这样具有创造、开拓精神的教育家。现在的情况正像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三种“教育家”:“一种是政客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7)他的论述,与今天的情况是何等的相似!我希望有关领导部门,好好地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文章,转变选拔校长的观念,循世界著名大学选拔校长之道,使我国大学选拔校长的工作走到公开、民主的正确方向上来!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教育文汇》2004年第7期。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610-61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82-48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22-528.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80.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1.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