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禁锢解冻:六年磨难生活的终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为古训,亦是邓小平历来的风格。
“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反党集团相继被摧毁,江西的程世清等人也下台了。中共中央于1972年4月调整了江西省的党政领导班子,任命佘积德、白栋材、黄知真等为省委书记,政治氛围宽松好转了。
邓小平在江西的处境,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省委领导白栋材、黄知真等来到望城岗,专程看望了羁居中的邓小平。邓一家在生活上得到了更多的关照,甚至可以每周都到省委招待所洗澡了。
原先那个态度不好的监管人员也撤换了。
在邓小平的请求和周恩来的关照下,邓小平家的老公务员、秘书吴洪俊夫妇调来江西,帮助料理家务。此后,邓小平夫妇家务劳动的负担减轻多了。
邓小平的孩子们,境况也好多了。
长子邓朴方获准去北京治疗。
大女儿邓林从宣化回到江西,在家里等待中央美术学院分配工作。
二女儿邓楠也回来了。她已身怀六甲,全家人都为之高兴。
小女儿邓榕(毛毛),小儿子邓质方已在南昌上大学,一个学医,一个学工,学业优秀,总算了了邓小平夫妇的一大心愿。
“将军楼”里有个小院子,那是邓小平夫妇活动的小天地。
一向达观的邓小平,自从林彪垮台、形势好转之后,心境更加好了。他自信,总有一天,他还是要出来工作的。在羁居江西的日子里,他从没有放弃希望,没有停止思索。在刚押送到南昌还没入住“将军楼”的时候,当押送他的“邓小平专案组”的人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好回京向中央反映时,邓当即就说:“我同意中央对我的安排。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还能为党工作十年。”这话,令当时的专案组人员“十分意外”。现在,形势有大变化了。邓小平更是充满信心,为自己日后的复出作准备。
这种“准备”,除了大量地阅读从北京带来的马列著作和《二十四史》,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外,还要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那就是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复出的条件。为了使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将来有朝一日重新为党国效劳,肩挑重担,邓小平加紧了对身体的锻炼。
邓小平选择了走路。对于一个68岁的老人来说,走路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他每天要走一万步。从“将军楼”沿“邓小平小道”,走到新建拖拉机厂车间,约3华里,来回差不多5000多步。每天午睡后,他在“将军楼”院子里,要步行40圈,每圈约130~140步左右,就5000多步,总共有一万多步。
这样,每天步行一万步,一个月就是30万步,一年就是360万步。以千步为一里计,一天一万步等于10里,一年就是3600里,三年就是一万多里,不就接近于半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了吗?
邓小平在院子里散步时,习惯微低着头,迈着轻快的步子,深深地陷入沉思,一边漫步,一边思考着什么。
人们不会忘记,20年后即1992年,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视察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发表著名的南方讲话,体质依然那么健康,头脑依然那么清晰,这同他的达观与锻炼不无关系。人们从他的雄姿中,看到了春天的希望!这是后话。
邓小平对形势的判断是很准确的。1972年9月,在中央还没有通知他回京工作之前,他捕捉时机,提出了“在江西省内,到井冈山、赣州老区走一走”的要求。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请示中央后,中央于9月底批准了邓小平的这一要求。随后,省革委作出了具体安排,出去参观时按“省级干部”规格接待,用伏尔加轿车,一路由省里打招呼,以便接待。
这是邓小平自“文革”被“打倒”后六年以来的第一次外出、第一次自由!
这次外出、自由,标志着六年禁锢的解冻,六年磨难的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