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与成功之道

教育与成功之道

时间:2023-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MBA教育与成功之道——在武汉大学EMBA班上的专题讲座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传入我国,至今已走过了15年的道路。在某些人看来,MBA教育是步入高层管理的阶梯,是通向成功之路钥匙。因此,MBA教育既是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哈佛大学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

MBA教育与成功之道——在武汉大学EMBA班上的专题讲座

(2006-06-25)

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传入我国,至今已走过了15年的道路。尽管人们对MBA教育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甚至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总的说来,MBA教育传播到我国是教育国际化的表现,而且它在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目前不如前几年那么热,但未来仍然拥有很大的市场。

当人们一提到MBA教育,自然而然地会把它与高级管理人才、进入高层管理部门工作和丰厚的薪俸联系在一起。在某些人看来,MBA教育是步入高层管理的阶梯,是通向成功之路钥匙。究竟怎样正确地看待MBA教育的积极作用,它是否适应中国的水土,应当怎样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管理教育,它与一个人的成功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我认为讨论与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地发展高级管理教育,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争取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都是十分必要的。

MBA教育的历史回顾

所谓MBA教育是指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它的英文全称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它是源于美国的硕士学位。从历史上看,最早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始于188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的沃顿金融与经济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至于本来意义上的工商管理硕士培养计划,则要比沃顿学院要晚20多年,大约是于1908年在哈佛大学诞生的,发展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了。

为什么MBA教育于20世纪初诞生在哈佛大学呢?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竞争,迫切需要高层管理人才。众所周知,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后出现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而美国的产业革命直到19世纪末才完成。产业革命的成果,大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为巩固资本主义的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对高层管理人才提出了需要,这就是MBA教育诞生的经济基础。

其次,还有着深刻的教育改革背景。1869年年仅35岁的化学家查里斯·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从此开创了长达40年哈佛大学的艾略特时代。他上任伊始,就宣布了重建哈佛大学的雄伟目标:“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地建立最伟大的大学。”为此,他亲赴当时正处于教育改革热潮中的德国考察,吸取德国大学改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鼎力改革,于1904年实行了学分制,于1908年实行工商硕士培训计划,并且着力把哈佛大学建成研究型的大学。因此,MBA教育既是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哈佛大学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据美国《幸福》杂志的调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60%的MBA毕业生就职于全美最大的1000家公司,20%的毕业生占据了500家公司总经理的宝座,他们的年收入突破了6位数。这些均说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是美国管理教育的先驱,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在各类公司的高层领导中起着台柱子的作用。

据《哈佛学院管理全书》介绍,在美国众多的大学中,令人瞩目的是哈佛大学,而在哈佛大学中,最受欢迎的是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它犹如哈佛大学王冠上的宝石。

哈佛大学MBA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不仅拥有最强的师资阵容和世界最大的管理学专业图书馆,而且确立了独特的培养管理人才的理念。这一点充分反映在新生入学的手册上:“优秀的潜在的管理才能是唯一的入学标准。”哈佛大学商学院每年只招收900个两年制的硕士生,30名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和2000名各类在职的经理培训。由于申请的人数太多,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对于申请者来说,不仅要求本科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需要有2~4年的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担任领导的才能和气质。在某种意义上,哈佛MBA教育的环境和教学内容,都是为培养企业未来的领袖人物而设计的。与众不同的是,哈佛大学不仅是最早而且是为数不多实行案例教学的学校之一,在学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学习与研究800~1000个企业案例,除了要与10个教授研究这些案例以外,还要听取众多的著名企业家的演讲。所有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哈佛MBA的质量,使它成为美国培养高层管理人才的常青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虽然不能培养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但我们一定要培养最杰出的‘能力分子’。”

由于哈佛大学MBA教育的成功,所以MBA教育迅速地在美国其他大学也发展起来了。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MBA教育在美国已经很成熟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据统计,现在美国大约有600~700所大学设有MBA,全世界每年大约培养10万名MBA毕业生,但70%~80%是出自于美国的大学。在这些众多的毕业生中,真正合格的也只有1/3。其实,美国大学培养的MBA也是良莠不齐,20所顶尖的商学院,每年仅仅培养一万名MBA毕业生。从就业来看,能够受青睐并获得高薪者也只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其他大学的MBA毕业生,甚至还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

在MBA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步衍生出了各种类型的管理培训计划。例如,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中文意思是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硕士或在职高级管理人员培训;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文意思是公共管理硕士;PMBA(Part time MBA),中文意思是半工半读工商硕士,3~5年完成学业; IMBA(International MBA),中文意思是国际合作工商硕士,全部用英文授课;FMBA(Financial MBA),中文意思是金融管理硕士,等等。各种形式管理培训项目的出现,既是美国教育多样化的反映,又是与美国市场经济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相适应的。

与美国相比较,欧洲的MBA教育发展得比较晚,这主要是受到某些欧洲国家政府规定的限制,因为这些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开办职业化的商业课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才开始创办私立商学院,如位于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于1958年创办的。几年以后,瑞士的IMEDE(现在的IMD)商学院也在洛桑成立。在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下,欧洲MBA教育大有迎头赶上之势。现在英国大约有100多家商学院,法国有79家,西班牙有50多家,德国有20多家。目前,欧洲大概有1万名全日制的MBA学生,有15万多名半脱产的MBA学生。此外,MBA教育在亚太地区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如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

国外MBA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从全面的管理教育向专业化教育发展,重视培养企业家的精神。例如,加拿大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的MBA就有19个专业领域,如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业咨询、商业道德、企业家精神、艺术和媒体等,这是与经济专业化和分工的需要相适应的。

中国的MBA教育发展得更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酝酿,于1991年开始试点招生,只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大学被允许招生,首届共招收85人,从此揭开了MBA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MBA教育已经发展到27个省市,经批准的设有专业的大学已有95所,与国外合作办班的有78家,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共3万多人。我国拥有国有与合资企业近60万个,另外还有数百万个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硕士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从我国大学开展MBA教育的基础与条件来看,似乎我们又发展得太快了,现在社会上不是抱怨MBA教育发展过快过滥了吗?(1)因此,现在报考MBA的学生呈下降趋势,已毕业的学生也并非受到普遍的欢迎。

美国著名大学的MBA是以培养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为目的的,所谓CEO是指首席执行官。于是,我国也效仿美国的做法,不少企业领导人自封自己是CEO,据说中国现在有1万多名CEO,有人笑称这恐怕又是世界之最。这显然是个笑话,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CEO产生的背景,也不了解它的职能和真正的含义。实际上,CEO是20世纪60年代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产物,它行使100%的总经理和40%~60%董事会的权力。显然,我国对CEO的理解还存在模糊认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MBA过滥,又印证了我国体制上的一个痼疾,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怎样把MBA教育纳入健康的发展轨道,真正地为大型企业输送高质量的CEO管理人才,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的。

MBA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MBA教育,特别是由哈佛大学所倡导的案例教学以及所编写的案例教材,更是被各个国家MBA教学所借鉴。但是,到底怎样看待MBA教育呢?怎样看待案例教学呢?它是否已经十全十美了呢?是否应当进行改革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只有坚持不断创新,MBA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适应处于变化之中时代的需要。其实,自MBA诞生以后,这种教育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美国的MBA教育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它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但是,即使在美国各校MBA教学也不完全相同,这是与美国教育多元化的体制相符合的。例如,对待案例教学就有不同的做法,除了哈佛大学和另一所大学采用案例教学外,其他大学(如沃顿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仍然使用教科书形式教学,目的是使各校毕业生在相同的平台工作,便于比较与交流。

欧洲的MBA教育正是在借鉴美国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例如,英国的MBA教育大多为一年,但也有两年和三年的,如牛津大学商学院就是3年制的。欧洲的MBA教育录取学生标准更为严格,教学质量也很高,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许多跨国公司都愿意到欧洲去招聘高级管理人才。

有“资本主义西点军校”之称的哈佛商学院,它之所以能够执世界商学院之牛耳,就在于它始终保持了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精神。近年来,为了对应新的商业竞争,哈佛对MBA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其核心是围绕风险企业的研究而重组课程,例如取消了一些传统的课程,而新增加了更适应新经济的课程,如“总体管理”(General Management)和“创业管理人”(The Entrepreneurial Manager)。此外,允许学生退出正式课程,到硅谷小公司去工作两个月,参加这项活动可以获得学分,这不仅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而且更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上述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完善MBA教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MBA教育的筋骨。对MBA提出最大挑战的是一位管理大师,他就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2004年,世界经济人网站评选出世界管理学的10位大师,其中明茨伯格榜上有名,这足以说明他在世界管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是,明茨伯格却是传统管理学的叛逆者,他对MBA教育提出了根本性的颠覆见解。1973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管理工作的实质》,从而奠定了他成为管理学大师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本书,曾经被15家出版社退稿,这说明创新的理论在开始时总是不被人们所认同。2005年9月,他的新著《管理者而非MBA》(原书名为:Managers not MBA)又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一时在管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他自己对这本得意之作的评价是:“这本书——我用了4年时间撰写它,用了15年时间发展它,用了35年的时间思索它。”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书中的观点是深思熟虑的,绝非心血来潮。他的核心观点是:“现在管理已经被曲解为科学——一种通过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就能够很容易掌握的科学。管理不能称为科学,管理甚至不是一门应用科学,而只是对科学的应用。管理其实就是将大量的经验、一定程度的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效率。”

他还认为:“对管理最典型的曲解莫过于MBA了。MBA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管理,但现在已经异化为工商教育了。”从这些观点出发,他认为现在的“MBA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2)

针对MBA教育存在的问题,明茨伯格与英国兰开斯顿大学乔斯林设计了一种与MBA完全不同的管理教育模式,他们把它简写为IMPM(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翻译为中文的意思是国际实践管理硕士。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招收在职研修学位的人员,由优秀的公司选派学习人员,然后到世界不同国家商学院学习与实习,核心是提高反思学习(Reflective Learning),以培养国际通用的管理人才。

现在,随着欧洲商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和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的纷纷加入,如今IMPM已经成为一个关于管理教育的国际联盟。明茨伯格是一个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他经常提出打破传统管理的观念和对偶像的迷信,因而使他成为“管理角色学派”的掌门人。明茨伯格对美国《IT经理世界》有一句题词:“Learn from everyone,Copy no-one!”其中文意思是:向所有的人学习,而不要模仿任何人!这句题词寓意深刻,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再三地回味。

从创新的角度看,明茨伯格对MBA的批判,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3)但是,他一味地强调实践似乎也有偏颇之处,一是不能一概地排斥间接知识的作用,在面对信息汪洋大海的今天,人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以获得真知;二是别人的实践对于自己来说,也仍然是间接的知识,此一案例非彼一案例,它们也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从这一点上来说,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无论是MBA也好,或是IMPM也好,我们可以学习,但千万不要把它们当做教条,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创业之路!

成功之路在于创造

MBA教育与成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毋庸置疑,国际上在受过MBA教育的人中,确实出现了不少的成功人士或CEO。但是,也有大量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或博士的人,既没有成为CEO也没有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甚至还有MBA毕业的人未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反过来说,也有许多杰出的企业家和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仅没有获得MBA文凭,甚至连大学的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

在MBA尚未出现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发明家、企业家,如大发明家和美国第18任总统富兰克林;化学工业巨子杜邦;美国画家、电报发明家莫尔斯;19世纪集发明家和资本家为一身的炸药大王诺贝尔;拥有世界发明专利数最多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电话的发明者贝尔(以他的名子命名的贝尔实验室至今仍是世界发明的摇篮);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世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曾经最早创造了美国汽车王国的福特……他们之中许多人不仅没有学位,而且不少人都是自学成才的,是凭借创造性的能力而获得成功的。

即使在MBA诞生以后,仍然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出自于MBA门第。迄今,最受人们尊敬的世界商业领袖,如投资之神沃伦·巴菲特,金融大鳄罗伯特·索罗斯,有航空业管理“价格屠夫”之称的赫布·凯米赫,有IT业界神童之称的迈克尔·戴尔,计算机业的拿破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被称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美国网络搜索引擎技术怪杰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他们之中也没有一个人拿到MBA学位,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在世界上成为商业领袖或杰出人物的地位。

相反,即使获得MBA学位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爬到CEO的位置,即使熬到了这个位置,也未必能够保得住。据统计,1990年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数百名学生中,有19人成为一些著名企业的CEO,但是到了2003年这19人中有14人的公司倒闭了,只有5人保持了成功的记录。

上述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MBA与成功之间不能画等号,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创造。也就是说,那些成功的人士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创造性人才的各种素质,如创造性的直觉思维、创造性的抽象思维、创造性的实践思维、敢于自我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创造性的人才。他本是一个私生子,身为工人蓝领的养父克服困难支持他读书,他于1972年进入波特兰的里德学院学习,但由于成绩不佳,第二年就被勒令退学。无奈,他只身去印度参禅修行,期间他省悟到:与佛学大师相比,爱迪生不是对人类贡献更大吗?于是,他于1974年又回到美国,决心致力于发明创造。后来,他自己选择到一个绘画班学习绘画,这对他的空间思维训练很有好处。他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说,学习绘画对我以后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1976年,年仅21岁的乔布斯与斯蒂夫·沃茨尼亚克(Steve Wozniak,1950—),在其养父的汽车库里创办了苹果个人电脑公司,先后推出了苹果I和苹果II个人电脑,结果大获成功。因此,1976年被称为是改变计算机世界的开始。因为在电脑发明后的30多年里,它只是一个庞然大物,虽然可以帮助人们运算,但不能像电话、电灯那样进入千家万户。人们需要个人电脑,这就是乔布斯最初发明个人电脑的创造性的冲动。这正如他所说的:“通过个人电脑,赋予每个人强大的力量,改变世界!”(4)

三年以后,苹果公司的股票上市,1984年新研制的Mac机上市。斯库利(John Sculley)本是百事可乐总裁,是乔布斯劝说其来到苹果公司担任CEO的。可是,1985年乔布斯与斯库利发生了争执,于是他被斯库利赶出了苹果公司。他卖掉了苹果公司的股票:仅仅留了一份股票,这是联系他对苹果公司的一份情结。

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以后,虽然有失落感,但他没有趴下去,而是采用了美国人复仇的方式——在事业上一决雌雄。于是,他又创立了NeXT公司,后又收购了Pitar公司。1996年,他开发出了《玩具总动员》动画片,在全球上映后一举成名,票房收入高达4亿美元,股票随之也很快上市。

乔布斯的成功,又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如果失去了乔布斯,苹果的未来会怎样?其实,乔布斯离开苹果以后,苹果公司的开发与经营情况一直不景气,斯库利不得不于1993年离开苹果公司,而继任者Michael Spindler和Gilbert Amelio也同样无法使苹果公司摆脱亏损,也陆续离开了。这时人们又想起了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1997年乔布斯又成了苹果公司的临时CEO,到了2000年他又正式成了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鉴于乔布斯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4年获得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科技勋章,1987年获得杰弗逊公共服务奖。他的确是一个奇才,他创造了许多第一,他的经历充满了神奇的故事。甚至连计算机界的拿破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对乔布斯也怀有敬意,他说:“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飞速发展给人以太深的印象。”

那么,乔布斯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呢?他并没有接受过MBA教育,他的奇迹都是源于他的创造性的素质。人们评论说,乔布斯有三副面孔:技术、管理和文化。在技术方面,他是使电脑成为消费品的首创者;在管理方面,他是最善于随机应变的企业家;在文化方面,他是电脑文化的革命家。这三点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正是每一个MBA学生必须学习的,也是作为一个CEO必须具备的素质。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把MBA教育与成为创造性的人才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对于举办MBA者、正在学习或准备学习MBA者,应当正确认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问一问:我们应当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不应当仅仅是为了招揽学生,增加学费收入。应当把那些真正有企业领袖潜质、有志于企业管理和创造性素质的学生招收进来。为此,必须把好招生关,严格面试,做好对学生的咨询,把对学生和对国家负责统一起来。对于正在和准备学习MBA的学生来说,我们也应当问一问自己:我是否真正喜爱和有志于工商管理?自己有没有做CEO的潜在素质?自己有没有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如果没有,你千万不要赶浪潮,不要去凑热闹,不要为所谓丰厚的待遇所诱惑。否则,你就是在浪费金钱,甚至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选择自己的至爱,正确设计自我,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才是成功之道。

其次,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对待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无论是传统的MBA或是明茨伯格创造的IMPM,我们只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令人堪忧的是,我国目前的MBA教育恐怕基本上是照搬国外的一套做法,有的甚至是完全请外国专家讲授MBA课程。人们普遍担心,这些舶来品,是否适应中国的水土?其实,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商业管理中,已经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作用。这些应当成为我国MBA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该很好地研究和总结这些成功的案例。我历来认为,方法比知识和经验重要,因此在开展MBA教育时应当开设创造思维方法课程,赋予学生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这些才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可靠保证。

再次,中国的MBA教育最薄弱环节还是师资,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我国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从9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地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现在5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学习、掌握和教授的内容都是政治经济学的那一套。经济体制转轨以后,他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有的还到西方国家留学,从而填补他们对市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缺失。但是,中国经济学家与西方经济学家最大的区别是理论脱离实际,大部分人没有参与经济与管理活动。然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学与管理学教授,大多直接或间接参与经济、金融与管理活动。例如,被公认的世界十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尔、汤姆·彼得斯等,他们分别是克莱蒙特研究大学、哈佛商学院、英国伦敦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而且他们还在金融、保险、战略研究公司担任实际职务。所以,他们都有直接的管理经验,所以他们讲授工商管理课程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这一点上说,明茨伯格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开展MBA教育时,一定要把实践教学放在首位。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点: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这就是说,一个教师或学生所采用的再好的教与学的方法,对于另一个教师或学生也许不一定适宜。同样,把这一观点引用到工商管理上,那就是“经营非理论”,意思是说此一公司,非彼一公司;此一案例,非彼一案例。因此,每一个公司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借鉴他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据说参加本期MBA学习的学员,有的是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有的是民营公司的老板,还有党政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有10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这是你们学好MBA课程的有利条件。因此,我希望你们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创造性地学好MBA课程,写出有创造性的MBA论文。但是,我更希望你们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勇于改革,敢于冒险,大胆创新,塑造个人创造性的素质,开拓自己成功的人生!

【注释】

(1)商务周刊,2006-06-08.

(2)中国图书商报,2005-09-02.

(3)南方周末,2006-05-18.

(4)http://www.lsll.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