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上学会巧“赶场”
每年,成千上万名应届毕业生穿梭于各大会场,期待被用人单位相中。然而,机会虽多但竞争也很激烈,这就需要巧妙“赶场”。以下几名同学巧借外力,其灵活的求职方式可供求职者借鉴——
择机排队 现在不少的求职者进了会场后,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凑热闹。须知,由于“行情”掌握得不准,盲目排队,结果做了无用功。
理工学院的吴小明参加华中人才招聘会,见一家企业摊位前排起长达20多米的队伍。经上前细打听,这家企业对进入深圳的毕业生做了两条限制:一是非本科生不要;二是英语起码要达到四级。小吴目前还没有拿到相关证书,权衡之下,他果断离开,寻适合自己的企业。等他与另一家求职人数较少的珠海企业基本上达成用工意向后,再从那家深圳企业摊位路过时,很多排了一个多小时队的同学才得知这一“内幕”。
旁听受益 为了提高招聘效率,不少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在现场“公开”对初选者进行简单的面试。如果认真旁听,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求职就能做到更有的放矢。
在沿海人才招聘会上,一所宁波私立中学要招收一名音乐教师。从华师毕业的雷娴娴赶到时,主管正在对一名女生进行面试。上午的招聘会散场后,雷娴娴根据所看到的几位面试者出现的失误,总结出了这所学校用人的特点,岗位的特殊要求和主管的爱好。下午再去应聘时,雷娴娴提前对主管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了理想的答案,现场良好的发挥博得了主管的首肯。
打时间差 一般来说,招聘会的高峰期,求职者可能会被忽视和“淹没”。如果巧打时间差,也能为自己创造出良机。
牛牧是来自民族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他看中了市宗教事务管理局行政干事的岗位,为了能应聘成功,他动了一番脑筋,有意地排在队伍的最后面。中午的高峰散后,来自草原的他则有更多的时间用蒙古语与主管进行深入地沟通。招聘会一结束,牛牧收到了管理局正式面试通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