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11: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兰子的杂技艺人,想到宋元君面前献技。他如愿地得到了宋元君的召见,表演了踩高跷。他在一人多高的高跷上行走如飞,像个长脚巨人。宋元君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宋元君赏赐他许多东西。
后来有个人听说了这件事,心想:“踩高跷我也会呀,何不也去讨些赏赐。”
于是,他便来到宋元君面前献技。不料,他不但没有得到赏赐,反而蹲了几个月的大牢,还差点掉了脑袋。
这两个人技术相同而遭遇迥异,根本的原因就是机遇。第一个人去表演之前宋元君没有看过这种杂技,他的表演让宋元君大开眼界,惊叹之下给了重赏;当第二个人去做同样的表演时,这种机遇已经丧失,他被看成了来骗取赏金的无耻之徒,自然要受到处罚了。
这个故事说明,机遇在事情能否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稍纵即逝,时不再来。商场上的机遇也是这样。商机往往从你身边一闪而过,如果你发现并抓住了它,你就会获得成功,滚滚财源也就落入了你的怀抱;反之,成功和财富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胡雪岩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什么事都要讲机遇,明明会如愿的事,阴差阳错,也可以叫你不能如愿。”
因此,他善于抓住生意场上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从不让财源从自己身边溜走。胡雪岩做成的第一桩军火生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
当时,胡雪岩到上海去销生丝“洋庄”。他将收购的生丝送到上海后,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席“花酒”,酒席上与古应春的一阵交谈让他抓住了一个赚钱的机会。古应春后来也成了他的生死之交。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相当于今天的外事翻译,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还承担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丝生意,自然要结识这样的人物。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往来应酬必不可少的节目。当时由胡雪岩的朋友漕帮首领尤五出面,胡雪岩做东,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酒席上,古应春谈到自己不久前参加的洋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一桩军火生意,他说:“上次我随洋人开了两艘军舰到下关去卖军火,本来已谈好价格,就要成交了,不想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那人直接找到洋人,说太平军需要军火,有的是金银财宝。洋人听了马上单方毁约,把价格提高了一倍多!”
古应春提起这事是因为他看不惯中国人相互倾轧,而让洋人占便宜。不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古应春的这段牢骚倒让胡雪岩顿生与洋人做军火生意的兴趣。在胡雪岩看来,做这生意,现在时机正好:
一是太平军正向中国东南扩张,上海的小刀会也趁机起事,江浙等地战事看来正紧,官府军火需求骤然增大,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买一批军火是不成问题的。而驻在上海的外国军火商正在向太平军出售武器。既有人买,又有人卖,此可谓“天时”。
二是洋商大多集中在上海、广州两地,跟洋人谈生意自然是在此两地最为方便,而自己正好因蚕丝生意逗留上海,此可谓“地利”;再加上自己跟漕帮首领尤五建立起来的“铁”关系,借助漕帮的势力,根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军火可顺利地从上海运到杭州,这可谓“人和”。
于是,胡雪岩通过古应春的关系,从洋人那里为官军购买到了一批军火,顺利地做成了第一笔军火生意。
胡雪岩说:“会做生意的人,特别善于发现促成商业发展的机会,并很好地把握和利用机会,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
这是他一生财源亨通、事业辉煌的一个基本计谋。许多成功的商人都是这种善于把握稍纵即逝机会的高手。
旅馆业巨子希尔顿1887年出生于新墨西哥州。他父亲是个小生意人,境况时好时坏,但却很勤勉。希尔顿家里有八个孩子,每多一个人,他父亲就得多加盖一个房间。当孩子们长大离家住到学校去,他就把空下来的房间租出去,这个寄宿似的旅馆经理,多少也影响了希尔顿的未来。
希尔顿原本对银行业感兴趣,他曾经筹组了一家小银行来经营。不过这门生意没做多久,便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告终。他出售了银行,从军进入了欧洲战场。
战后,希尔顿的父亲也去逝了,只留给希尔顿两千美元,加上他自己存下来的,总共只有五千美元。希尔顿带着这笔钱,来到得克萨斯州西斯柯城打天下。当时那儿挖油井的风气很盛,不少人都来到这个地方,他也希望碰一碰运气看能否找到工作。经过几次碰壁之后,一天晚上,希尔顿回到他的小旅馆——莫普里旅馆,发现那里拥挤不堪,有人为了要一间房,等了8个小时。24小时之内,房客也曾换过3次。他突然想,既然旅馆业这样兴旺,何不买下一家旅馆经营呢?
他不失时机地找到了旅馆老板:“你的生意似乎不错嘛?”
“我的生意倒是不错,但是我到油田去可以赚更多的钱。”老板说。
“这么说,你是要卖掉旅社了?”希尔顿故意不露出很想要的样子。
老板说:“也许我以后会把它卖掉。”
于是希尔顿筹集了4万美元,把莫普里旅馆买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他的旅馆业经营。1925年,他建造了自己的第一家旅馆——达拉斯·希尔顿旅馆。后来又成立了“希尔顿旅馆公司”,在他的名下有近百家旅馆,从天涯到海角,都挂着希尔顿的旗子。但希尔顿觉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在旅馆业方面——是买到了华尔道夫和史达勒连锁旅馆,并成立全球性的连锁旅馆。
希尔顿是因为买下华尔道夫旅馆而闻名的,这是旅馆业经营者至高无上的荣誉。
拥有华尔道夫旅馆是希尔顿多年来的梦想,他把它看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馆。那些优雅的大房间,曾经住过许多皇族。如果有人打电话来找“国王”,华尔道夫的电话接线生必须问:“请问哪一个国王?”
1949年希尔顿决定买下华尔道夫旅馆。然而,希尔顿理事会的那些理事们,不能分享他的狂热,大表反对。虽然身为董事长,但没有理事的同意,他也不能以公司的名义买下。
然而希尔顿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知道拥有这样一家旅馆,将会给他带来多大的价值和地位。他想:“我可以像30年前在得克萨斯州西斯柯那样做,我可以自己买下来,把我的看法推销给那些能够有我这种想法的人。”他决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于是他开始以过去那种熟悉的老方式着手去做,他打电话给拥有华尔道夫股票一群人中的老大:“我今天就能开个价钱,我什么时候过来呢?”
当天下午他走进那老大的办公室,要以12元1股买下249042股——这是控制股的数目。
“这个价格24小时之内有效。”希尔顿说,然后,他给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作押金。
那老大说:“给你48小时吧!”
希尔顿答应了。那人接受了希尔顿的价格,而希尔顿要买下华尔道夫,还差300万美元。他去找别人筹钱,对他们说:“你要投下25万美元,跟我一起买下华尔道夫吗?我不想让给你,实在没有办法的话也可能要让给你。”
那些人都说:“好的。”
为了筹足余下的款项,希尔顿打断了他平时六点下班,晚上去跳舞、打高尔夫球的生活习惯。
正在筹钱的当儿,希尔顿的理事们终于说:“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既然你已经做到这种地步了,这个旅馆必须属于希尔顿旅馆公司才行。”
于是,公司筹出余下的钱,了却了希尔顿的心愿。
1954年,希尔顿购买史达勒连锁旅馆时,也是这样紧抓时机。当时,盛布和那普公司的舍肯多夫也想买下史达勒连锁旅馆,而且投了标,押下了100万美元。史达勒先生离开康奈尔大学之后,史达勒夫人就控制了公司不少的股票,她也控制了孩子们的股票。希尔顿决定捷足先登,马上打电话给在纽约的希尔顿公司的副董事长佐毕斯:
“史达勒夫人在什么地方?”
“她在这儿,不过她正要走。”
“留住她,我要见她。我马上动身。”这时希尔顿还在加利福尼亚州。
佐毕斯回电话说:“她会在这儿等你。”
希尔顿迅速赶到纽约,对史达勒夫人说:“你会支持我的投标吗?我给你的这个标,将会比你目前得到的更好。”
史达勒夫人说:“好的。”
希尔顿的出价与舍肯多夫一样多,高达1100万美元,但他拿出了700万美元的抵押金。就这样,希尔顿又完成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房地产交易。
由于以上两桩交易的成功,希尔顿的盛名传遍了全球,“希尔顿帝国”终于建立起来。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做生意是非常讲究机遇的。机遇往往具有一次性,同样的事,在此时此地此人身上是机遇,而到了彼时彼地彼人身上就可能不再是机遇。一个经营者能否获得成功,不得不等待客观形势为其成功提供的适当机会。而一旦具备了适当的机会,就要迅速出击,否则时不再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