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均主义:嫉妒滋生的土壤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心理倾向。现代社会人口急剧膨胀,一些重要的资源却是相对稀缺的,例如名誉、财富、地位等,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圈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太可能实行平均分配。更多时候,嫉妒产生于熟人之间,产生于平均主义心态的影响下。
平均主义:嫉妒滋生的土壤
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心理倾向。人们习惯将自己与身边起点一样的人进行比较,邻居、同事、同学、朋友等,如果大家都处于同等地位上,心理就会获得平衡和满足感,一旦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的人成了“能干者”,或改变以前处境获得了更高地位,心理的平衡机制就会被打破,产生焦虑、紧张等一系列负面情感。有位哲学家说,“生活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常常被我们当做“参照群体”,以此来对照、衡量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的过程中,每个人心中有个基本的理念:能力相同的人,就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如果能力相同,获得的报酬却大相径庭,不公平、愤怒、嫉恨的情绪就油然而生。
现代社会人口急剧膨胀,一些重要的资源却是相对稀缺的,例如名誉、财富、地位等,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圈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太可能实行平均分配。如果有人获得多了,必然就有人要获得的少,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相互争夺“资源”的竞赛中,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同一个单位的同事、同一个小区的邻居更容易因竞争而产生嫉妒。人们很少会对名人、明星产生强烈的嫉妒感,因为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和自己的利益没有太大关联。人们也很少会对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产生嫉恨,因为他们既不是自己的参照群体,也很少有机会与自己发生利益上的冲突。更多时候,嫉妒产生于熟人之间,产生于平均主义心态的影响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