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掷地有声的建言
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看望了在那里住院的已94岁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当谈到国家正在制定新一轮科技发展规划时,钱学森先生建言:“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接着,他又说:“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1)
这一则谈话是《光明日报》于8月23日刊登出来的,不知为什么时差居然有差不多一个月之久。兴许,当时探视时没有记者随同,这就不能怪罪于记者了。可是,温家宝的随从们为什么就没有一点敏感性呢?对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建言,迟迟不做报导,不能不令我们感到十分遗憾!至于中国高层和教育的领导部门,对这条建言做了什么反映或者批示,是否采取了什么有力的措施,至今我们尚没有看到。
我用了“掷地有声”这一成语来形容钱先生的这次谈话,是我从内心里真正地感受到他的建言的分量。这个成语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它被用来赞美人所说的话坚定有力,语意崇高。这是迄今我所看到的对教育问题最精辟的论述,也是对我国大学教育最为严厉的批评,我是百分之百拥护他的观点的。
钱先生有如此精辟的见解,这不是偶然的,是一位富有创造性杰出科学家的本能的反映,是他长期重视和研究思维科学的必然结果。我虽然与钱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我亲身经历了两件事与钱先生有关,它们反映了钱先生开明、开拓和创新的精神,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关于人体科学研究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一股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热潮,如耳朵认字、腋下认字、意念移物、特异功能查病和治病……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相信、好奇者有之,怀疑和反对者也有之,有的理论家甚至把特异功能上升到是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伪科学。
作为科学巨擘的钱学森先生,他不顾议论纷纷,明确表示支持对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进行科学研究。他对上海《自然杂志》编辑部说:“对中医理论要进行研究,对气功要进行研究,对特异功能也要进行研究,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人的潜力上来。对中西医结合、气功和特异功能,是有不少反对意见的。这也没有关系,大家一起研究嘛!对于我们这个人体,对于自然界,科学不能解释的地方还多着哩!一项新的科学,在刚提出来的时候,总是有人反对的。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总要有人带个头,首先提倡,带头的人也总是要受到反对的,因此要有勇气,要挺住腰板,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搞‘四化’中最可贵的也是这种精神。”(2)
第二件事是武汉大学创办建筑学系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武大改革的黄金时代,各种改革举措陆续付诸实施。为了改变学科单一的弊端,我已经和正准备新建工科和技术学科方面的新专业。正在这时,当时还只是武汉城市建筑学院讲师的张在元,毛遂自荐向我建言在武大创建全国综合大学首个建筑系。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他调进学校领衔筹建这个新系。
可是,自1985年开始向国家教委正式申报成立建筑系,先后连续两次遭到了国家教委的否决。张在元绝对是一个创造性的人才,他不到黄河心不死,下决心要获得建筑系的举办权。为了提高对申报材料论证的权威性,1987年第三次申报时,张在元经过层层关卡,他终于请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武大办建筑系的可行性报告写了5页纸的论证意见,这使得国家教委不得不批准武大建立建筑学系。因此,在武大建筑系的创建历史上,应当为钱先生大书一笔。
现在,我们再回到钱先生的建言上来,我真不知道教育部和在位的大学校长们对这条建言做何感想?我想一位鲐背之年的老者的感言,应该让那些大学的领导人们感到羞愧。过去,也有一些业内和开明人士,或通过撰文,或通过谈话,倡导实施创造教育。如果说我辈人微言轻,所言无足挂齿,那么由这样一位真正的科学泰斗提出这条建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了。钱学森先生堪称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堪称中国当代的恩格斯,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国家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一级英雄模范等无数的桂冠和荣誉。应当说,由他登高一呼,中国教育中的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了。但是,我对此信心不足,如果钱先生这条极为重要的建言仍得不到落实,我看中国的教育真的是没有希望了!
为什么中国教育当局和大学的校长们不愿按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本身就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虽然他们也把“创新”挂在嘴边上,但那只是把它当做时髦的口号装装门面而已。他们自己提不出创造性的办学模式,又不肯做深入的调查研究,采纳和推行教育家提出的创造性的办学模式。二是明哲保身,不敢冒改革的风险,只知道照章办事,墨守成规。这正如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言:“习俗之所立,虽不优良,不失为适合时世,这是真的……而新的事物与旧者不甚契合,它们虽有用,可是因为与旧的事物不融洽,所以会引起纠纷。”(3)这大概就是历来变法和改革困难的原因之所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面临着高新技术的激烈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我们绝不能再停留在生产大国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上,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生产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使用或者引进西方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牺牲大量资源为代价的,这是绝对不可能持久的。唯一的正确道路是致力于发明创造,要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这样才能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历史的机遇,现在再不能失去这个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机会!
我真诚地希望钱学森先生的建言能够落实到实处,不要让老先生失望,不要让人民对我们办学者失望!
【注释】
(1)光明日报,2005-08-23.
(2)体育报,1980-07-23.
(3)[英]弗·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