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人生多失意,不可逢人就诉苦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如此人生,岂不让人伤心透了?
否。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面对失意,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
所以,面对失意时,到处诉苦绝不是与人相处的一种积极方式。即便你暂时可以获得别人的同情,但是,对别人反复讲你的悲惨遭遇只会让人心生厌烦,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般,只能让人躲闪不及。
如果你对上司喋喋不休地谈着自己的失意之事,上司给予你同情的同时,也会觉得你这个人不能承受压力,难堪重任;如果你对朋友不停地大倒苦水,朋友也会不堪其扰,选择远远地离开你;如果你对陌生人诉苦,他肯定会觉得你心理有问题,不愿意与你继续交往。
张平性格很内向,思想也一向悲观。
当他有心事时,必定立刻找人诉苦。他在大学时代曾经有过一段罗曼史,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结束了。这件事一直纠缠着他,让他放不下。打那之后,每当与人聊天,他就总会哀怨地向对方描绘自己的那段心酸往事。
有一次,张平去参加同事的生日晚会,同事介绍一位朋友与他认识。散会之后,同事的朋友抱怨:“和你那个同事王平谈话真累!他一直在说大学时代如何认识某人,如何伤心地分手。我一句也插不上话,只好假装表示同情,耐心地等他说完。”
面对失意,最好的办法不是找人诉说、与人理论,而是淡定处之。越是如此,失意消失得就越快,并且会让别人更尊重你。
日本名僧白隐禅师,在松荫寺当住持时,也曾蒙受不白之冤。某天,松荫寺对面花店的老板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当他严厉追问男方究竟是谁时,女儿情急之下随口回答:“对面寺院那个和尚,对我拉拉扯扯……谁知道结果就变成这样了。”
她的父母听了这番话很生气,不分青红皂白跑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痛责他的恶行。
白隐禅师并不辩解,只应声说:“是吗?是吗?”
不久,那位姑娘生下一个男婴,她的父母要求白隐禅师收养。禅师依然面带微笑回答:“是吗?是吗?”
后来,事情传开,变成了镇上的大新闻。每次白隐禅师外出的时候,人们都冷眼相视,在背后指指点点,他却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过了一段时间,花店的那位姑娘深觉愧对白隐禅师,便对父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孩子是她的情人的。她的父母听了,赶紧到寺里向禅师道歉。这时,白隐禅师还是回答那句老话:“是吗?是吗?”
白隐禅师的修养,已经到了“风吹不动”的境界,谣言根本无损他的人格。
如果你把自己的失意事说得太多,经由听者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那么,别人就会给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者!”在现实的社会里,失败者只能自己创造机会,别人是吝于给你机会的。更甚者,明明小失意也会被传成大失败,这无疑会对你未来的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阻碍!
再者,你吐露自己的不如意时,如果一冲动就难免会说某人的坏话。说别人的坏话,也许当时你的心里感觉畅快了,但你的话可能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从而影响你的人际关系。而且,听者也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不知道这人在私底下怎样讲我?”因此,他会失去对你的信任,无形中你又丢了一个朋友。
所以,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合情合理、令人鼓舞的话题来谈。如果你实在有不得不诉的失意事,那就单独找自己的家人或者特别好的朋友一起聊一聊,找到化解的办法。
记住,在社交过程中,千万别见人就诉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