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生与创新思维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含义
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创新思维是针对习常性思维而言的。创新思维不同于习常性思维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创新思维是以“异”、“新”制胜,可以说它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并包含在一切与创造社会价值有关的活动中。
(一)创新的含义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一定意义上讲,想象力即是创新的某个化身。
那么何谓创新呢?根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从广义上讲,创新也是一种“创造”,是指“新的、从前没有的”意思。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而此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也都对“创造”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理解,综合起来发现,对“创造”的不同理解中存在着两个共同因素:“新颖性”和“适用性”。“新颖性”,既指独特性,即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也指超越性和突破性,即突破已有成果,超越现实,预测未来,代表事物发展方向;“适用性”,即真理性和价值性,创造活动及其后果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益于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可以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和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为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那么基于此我们对创新也就有了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也叫创新。
可见,创新可以小到仅仅是一条建议或提案,如行人过马路的斑马线;创新可以大到足以改变一个世界,如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没有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另辟蹊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模式,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新可以是理论成果,如德国科学家爱国斯坦的相对论;创新也可以是实际成果,如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技术。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什么样的创新之于我们和我们的职业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呢?
我们可以从分析创新的层次来找寻答案,按创新的层次分:有创见、创办、创举和创业。
创见属思想、观念层面的创新,是一种思想创新,其成果表现为一种新观念、新设计、新方案、新信息等。
而创办和创举都属实践层面的创新。创办即创立和开办前人未曾从事过的新事业,是从创见转向创造的实践。创举也是一种创办,只是其规模更大、意义更重大,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更显著。一般的创办称不上创举。
创业包括了创见的提出和创办的实践,是创造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创设新目标到创立新理论、提出新方法,直至做出新成绩、产生新结果。
由此可见,创业是创新的最高层次,而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及常见形式
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1.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
前面已经提到,创新思维和习常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是同一思维的两个侧面,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这两种思维属性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
首先,创新性思维与习常性思维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一,性质不同。习常性思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常规性思维,在处理问题时追求的是确定的规则、方法和进程;而创新性思维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它追求的是独到和新颖性。其二,思维形态不同。习常性思维是平稳不息的思维,而创新性思维则是时断时续的思维,可以打个比方,习常性思维活动就好比一条奔腾不息、一刻不停的河流,因为思维活动时刻存在于人的认识活动中不停歇;而创新性思维则好比是一条时隐时现的小溪,来无影,去无踪,断断续续,例如灵感和想象就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思维形态。
其次,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习常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思维则是习常性思维的升华。可以说没有持之以恒的习常性思维,就不会产生创新性思维,创新思维是对习常性思维的突破。另一方面,两者相互渗透,创新性思维往往渗透于习常性思维活动中,因为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离不开习常性思维的逻辑推导,否则再大胆的创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通过创新性思维与习常性思维的比较,我们应该对创新性思维有了大概的了解,就其含义而言,创新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思维是常见于人们日常的思维活动中的,例如只要能对现实中既定的规则、思路、方法有所突破、创新和改善,我们都可称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创新。像革新技术、改善工作思路、改进学习方法以及提出各种新观念、新点子、新想法等等都可视作广义创新思维的范围。可以说,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程度不同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狭义的创新思维呢?从广义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推断,狭义的创新思维是为少数人所具有的,是高级、尖端的思维活动,是专指创新思维中的精华,其核心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前所未有”和“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很多学者对于狭义的创新思维进行了界定,如董文强在专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提到:“(狭义的创新思维)即人脑对客观事物未知成分进行探索活动,是人脑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既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机理的思维活动。”这一定义稍显抽象,其实具体地说,创新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即借助于创新思维不仅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带来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任何文艺创作、科学发现等创新活动中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显然,尽管创新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它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而是也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有的一种思维形态,简言之,创新思维就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
2.创新思维的常见形式
创新思维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这里仅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主要的形式。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
古有“反其道而思之,反其道而行之”的说法,意思是让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深入到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探索,从而提出新思想,创设新形象。再如“于无疑处有疑,方为进矣”的名言教诲,意指当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一个习常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也许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那么无论是“反其道而思之”还是“于无疑处有疑,方为进矣”,这类思维方式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常规思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反过来思考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是用一种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以“出奇”去“制胜”,其实有很多时候,对于一些问题,反过来想或许就会使问题简单化。正因为如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大吃一惊,或喜出望外,或另有所得。
现实中,关于逆向思维的实例是很多的,自古有之,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那么逆向思维在现实中是如何应用的呢?我们通过几个现实案例也许可以总结出一些见解。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烧了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升,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如无跟袜的诞生,这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逆向思维最可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威力。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创造更多的奇迹。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哲学家托巴斯·康恩提出的,又称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由一点思及一片,思及一面,由一个起点或多个起点向外发散。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比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等,都属于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现实生活中,发散思维的有效运用能使我们对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激情(浪漫),它是智慧(幽默)的发源地,是兴趣(幽默)的乐园。这里有个关于发散思维的小例子,帮助我们深入体会发散思维的奇异魅力。
例如《刘墉论“夫”》中载有这样一则趣事:某日,乾隆皇帝下江南,见一农夫荷锄而过,即问左右道:“这是何人?”和珅抢前一步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这农夫的夫字怎写?”和坤微微一怔,不知皇上此问何意,便即答曰:“农夫之夫,即两横一撇一捺。与轿夫的夫、孔夫子的夫、夫妻的夫和匹夫的夫同一写法。”乾隆听罢大摇其头,大摆其手,说:“你身为宰相,纵无经天纬地之才,却如何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解!”转脸道:“刘墉,你来说说看,农夫的‘夫’字当作何解?”刘墉见皇上点名让他解答,便不慌不忙地上前朗然答道:“农夫是刨土之人,故而上为土字,下加人字;轿夫为肩扛竹竿之人,应先写人字,再加两根竿子;孔夫子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当作天字出头之夫;夫妻是两个人,该是心心相印,二字加人可也;匹夫乃天下百姓之谓也,可载舟亦可覆舟,是为巍巍然大丈夫,理应作大字之上加一才对。用法不同,写法自当有别,岂可混为一谈?”乾隆闻言,拊掌大笑,赞道:“真不愧大学士也。”
通过这一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两种思维方式,就像一垄竹子一样,是种局域范围内的散状结构。逻辑思维是“主线”,发散思维组成“副线”。但这两种思维对思维本身的要求一个偏重于定向一个偏重于无定向,加上其作用不同,注定了它们的影响因素很大不同。所以,能同时灵活应用这两种思维的人,必定是冷静的心胸开阔的人,也必定是注意细节阅历丰富的人。
(3)联想思维
什么是联想思维呢?很简单,联想思维就是指在原先并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搭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境地。这种联想思维可以使我们扩展思路、升华认识、把握规律。
运用联想思维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例如接近联想,由“阳春三月”容易想到“桃花”,由“天安门”容易想到“人民大会堂”,由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容易想到四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和也都是360°。一些重大发明,可以说就是联想思维的结果。如:鲁班从山上可以割破人皮肤的野草中受到启发,创造了锯子;人们从鸟和蜻蜓的飞行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从鱼儿可以在水中有升有降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等等。再如对比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另一事物,如由朋友想到敌人,由水想到火,由战争想到和平等。
(4)灵感思维
灵感这个词语会给人以神秘莫测的印象,而且是转瞬即逝、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人曾给灵感下定义认为灵感是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那么什么是灵感思维呢?灵感思维是思想的火花,绚烂耀眼,但转瞬即逝,其意指在事物的接触及思考中,因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的启发性创新思维方式。如果能在创新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运用灵感,则可以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如大学生苏爱兵从剪纸艺术获得蛋糕制作的灵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拓宽出新的出路。
由于这种创新思维方式具有转瞬即逝的偶发性,所以,要善于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灵感思维,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促使新生事物的应运而生或疑难问题的解决。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但是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和保护灵感,也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他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了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把自己的灵感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就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表现及训练途径
(一)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特点包括六个方面:首创性、发散性、偶然性、跳跃性、统摄性和联想性。
1.首创性(或称独特性、求异性)
首创,顾名思义,即独特新颖,指创新思维能产生过去从来没有发现和发明的事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颖的或求异的
这是与首创性特点紧密相连的,凡是首创的,一定是新颖的。“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往往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求异求新的先决条件必然是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怀疑一切,“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是不可能创新的。
(2)独创的
“独创的”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表明其思维内容“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它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思维特色,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活力的重要因素,它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深度以及他对事物本质特征驾驭的力度,表现为一个人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如在鲁班之前没有人发明锯子,鲁班发明了它,这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结果还应直接或间接地具有某种社会价值,如果没有社会价值,再新颖的观念、发明、创造也是没有意义的。
2.发散性(或称变通性、敏捷性、多向性)
创新思维的发散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和多向性上。
(1)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是以创新为根本宗旨,因此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思维敏捷、行动迅速、捷足先登,发现别人觉察不到的问题,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构思,拿出别人做不到的成果。实际上也就是变通,创新性思维最忌讳“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条思考模式,而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2)多向性
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思维特性表现为“发散机智”、“换元机智”、“转向机智”和“创优机智”。
“发散机智”:即对一个问题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
“换元机智”:即灵活地置换影响事物质与量的若干因素,从而产生新思路。
“转向机智”:即在—个方向受阻时,不钻“牛角尖”,立即转向另—方向。
“创优机智”:即在多种答案中努力找寻最优方案。
多向性特点表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的发散思维、置换思维和迂回思维。具有创新思维素质的人应思路开阔,不受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的束缚,敢于从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能“思如潮涌”、“一气呵成”,思路越流畅,思考量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偶然性(或称突发性、随机性)
由于创造性思维通常都要经过“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具有偶然性(或称之为突发性、随机性)。当然,偶然的背后隐含着必然,突发的基础是积累,正所谓“长期苦探索,偶然喜得之”是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这正是“懒有懒报、勤有勤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机一到,突然就报”,因此,在平日里,应加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只有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
4.跳跃性(或称反常性、跨越性)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跳跃性最典型的即是由一些偶然因素诱发的灵感或顿悟,其思维起点与终点之间有时可能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必然性,而是具有跳跃性或跨越性。具体说来,就是指越出常规、超越一般的逻辑指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另辟蹊径;或超越时间进度,省略思维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性;或跨越转换角度、省略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的思维步骤。
总之,由于创新思维是一种突发性的发现思维,无序性往往是其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加大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是实现思维创新的最有效策略。
5.统摄性(或称综合性)
创新是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综合多种思维方法的一门高超艺术。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思维,而是一种复杂的立体思维,因此,创新思维的过程即统摄知识和经验、统摄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智慧融合的过程。常言道:“见多识广的人才有可能站得高、看得远”,知识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联想,提出独特的见解。
一言以蔽之,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综合、统摄性的高级思维形态,具有高度概括性,是建立在各种思维基础上的整体,是人类多方面智慧的体现,又具有极其深刻性,是各种思维的最后升华,是突破性的质的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美花朵。
6.联想性(或称联动性)
什么是联想性?即由此及彼,由里到外,由一类事物联系到另一类事物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能使一种思路延伸到多种思路,由正向转而逆向,从纵向连接到横向等等,从而引起“连锁反应”,继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多边性、流畅性,可产生奇特的、五彩缤纷的效果。
以上创新思维的六大特点无不说明,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创新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知识结构。
(二)影响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思考能力、劳动技能千差万别,影响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学者就曾经对影响创新思维的诸因素进行过相关分析,并认为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问题时,由于态度、方式、能力、经验不同,或者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处世经验不同,或者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处事方式、应变能力、经验积累和勤奋程度的不同而致使创新思维实现的程度不同。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出影响创新思维的各个要素,并将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的主体进行分析,将大学生自身内在的作用于创新思维的因素称为内部因素,而把本体以外的因素称为外部因素。
1.创新思维的内在影响因素
(1)知识
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从认识论意义上说,知识本质上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包括主体自身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的正确反映。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和基础。知识是人类思维的原材料,缺少知识作为原材料的思维是贫乏的、空洞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以文字符号等来表示的知识的出现,就不可能有人类思维的巨大进步和质的飞跃,也就没有人类今天这样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可供调动的知识越多,运用起来就可能越灵活,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新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单一的知识是不可能形成创新思维的,而必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相互作用、共同协调、综合运用而进行的复杂活动。不同的知识、甚至同一种知识,在创新思维活动中,由于所处的具体地位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思维属性和规定。这也就是说,各种知识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动结构状态即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维认识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对其知识结构进行判断。总之,如果没有知识要素的参与,任何思维活动形式都不可能得以发生和发展,更不用说创新思维这一复杂的高级活动形式了。
实践表明,一个掌握知识多的人,并不等于他的创新活动能力就高,如果他只是死记硬背、不善于动脑筋、不善于运用知识的话,也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已。正如古希腊著名戏剧家埃斯库罗斯所讲的:“聪明人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人。”
总之,对于一个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来讲,掌握丰富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建立最佳优化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是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构成要素。
(2)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要具有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新思想提出后就不会得到论证,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人的言行也没有多少指导作用。如果我们在创新思维的第一个阶段所提出的新思想还没有得到足够论证就直接付诸实践,那就有可能会给实践活动带来损失。
(3)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也称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它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立体性的,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参与,也就没有新思想的提出,因为非逻辑思维仿佛是思维的雷达,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捕捉到未知的对象。许多人之所以不能超越自己,打不破自身已有的思维框架,原因在于悟性不足。而悟性往往来源于非理性和非逻辑。
影响创新思维的内在要素就是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使创新思维的这三个要素都得到发展。三者相比较而言,获取知识、训练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容易,而训练和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很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难点和关键。
2.创新思维的外在影响因素
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始终受到非智力因素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提供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笨鸟先飞”、“勤能补拙”都说明非智力因素的优势能弥补智慧和创新思维内在要素发展的不足;同样,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会阻碍智慧和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尤其明显,如“高分低能”现象。可以说,成大业者不仅要有超常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还要有坚强的意志、饱满的情绪和远大的抱负、博大的胸怀。
除了非智力因素对智慧和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影响着人类的智慧和创新思维,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表现
创新领域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创新方法、思路、理论只能提供一些门路,创造一些条件,但要真正逾越一道道创新的“高峰”,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并获取出色的创新成果,仅仅靠对知识、理论、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和一腔热忱、决心毅力是不够的,还要辅之以创新者足够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搏击于创新的海洋中。因此,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创新的最根本能力即指创造力,而其基本能力则表现在记忆能力、逻辑能力、发散能力、想象能力和直觉能力等方面。
1.创新思维的最根本能力——创造力
所谓创造或创造活动,就是活动主体在一定观念指导下,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艰苦、顽强和富有灵感的劳动,改造或更新活动的客体,使之产生一种新奇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独特性质的活动。
那什么是创造力呢?
创造力亦称创造能力,在英语中,创造力常用creative ability或creative power表示,源于拉丁文creare一词,意指创造、创建、生产和造就等,大多数学者都把创造力指成为创新的能力,即人类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新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或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中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凭借个性品质,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创造力即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以及技术的能力。
与创新思维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相对应,作为创新思维的最根本能力也就是创造力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造力是高层次的、在解决重大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广义的创造力则是普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就能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其结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思维成果。
由此可见,和创新思维一样,创造力也并非神秘莫测,于少数人所专有的,相反创造力人皆有之。
可以说,每个正常人的智力结构中都蕴含着创造力。因为从一生下来起人就具备能不断地吸收外界营养、使其自身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能力结构。这个能力结构包括智力和体力两大基本部分,人主要是借助智力才超越动物的。因此,人的智力是人的能力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而人的创造力又是人的智力的进一步提炼,并且融进了种种有助于创造的非智力品质,它潜在地存在于每个正常人的智力结构中,当然也潜在地存在于每个正常人的能力结构中。所以每个正常的人,都具备把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和发挥出来的可能。但是现实中有许多人所以认识不到自己的创造力,甚至有时创造的机会和成果已到了眼皮底下仍不能抓住,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创造创新只属于少数天才人物,而不承认或不知道每个人实际蕴含着创造的潜力。
当然,我们说每个正常人都具有创造潜力,并不否认个体之间存在天赋上的差异。然而,天赋优越只是提供了发展优秀才能的基础。天赋超常的儿童长大后不一定成为才能卓越的英才,相反,倒是有许多做出杰出创造性成就的伟大人物童年时曾表现出天赋迟滞。这是因为才能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勤奋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
2.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
概括起来,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记忆能力
无法想象,一个失去记忆能力的人还会有什么思维活动,更不用说创新思维活动了。不难理解,记忆能力具有储存、提取和运用信息的实际操作运动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它是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活动过程的最基本的重要动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功能地位。因为,记忆能力具有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依赖的思维信息储存、提取和运用的基本功能。如果离开了记忆能力,人脑将一片空白或者被尘封,即不进行再认、再现而拒绝提取,使人的思维空间成为空洞无物的抽象,荒芜一片。如此而来,就不会有任何思维活动的存在,更不用谈什么创新思维活动形式了。
可以说,记忆能力作为思维最基本的动力,它贯穿于整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的始终。如果在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人一旦丧失了记忆能力这一基本动力,那么,整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就会终止而消失。由此可见,记忆能力始终制约着创新思维活动效应的发挥。
(2)逻辑能力
思维运动的逻辑性是任何创新思维活动整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任何脱离和排斥逻辑思维运动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思维逻辑能力也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运动能力。
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过,创新思维活动作为一种整体过程,是由诸思维因素和思维活动形式相互协同、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维活动能力及其形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逻辑能力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功能。例如:逻辑能力具有知识的过渡、校正、推新和变通的创新思维功能。从原有的知识到新思维的出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遵循知识体系自我发展的逻辑过程,新思想的产生是一个遵循概括、演绎和推理的逻辑过程,也要经过逻辑的检验、校正。此外,无论是形象思维创新活动还是灵感思维创新活动过程,任何思维活动都离不开逻辑能力这一基本层次。
(3)发散能力
正如一盘在风中被吹散的散沙一样,沙尘沿不同的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地弥漫散去,发散能力是不断寻找方向、变化思维视角、促进思维活动多项发展的思维实际运作能力。发散能力在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基本特征:变换的灵活性,在思维空间中灵活地寻找新的思路,开拓出新的思维运动轨迹和方向;积极的求异性,它要求在思考同一问题的运动中与众不同。鉴于这些特点,许多学者认为,发散思维活动本质上寻求的就是求异性思维;运动的扩散性不仅表现于整个思维活动呈扩散状态,而且也意味着主题的不断分化和深入,即“化一为多”。
在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发散能力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如开拓思路、提供思维契机、突破定势、转换视角等等。同时,由于发散能力的存在,使得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扩散结构状态,使创新思维充满活力,处于层出不穷、生机蓬勃的创新过程中。因此,发散能力是创新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思维运动能力。
(4)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能超越思维时空的某些限制,将各种思维材料在不同的时空意义上进行奇异的组合,形成新颖的思维结果。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想象能力究竟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哪些作用呢?人凭借想象能力可以在思维宇宙间超越时空限制,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组合,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意义和思维形象的种种限制,创造出从来未有过的新型思维成果。有些人之所以在思维活动中没有创新成果,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其思考问题的活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局限于某一种固定思维空间,从而窒息、凝固了思维活动,扼杀了创新思维活力。因此,想象能力被赋予了重要的功能——思维的重组整合功能、思维的空间拓展功能、思维的激励导向功能。思维主体凭借自己的想象能力的翅膀,就可以不断地冲破层层四维空间的限制,从天到地、从古至今,自由地寻找新的思维空间,进行创新思维活动,获得意外的创新发现。这就是说,凭借想象能力,可以不断在思维中变换、闪现出许多不同的思维意向即蕴含一定意义的思维形象,从而一幕幕地浮现于思维空间,引导着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想象能力的不断发挥,将创造出更多的思维意向,从而一步步地激励和推动思维活动向前运行,获取创新的思维成果。很难想象,如果人类没有这种被马克思称之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的想象能力,那么人类将会失去神奇的创新力而永远与动物同居一隅。
总之,想象能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能力要素。
(5)直觉能力
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们在刚接触需要解答的某一难题的头几秒钟,脑子倏然一闪,顿时就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经常被证明是对的,至于发现问题答案的具体过程及有关细节,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这就是思维的直觉过程。灵感直觉思维的形成不仅以前面所讲的诸思维运动能力为基础,而且以直觉能力为直接的主要动力。就是说,直觉能力是形成灵感直觉思维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思维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思维的直觉过程是一种很重要的、很高级的创新思维活动形式。
直觉能力作为高级思维能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许多创新的伟大科学发明,都是凭借直觉能力创新的结果。从创新思维活动来看,直觉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直觉能力的发挥,可以凭借其思维的超前洞察力,把事物本质进行直接的简约的高度综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结果,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凭借直觉能力得到的结果,往往带有某种程度的朦胧性,不够精密。因此,产生了直觉成果后,必须在显意识领域加以逻辑的验证和具体的补充。但这并不能否认这样一个科学事实:即凭借直觉能力所形成的对事物本质进行超前的高度而朦胧的综合,往往意味着一个伟大的发现会脱颖而出,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直觉能力是形成灵感直觉思维的直接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在创新思维活动中的展开和发挥,就形成了灵感直觉思维,许多学者在谈到灵感直觉思维时,喜欢称之为“直觉灵感思维”或“直觉顿悟思维”等等。
在创新思维活动的实际过程中,这五种思维基本运动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相互割裂的,而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各种思维运动能力所显现的程度不同罢了。
(四)创新思维的训练途径
创新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表面上看来,非常高远、深邃、玄妙,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实,经过长期艰辛的努力,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不寻常的人,从而有可能享受到创新思维的快乐。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1.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显然,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没有深厚知识经验基础的思维创新是不可想象的。生活当中,有些人语出不凡,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刻,高出一筹,实际上这就是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再仔细琢磨这些人,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喜爱读书学习,知识渊博,生活阅历、实践经验丰富,勤于思考,敢想敢干的人。
创新思维活动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思想素材进行组合加工,形成开拓性、反常态性思路的心智过程。它产生的基础就在于扎实的知识信息、实践经验、心智感受的长期累积,否则,这种超常思维加工就成了子虚乌有、莫名其妙的事情。并且,这种累积在时间上是漫长的,在心智上、肉体上有时甚至是非常痛苦的。古人的“头悬梁、锥刺骨”,爱迪生有关成功的“99%的汗水”的说法,鲁迅的“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等等都是创新思维得以产生的真实写照和心得。
古人说得好:“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繁”,然而,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创新思维是对传统的否定,也是对自我的否定,因此,创新思维的前提就是了解、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并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的、开拓性的辩证否定。“否定”是需要勇气的,其产生的深厚基础就是充分而有效地占有必要的信息材料,拥有丰富的经历,甚至是不同寻常的心智及身体体验。
2.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常被喻为科学进步的两翼,而科学的进步也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钱学森曾说,“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因此,对非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好像我们面前有无数条可供选择的道路,逻辑可以告诉我们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保证不遇见任何障碍,但是它不能告诉哪一条道路能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为此我们必须从远处瞭望目标,教导我们瞭望的本领是直觉。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使思路更为广阔,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获取新的思维成果。无论是新思想、新观点的产生,还是科学发现、理论创新,都既离不开非逻辑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但是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和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处于主导的地位。所以,我们对两者又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平等看待,而要重点突出,有所侧重。现在看来,非逻辑思维比逻辑思维更重要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无论是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现代教育对右脑的开发和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充分地表明了这样的一种趋势。
3.直觉和灵感是创新思维的推进器
直觉和灵感是使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实现知识经验信息的“创造性转化”的推进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非常推崇直觉,他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直觉信念是科学创造的强烈动机,高度的科学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家从事创造的必要条件。他说:“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他明确宣称:“我信任直觉。”
直觉和灵感是对于事物本质、问题答案的直接的领悟与洞察,从本质上讲,这一过程是省略了某些逻辑环节,但又始终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简而言之,作为创新思维实现形式的直觉和灵感的发生,都是符合逻辑、遵循逻辑思维规律的,只不过它们所遵循的是更为复杂、精密的前沿的思维逻辑(例如现代意义上的模糊逻辑、辩证逻辑)而已。
从这一角度看,直觉虽然非常不容易察觉,但也并非神秘莫测、不可捉摸,如果经过严格艰苦的、长期的、矢志不渝的学习、准备与训练,人们是可以体验到直觉思维的。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古往今来那些善思的人们、成功的人士、具有相似知识经验背景的执著的人们,往往能够“英雄所见略同”。
4.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本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格,而创新人才的个性品格,如好奇心、独立人格、意志力等的培养,则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学生好奇心的培养需要有精心保护的教育氛围。好奇心比常人强烈,是创新人才的一个普遍特点,大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各种调查时,都把富于好奇心列为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必备条件,列在各种因素的前面。而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可贵而又容易被损害的,需要学校、家长的精心保护,尤其需要教师的百般呵护,如同出土的嫩苗,要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提高民族未来的创新能力。
其次,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需要有相互尊重的教育氛围。独立人格是指不受外在力量左右的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方式,它是构成创新人才独特的主体精神世界和实践品格的重要成分。人格独立性是思维独立性的前提,而思维独立性是产生创新思想的核心条件。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有创造性的人都有很强的人格独立性,很少有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他们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独立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宽松的育人环境。民主、自由、宽容的育人氛围是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的土壤。
最后,学生意志力的锻炼需要有相互激励的教育氛围。意志力是个体向自愿选定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心理力量。创造活动是一项考验人的意志的艰苦劳动,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面临反复的挫折和失败,有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等。而意志力是保证创新主体战胜一切困难和压力所不可缺少的人格条件。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在各种困难和强大压力下,坚持独立创造的思想和行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离不开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教育环境。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
卓别林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是我们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努力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全部才能的90%,并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惫。可见,兴趣、爱好、热情对于学问的精进、事业的成功,特别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广泛的、浓厚的、稳定的兴趣路径很多,通过情感来培养、激发兴趣,通过笑谈培养、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法,要注意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平常之中寻觅具有创新价值和启发意义的因素,从而使自己的思路大开,萌生奇思妙计,催育创新思维。从某种意义来说,激发出来的兴趣就是想象,它能为我们的思维插上翅膀,是拓宽我们思维的最好途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这种想象是值得敬重的,凭借它,人就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小鸟飞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要有了这种兴趣,这种想象力就能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事情上,敏锐地发现事物的苗头,并且穷追不舍,直到创新为止。
(二)敢于突破陈规
突破陈规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敢于突破陈规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首先是打破思维定势,一句经典的话说得好:“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了”。思维定势往往是先入为主,捆住人们的手脚,束缚住人们的头脑,其产生的原因,一个是权威,一个是从众。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中学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抽样调查的结果,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同学,都是75减32,船长43岁。实际上,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题。那个船长的年龄和75头牛、32只羊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一些同学心想,这道题既然出来了,肯定是有标准答案的,于是便徒劳地动起脑筋——如果相加75+32=107,107岁能开船吗?身体再棒,也早该退休了,不对;如果相除,75÷32=2.3,太小,显然也不对;如果相乘,75×32=2 400,2 400岁简直笑话,更不对;如果相减,75-32=43,觉得43岁最合适,开船不是正好吗?这就是思维定势定在那儿了。其次是敢于怀疑。怀疑是一种科学精神,要敢于向教师挑战,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敢于向课本挑战,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敢于向权威挑战,质疑权威的结论。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应作为我们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具有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支配、调控自己的行动,从而排除内外干扰,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它对于人们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乃至培养创新思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
按照创新思维的逻辑说来,失败正是一种拥有,正是一种体验,正是一笔财富,失败孕育着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试验了千万种金属才遇到了钨,他不认为这些尝试是一种徒劳的付出,相反,他坚信正是失败的尝试才缩短了与成功的距离。
在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创新思维领域,只要树立信心,坚定意志,鼓足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否则,心理上的怯懦和准备不足,将为自己平添许多不必要的壕沟和障碍,知难而退,优柔寡断,才是人生最大的难题。
培养创新思维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事情,需要下长功夫,深功夫,笨功夫,一句话:苦功夫。只有愿付出,勤耕耘,肯流汗,乐吃苦,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得快,工作和事业上才会有所成就。
(四)运用积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是力量的象征,是创新的动力。在工作乃至事业上,要想飞得高,行得远,有建树,有作为,就必须注意积累丰富而深厚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打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册,追寻名人攀登的足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牛顿借助知识的慧眼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借助知识的巨斧创立了相对论;门捷列夫借助知识的金钥匙打开了化学元素周期的大门;陈景润借助知识的云梯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枚数论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被称为“数学奇才”;爱迪生擎起知识的火把,为世界播撒光明,被赞为“发明大王”;袁隆平驾驭知识的犁耙,耕耘创奇,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具体说来,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积累”:思想上的积累上层次,有深度,进而增强创新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独特性;知识上的积累使思维更敏锐,思路更开阔,进而增强创新思维的灵活性、艺术性;生活上的积累使我们豁达、成熟、进而增强创新思维的科学性、有效性;材料上的积累能够增强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前瞻性。
四、创新思维的最佳状态
根据前文所述,创新思维主要由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三个内在要素构成。要实现创新思维的最佳状态,必须使创新思维的三个要素都得到很大发展、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纵向培养思维的同时带动知识的横向扩展,在培养较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运用。换言之,要实现创新思维的最佳状态,必须以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同时带动逻辑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增长。如果一个人知识丰富并且结构合理,非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强,那么这个人就能思如风发,质量高、数量多的新思想就会不断涌现。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的最佳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非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关键。但是,如前所述,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还有很多,只不过它们和创新思维的三个要素相比对创新思维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这里不再多做讨论。但它们对创新思维及其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