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邓小平解禁后在江西老区参观时说:“毛泽东当年也是受排挤的”
邓小平回京前,在江西了却了一桩心愿。
邓小平对江西是非常熟悉、一往情深的。可是,在“谪居”望城岗“将军楼”那个小院的三年里,他哪里也没有去,也不能去。林彪倒台后,政治氛围比较宽松了,毛泽东又作了关于邓小平问题的“8·14”批示,邓小平预感到在江西的日子不会太长了,于是向中央提出了到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的要求,中央同意了。周恩来还叮嘱邓小平顺便到泰和考察一下农业机械化的情况。
于是,邓小平始有复出前的井冈山、赣南之行。
中央苏区时期,由于战争和工作的关系,邓小平一直与井冈山失之交臂。建国以后,邓小平几次到过江西,却没有机会上井冈山。这次有时间,他总算实现了多年企盼的夙愿。
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偕同夫人卓琳及陪同人员乘坐一辆灰色“伏尔加”轿车从步校出发,奔驰在赣中大地上,途经“药都”樟树时,邓小平参观了县城南郊的江西盐矿,受到了矿领导和工人们的热烈欢迎。邓小平动情地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江西过去缺盐,红军在井冈山时,就没有盐吃。如今有盐了,老表有盐吃了,这非常好。”中午就餐时,邓小平品尝了四特酒,称赞是“酒中佳品”。在谈到樟树药材时,邓小平说:“樟树的药很有名。三十年代我在苏区时,便听过‘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这句话,老祖宗传下来的宝物,可不能失传啊!”临走时,邓小平还执意交了伙食费0.64元,粮票6两。樟树市政府至今还保存着邓小平所交的发票存根呢。
当天下午,邓小平一行抵达吉安交际处,下榻于毛泽东1965年下井冈山时曾经居住过的“一号楼”。当井冈山地委负责人向他谈及“文革”中林彪一伙篡改井冈山的历史时,邓小平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
11月13日上午,邓小平参观了永新三湾村后,来到宁冈茅坪。邓小平饶有兴味地倘徉在当年毛泽东旧居八角楼、湘赣边党的“一大”旧址一带,留连忘返。当讲解员讲到林彪死党将“朱毛会师”篡改为“毛林会师”时,邓小平忿然插话:“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当宁冈县的领导人向邓小平介绍了井冈山斗争史和宁冈县的现状时,邓小平深沉地说:
“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传统丢不得。”
接着,邓小平沉思片刻,又郑重地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11月14日,邓小平来到黄洋界。他极目远眺,兴致勃勃。一连几天,他不辞辛劳,又到了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大小井、黄坳、茨坪等地,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工艺美术厂,一路风尘仆仆,精神抖擞。井冈山人都没想到,这位68岁的老人竟如此青春焕发,老当益壮!他对陪同的人员说:“我这一身零件,除了这条腿,其他都是好的。”
11月17日,邓小平在泰和接见了一位泰和籍的老红军战士池龙。当池龙向他倾诉“文革”中遭受林彪死党吴法宪的迫害时,邓小平说:“这帮人整人是不择手段的。‘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就是伪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
当谈到主席和总理时,邓小平说:“毛主席是个伟人。总理吃了很多苦。很多老干部,包括军队的老同志,都是总理保护的。”
随后,邓小平来到泰和县拖拉机厂考察。当时全国农业机械化南方片场会在泰和刚结束不久。邓小平询问了拖拉机厂的生产情况后,一个个车间、一道道工序都仔细地看了一遍,还踏上泥泞的乡间田埂小路,观看了农用水田插秧机的表演。回到招待所后,邓小平对县委领导人说:“我也当过县委书记,当县委书记难。”“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你们还要继续加强研究。”“插秧机这个问题,世界都没有解决,连日本都没有解决好,关键的问题是分秧不均。”19日,他又到吉安市禾埠公社军民村察看了农业的收成情况和大队养殖场。然后,驰车回到“将军楼”。
“邓小平又出来了!”江西红土地上的老表们奔走相告,传开了这道振奋人心的消息。
历时一周的井冈山之行,了却了邓小平积存数十年的心愿。
回到南昌后,尤让邓小平夫妇欣喜的是:家里添了个小家伙。邓楠在南昌九四医院为年近古稀的“老爷子”生了个外孙女,邓小平第一次当上“爷爷”,能不高兴吗!毛毛小姨给取了个名字叫“眠眠”,意为诞生在爷爷的“冬眠”期。
过了半个月,即1972年12月5日,邓小平怀着对江西红土地和父老乡亲的深深眷恋与思念,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他当年战斗过的赣南老区。随同前往的有卓琳等。
兴国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模范县”,又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瑞金、会昌县委书记时,曾多次号召本县人民学兴国、赶兴国,后来他担任《红星》报主编时,还多次在报上表扬过兴国,可就是一直没到过兴国。当他在赣州住了一宿后,第二天上午就踏上了兴国的红土地。
一到兴国,邓小平就对迎候他的兴国县委领导人说:“来兴国是我多年的愿望,可惜过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今天终于来了。”
休息片刻后,邓小平一行参观了“苏区兴国模范县纪念馆”、“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时,他不要别人讲解,自己静心地默默地看,他是那么专注,那么深情,仔细地观看每一份文物、每一张图片,有时在一位烈士的遗像前驻足5分钟之久。
参观结束后,他对兴国的同志说:“苏区时你们兴国人口是23万,我记得你们县参军、参战的人最多,出了很多将军。当年苏区,你们兴国人在各县都有干部,是不是这样?”兴国的同志都点头称是,十分佩服邓小平的记忆力。
从纪念馆出来,邓小平等又前往“文昌宫”参观。
“文昌宫”是兴国名胜潋江书院内的核心建筑,又是当年毛泽东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制定和颁布《兴国土地法》的地方。邓小平仔细地观看了一遍,听了关于毛泽东和陈奇涵谈“四星望月”的故事,看了“文昌宫”前依稀可辨的“扩大红军”、“武装起来”的苏区标语。
午餐时,兴国主人上了“四星望月”等地道的兴国饭菜。邓小平吃过后,深有感触地说:“吃到兴国饭菜,就让我回想起当年兴国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意,他们总是拿最好吃的东西来招待红军指战员,凡是到兴国来的同志都有这个印象。”
下午,邓小平参观了长冈乡的“毛泽东作兴国调查纪念馆”和“上社消费合作社”旧址。参观中,他指着解说词中的“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珊”说:“这个字是大山的‘山’,不是珊瑚‘珊’。曾山同志很有名气,不要把他的名字搞错了。”随后,邓小平健步登上了长冈水库大坝,参观了长冈水电站,详细询问了水库容量、发电量以及灌溉、防洪、养鱼等情况。
是晚,邓小平在兴国县招待所二号楼休息。
7日早餐后,邓小平对前来送行的县委领导人说:“这次总算了了心愿,了了心愿!我很满意,感谢你们的盛情招待。”
告别后,车驰于都。
于都,邓小平曾到过几次,他的前妻阿金(金维映)在于都当过县委书记,“扩红”时很出名的。在于都逗留的几个小时里,邓小平两次提到阿金,对县委领导人和纪念馆工作人员说:“苏区时,你们的县委书记是女的,你们知道吗?”邓小平确是一个很大度、很豁达的人,他似乎没有一点对金维映在那场错误、残酷的党内斗争中离他而去的抱怨,时光的流逝抹不去他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在于都河畔,邓小平伫立良久。他似乎回想起当年长征时人山人海、击筑送别的悲壮情景,深情地对于都县委的同志说:“我长征离开于都时,专门在于都弹了一床4斤重的棉被。这床棉被,一直伴我走过长征,今天我还在用呢!”
8日,邓小平一行来到会昌。
会昌,是邓小平担任会昌县委书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期间工作过的地方。那时,他年仅28岁。故地重游,邓小平似乎特别高兴。
翌日清早,邓小平就来到当年会昌县委旧址。遗憾的是,县委旧址因年久失修,已拆除改建县法院了,只剩下一棵四人合抱、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榕树,还傲然挺立在那儿。邓小平看后,激动地说:“这里都变样了呀?这棵大榕树还在!我住在这里时,经常在这棵榕树下看书看报。”
饱经沧桑的老榕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邓小平在会昌出任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火红的岁月,辛酸的往事,荣与辱,浮与沉,邓小平都没有提起,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邓小平,就像那棵朴实无华、傲然挺立的大榕树,默默地、静静地经受着人世间的风风雨雨!
8日下午,邓小平来到他曾去过多次的会昌文武坝。当年毛泽东受“左”倾路线排挤时,也到过文武坝,写下了著名的词章《清平乐·会昌》。邓小平转了一圈后,深有感触地对陪同人员说了一句话:
“毛主席当年也是受排挤的!”
离开会昌后,邓小平于当日抵达瑞金。
瑞金,是中央苏区的首府故都,也是邓小平首次担任县委书记的地方。邓小平一到,瑞金县委领导见面就说:“您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欢迎您回来!”邓小平听到此话,感动不已,久久地握住县委领导的手不放。
从9日开始,邓小平在瑞金参观了沙洲坝、乌石垅、下肖村等这些当年中央政府、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的办公旧址,感慨万千。
当他询问当年红军总政治部在何处时,连瑞金纪念馆的同志都不甚清楚。邓小平就带着他们,从田埂小道一路寻去,找到了一幢外墙粉白、气势恢宏的“白屋子”,高兴地说:“就在这里!”他迈进屋内大厅,推开第二间房门说:“我就在这里。《红星》报也是在这个房间里编辑的。”并一一告诉大家,当年王稼祥、贺昌、袁国平、杨尚昆等人的办公住址。有人问他当时《红星》报编辑都有多少人时,他把手一挥,说:“少着呢。我手下就一个通讯员,我就是编辑。”后来,瑞金纪念馆经过多方调查证实:红军总政治部果然是1933年5月从前线迁驻这个“白屋子“的。
随后,邓小平又参观了叶坪、云石山以及瑞金的几个县办企业,并与瑞金纪念馆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他说:“瑞金的县办工业还可以,办起了一些厂子,农业还不太行。”“应该说,现在比过去好了很多,解放后大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四十年,还需要努力啊!”“瑞金对中国革命作过重大贡献,应该有个革命博物馆,从井冈山斗争到遵义会议。整个这段历史都应该宣传。”他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我今天68岁,还可以干二十年!”
果然,20年后,邓小平健步视察了深圳、珠海等地,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
邓小平一行于12月11日下午离开红都瑞金,又到了宁都。
在宁都,邓小平先到了黄陂。这是当年中央苏区的腹心地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红军总部等首脑机关都设在这里。邓小平在黄陂公社详细询问了当地的人口、耕地面积、农民收入、机械化程度、照明用电等情况。今后回京工作,必须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黄陂出来,又到了当年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七里村。当年,邓小平同李富春、曾山、陈毅、蔡畅等,都在这里工作过,也是邓小平“落难”的地方。邓小平目睹省委旧址,深有感触地说:
“李富春是当时的省委书记。我在会昌任中心县委书记后,曾经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还没到职就被免掉了。”
宁都,真是个让人惆怅、伤感的地方!当年,毛泽东与邓小平曾双双“落难宁都”。毛泽东于1932年10月在宁都小源村被剥夺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邓小平于1933年3月在宁都七里村被撤掉了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
这种无情的巧合和共同的坎坷,恰恰构筑了毛、邓之间数十年挥之不去的回忆与深情!……
邓小平是个深藏不露、蕴伤于心的人。他没有沉缅于伤感的回忆,很快收回思绪,起程驰往广昌。
12日下午,邓小平抵达广昌。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当年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曾在这里血战高虎脑。邓小平对广昌的干部说:
“多年来想来看一看。过去保卫广昌,没到过广昌。这次了了这个心愿。”
13日,邓小平离开广昌,到了抚州。在抚州,邓小平参观了纺织厂、制药厂、开关厂等。在开关厂,邓小平对厂领导说:“不要长期搞军品,单一的不好,还要搞民用。”晚宴时,地区领导还上了茅台酒。席间,邓小平还约见了王若飞和张鼎丞在当地工作的亲属。
15日,邓小平夫妇从抚州回到南昌“将军楼”。
邓小平赣南之行,历时10天,到了七个县市,行程两千多华里,看了多年想看而没有机会去的地方,算是“了了心愿”。
邓小平情系江西红土地啊!
江西人民也忘不了邓小平的井冈山、赣南之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