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是一种杰出的力量
西点智能发展方针有3个目标,第一个是:“高水平的智能、精神承受力和果断性,带有理性的勇气和正直、责任心和主动性。”在军事教育发展方针中,西点明确提出培养学员“理性的勇敢”。
“理性的勇敢”不是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敢,不是那种“有所不屑”就出手相搏的勇敢。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血气之勇,不是三分钟热血的冲动。“理性的勇敢”更多地表现为临危不惧、冷静分析、坚持到底的原则。
西点尊敬勇者,崇尚勇敢精神。西点学员必须明白,只有勇敢精神才能让平凡的自己做出惊人的事业。在“勇敢者的游戏”中,想要胜利就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西点学员、著名将军布莱德利说:“面对死亡微笑的勇士将不会畏惧任何危险,勇气会贯穿于他们的一生,牺牲是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顿创造的战绩是巨大的,也是惊人的。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说:“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压倒。”
在作战方面,巴顿堪称世界现代战争史上最杰出的战术家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勇敢无畏的进攻精神。巴顿特别强调装甲部队的大范围机动性,尽一切努力使部队推进、推进、再推进。巴顿在战斗中的一句口头禅是:“要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有时,他下令:“我们要进攻、进攻,直到精疲力竭,然后我们还要再进攻。”有时,他对部下说:“一直打到坦克开不动,然后再爬出来步行……”正是这种勇敢无畏的进攻精神,使得巴顿率领的部队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
1918年9月,巴顿指挥美军的坦克兵参加圣米歇尔战役。敌人的炮火稍一减弱,巴顿就马上指挥大家沿山丘北面的斜坡往上冲。巴顿挥动着指挥棒,口中高声叫道:“我们赶上去吧,谁跟我一起上?”分散在斜坡上的士兵全都站起来,跟随他往上冲。他们刚冲到山顶,一阵机枪子弹就像雨点般猛射过来。大伙立即都趴到地上,几个人当场毙命。当时的情景真让人有些不寒而栗,大多数人都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望着倒在身边的尸体,巴顿大喊:“该是另一个巴顿献身的时候了!”便带头向前冲去。
只有6个人跟着他一起往前冲,但很快,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巴顿身边只剩下传令兵安吉洛。巴顿命令说:“无论如何也要前进!”他又向前跑去,但没走几步,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大腿,从他的直肠穿了出来,他摔倒在地,血流不止。
鉴于巴顿的杰出表现,他获得了“优异服务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和突出战绩。
在许多时候,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不在于才能的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勇气。有足够勇气的人可以过关斩将,勇往直前,平庸者则只能畏首畏尾,知难而退。爱默生说:“除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哄骗你离开最后的成功。”柯瑞斯也说过:“命运只帮助勇敢的人。”
无论是怎样严苛的训练或是磨炼,在西点人眼里都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凭借勇气才能克服这些考验。西点领袖麦克阿瑟的敢于冒险的精神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战争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全,总是冲锋在前,不怕危险。这也是他成为美国杰出将领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曾经数十次进入日军的火力封锁区,一次又一次地和第一攻击波的部队一起登陆。他曾说:“能打死我的日本子弹还没造好!”
麦克阿瑟的司令部虽然设在隧道里,但他却把家仍安在地面上,经常冒着遭空袭的危险。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办公,日军飞机又来空袭,子弹穿过窗户打在麦克阿瑟身边的墙上。他的副官惊慌地冲了进来,发现他仍镇定自若地在工作,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看到副官进来,他从办公桌上抬起头来问:“什么事?”副官惊魂未定地说:“谢天谢地,将军,我以为你已被打死了。”
麦克阿瑟回答说:“还没有,谢谢你进来。”
在另一次空袭中,麦克阿瑟从隧道里跑出来,毫不畏惧地站在露天下,观察日军飞机的空中编队,数着飞机的数量。他的值班中士摘下头上的钢盔给他戴上,这时一块弹片正好打在这位中士拿着钢盔的手上。奎松得知此事后,立即给麦克阿瑟写了一封信,提醒他要对两国政府、人民及军队负责,不要冒不必要的危险,以免遭到不幸。但麦克阿瑟把他的这种举动看做是自己的职责,认为在这样的时刻,让士兵们看到他同他们在一起会高兴的。
勇敢就是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临危不惧,就是客观评估风险之后果断行动,就是在困难面前绝不后退,就是在狂风暴雨里始终走在最前面。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当胆小者掉头逃跑了的时候,勇敢者选择的却是越是危险越向前。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无畏者不怕面对命运的多舛,不惧经受风雨的洗礼,永远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西点训条
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无畏者不怕面对命运的多舛!永远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