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畔诗人应修人和“漂流书亭”

湖畔诗人应修人和“漂流书亭”

时间:2023-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畔诗人应修人和“漂流书亭”谢广田高尔基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哉斯言。有人认为,“漂流书架(亭)正成为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陆定一为应修人题词受进步文学书籍的影响,湖畔诗社和上海通信图书馆的骨干成员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应修人在“五卅”惨案发生期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图书馆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湖畔诗人应修人和“漂流书亭”

谢广田

高尔基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哉斯言。《杭州日报》等传媒曾分别报道过钱江新城的“漂流书亭”和《都市快报》的“漂流书架”,这些遍布杭城的“书亭”或“书架”,通过“以书换书”或“漂进流出”等活动,开展爱心图书接力,受到了大批市民的欢迎,据漂流书架浙江图书馆站点的统计,10分钟内就交换了60本书。有人认为,“漂流书架(亭)正成为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遍布杭城的“漂流书架”与书亭

应修人(1900—1933)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湖畔诗人应修人和他的上海通信图书馆,以及他为传播先进文化而做的努力。

应修人,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14岁时被家人送到上海亲戚做经理的福源钱庄,希望他成为经商的人才。然而他并不走家庭给他安排的道路。他酷爱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购置了《新青年》《少年中国》和许多新文学作品。他把这些书籍放在一个木箱子里,上面写着“修人书箱”,专供同事中爱好读书的人阅读。受应修人的影响,同事们也买书看书。书越买越多,应修人就倡议把每个人的书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以便相互流通阅读。这就是1921年5月1日成立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图书馆的馆徽为绿地白花,中间一个白日,四周五个新月,绿色表示成长,图案表示5月1日。图书馆成员都是钱业界的职业青年,每人都出一部分钱作为图书馆的费用。

其办馆宗旨全文如下:

书馆由各地爱读书而不能多买书者组织(有“共进会”,章程另订),收集各种有益书报,以同类互助的精神,用通信借还的方法,使远近各地方有志读书而困于经济者,无论本馆会员,非会员,都能不离住所,不妨业务,自由借读不出租费的好书。

本馆完全以互助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借书者,不取任何物质上的保证,同时也望借书者体念本馆的苦心,实践借书约上的约言,使本馆很少的图书,得以不断地流通……

还书期限夹在里书的书签上填明,借书者必须在还期以内,赶早寄还,同时借两种的,并须看完一种,先还一种,使本馆可循环出借,使后借者不致久等,倘到期还没看完,宁可先还再借,或预先来信商准展期。

这个并非政府主办的公共图书馆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图书馆的“馆员”早就超越了上海的钱业界,而且借阅者遍及全国,甚至还有海外华侨。应修人和他的同事们还出版了《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刊登每月新书目、书报介绍、各地通信等。

正是这样,应修人与冯雪峰等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进步的文学青年结为书友。

1922年3月30日,应修人来到杭州,入住西湖边的清华旅馆,第二天,他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冯雪峰、汪静之、潘漠华共游西湖。他们“在白堤上散步,在桃花下写诗,在雷峰塔旁吟咏,有诗文唱和,有徐徐春风,真是快乐无穷”。在此后几天,四人泛舟西子湖,登栖霞岭,游紫云洞,攀南北高峰,游凤凰岭,上六和塔。无论上山下湖,他们都不忘作诗。

经过几天的欢乐聚游,他们从书友变成了好友。为纪念这次会晤,也为使他们的友谊有一个永久的见证,他们决定编一本诗合集。这年的4月4日,中国诗坛的第五本诗集《湖畔》,就在四人的游山泛舟中编定了。为使诗集的出版名正言顺,他们决定成立这个用友爱和诗作结成的湖畔诗社,此为我国最早的新诗社团之一。此后他们陆续出版了《春的歌》《蕙的风》等诗集。这些诗集不仅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而且得到郭沫若、叶圣陶、朱自清等名家的积极评价。朱自清读了这些诗后,认为“仿佛幽忧的人看到活泼泼的小孩而得到无上的喜悦一般”。《湖畔》诗还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据冯雪峰本人的回忆:“还在国内大革命时期,在广州工作的毛泽东曾向一位在他身边工作的我的同乡(同学)打听我的下落,说他很喜欢《湖畔》诗,认为写得很好,要我去南方与他一起工作。以诗会友,可见他的诗人气质。”

陆定一为应修人题词

受进步文学书籍的影响,湖畔诗社和上海通信图书馆的骨干成员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应修人在“五卅”惨案发生期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图书馆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此后,他和图书馆的其他几名骨干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上海通信图书馆成为党团联系群众的桥梁,不少读者通过图书馆的关系走上革命的道路。冯雪峰后来果然不负毛泽东厚望,到了革命根据地瑞金,并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经常与毛泽东秉烛夜谈,深得毛泽东的信任。

不幸的是,1933年5月14日下午应修人去与女作家丁玲联系工作,不料丁玲已被特务绑架,应修人在同预伏在屋内的特务徒手搏斗中坠楼而亡,牺牲时年仅33岁。中国失去了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和战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