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75:要学会两面占便宜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计然在他的“积蓄之理”中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这是在谈做生意如何利用货物价格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规律。
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考察某种商品是有余还是不足,就可以预知它的贵贱。商品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货物价格与供给量成反比。但价格的涨落有一定限度,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因需求的饱和而下跌,但下跌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出现反弹。所以,“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就是商品交换中的基本规律。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要运用它来为自己的经营活动服务,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而要观时察变,在市场接近饱和时抛出,而且要毫不留情,就像抛出粪土一样,这时的商品越贵,越要及时抛出,不贪恋它再继续长;反之,在商品价格接近低谷时,要大量购入,不要犹豫等它降到谷底,要像拣取珠玉一样地购买。这就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含义,是抛售和购买时的基本原则。陶朱公就是使用这一原则迅速致富的。
胡雪岩虽然幼时读书不多,但观察行情十分精细,也总结出这么一套理论,他说:“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性,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多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胡雪岩这一“两面占便宜”原则就比“计然之策”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首先,一般的生意人,不会把握时机,常常贵取贱出;会做生意的人,总能贵出贱取。胡雪岩出也获利,取也得益,两面占便宜,做到这一点,生意才算做到了家。
有一次,胡雪岩为了抵制三家新式缫丝厂的开业,采取控制原料的战术。胡雪岩以同样的价钱买丝,凭过去的关系,比这三家工厂有利得多。面对这种情况,其中两家财力雄厚的工厂采取反控制措施,提高收购价格。胡雪岩见此,灵机一动,大量出货。从这两家工厂高价购入到行情转平时,胡雪岩又抢先补进。这样一进一出,两面占便宜,很是赚了一笔。
其次,胡雪岩把这生意的两面占便宜推及世事,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性。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而在另一面吃亏的。但在胡雪岩看来,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吃亏也是占便宜,因为你顺便放给了别人一个人情,人情总是会得到回报的。由此,胡雪岩每次遇到“放血”之事,绝不会半途而废,总是送佛送到西天,做一个完美的人情。
比如,胡雪岩到上海松江漕帮去借米,本来松江漕帮通裕米行有十几万石现米,按商业规矩有买必须卖,不卖就会在江湖上失去信义。这时,如果胡雪岩要强行买漕帮的米是可以的。但由于米价正在看涨,为了漕帮的利益,胡雪岩答应了魏老爷子的请求,将买米改为借米,待浙江漕米运到上海后再归还给漕帮。这虽然是归还,但那时的米与此时的米是不等价的,胡雪岩归还的米要贵得多,显然胡雪岩是吃亏了。但胡雪岩这一改“买”为“借”,却一下子赢得了魏老爷子的心。
这还不够。当尤五说出漕帮的困难时,胡雪岩又叫信和钱庄借贷10万两银子给漕帮,而这时,借贷的10万两银子与以后归还的10万两银子(加利息)也是不等价的,因为物价上涨,银子实际上贬了值。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改“借”为“买”,这就进一步“吃亏”送了更大的“人情”,连尤五也被收服了。当王有龄最后提出改“借”为“买”,自己囤米做生意赚钱时,又被胡雪岩以信义为由否决了。这就吃亏吃到底,送佛送到了西天,做了个完美的人情。
胡雪岩也因此而受到漕帮的尊敬,借取到漕帮的势力,对自己以后事业的支持是不可估量的。这就是胡雪岩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思想和计谋。
相反,如果舍不得吃亏,做半吊子人情,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这方面也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据《史记》记载:
中华商业鼻祖陶朱公定居于陶后,生了三个儿子,皆长大成人。有一次,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对家人说:“按理讲,杀人应该偿命,不过我听人说,若有千金赎人,可以救孩子一命。”
于是,陶朱公装了黄金千镒,放进一个褐色的容器中,抬上牛车,嘱咐他的小儿子前去。大儿子听说后坚决要求去,陶朱公不答应。大儿子说:“家有长子,长子的职责就是管家,现在我弟犯罪,你不派我去,却派了老三去,是我的不孝。”
说完,大儿子就要自杀。妻子劝陶朱公说:“派小儿子去,不一定能救二儿子,大儿子却先死了,不好吧?”
陶朱公无奈,只得派大儿子去,写了一封信给旧日的好朋友庄生,并告诉大儿子说:“到了后把这一千金送到庄生府上,任凭他处理,千万不要和他争论。”
大儿子上了路,除了那一千金外还又带了数百金。来到楚国,大儿子发现庄生家很穷。不过还是按照父亲的话,递上信,并送去了千金。庄生说:“你可以趁早走了,注意千万不要留在这里,你弟弟出来了,不要问原因。”
大儿子离开庄生家后,并没有听庄生的话,而是私自留了下来,并将他私自带的钱送给了一个在贵族家当事的人。
庄生虽穷,然而以廉洁正直闻名于全国。举国上下,包括楚王都很尊敬他。对于陶朱公送的金子,他并不想接受,想等事成之后就还给陶朱公。所以,他收到金子的时候,就对老婆说:“这是陶朱公的金子,以后我还要还给他,请不要动用。”
但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却不了解他心中的这一意思,认为庄生这样的人也不过如此。
庄生找了个机会去见楚王说:“某某星出现在某某方位,这是楚国有了大难的标志。”
楚王一向相信庄生,就问他说:“那该怎么办呢?”
庄生说:“只要有了德行,就可以免去灾难。”
楚王说:“放生吗?我马上就这么做。”
于是,楚王马上派使者去封三钱之府。受陶朱公大儿子好处的那个在贵族家当事的人马上向陶朱公的大儿子报告了这一消息,说:“楚王要实行大赦了。”
长子问:“你以什么来证明呢?”
当事人说:“每次楚王要大赦,就先封三钱之府,昨天晚上他就这么做了。”
陶朱公的大儿子认为既然要大赦,自己的弟弟自然就会出狱,把一千金白白地花在庄生身上,毫无意义,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见了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
大儿子说:“还没有。我来是为我弟弟的事,现在楚王大赦了,我弟弟自然就平安了,所以现在我来见你一面,告个别就回去。”
庄生听了,明白他来求见,不过是想把送出的金子再收回去,就说:“你自己到屋里去把黄金拿走吧。”
陶朱公的大儿子于是把黄金全带走了,并暗自庆幸。庄生感到自己被陶朱公的大儿子戏弄了,很不是滋味,就入朝去见楚王说:
“我前两天讲到星象显凶,大王您说要以德行事免凶。我退朝后,听到到处盛传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禁在楚,他们家里人带了很多金子,贿赂大王左右,所以大王实行大赦。人们议论说这不是因为体恤楚国,而是因为朱公子用了钱的缘故。”
楚王听了大怒,说:“我虽不才,何至于是为了朱公子而施加恩惠呢?”
于是,楚王先派人杀了朱公子,第二天才下了大赦令。结果,陶朱公的大儿子只得拖着弟弟的尸体和一千镒黄金回去了。
陶朱公大儿子的所为害了自己的弟弟。陶朱公显然也对大儿子的行事态度有足够的估计,不然就不会直接叫三儿子去办。无奈大儿子以死相逼,最后只落得这么一个悲惨的结局。
然而,仔细想想这个故事,却也是我们做人的通病。免不了在有些事情上,会有人放出口风,做出暗示,乃至有所行动,向别人表示,他会把这件事处理得很干脆,很干净。然而,事到中途,各种因素加入进来,作此表示的人会发觉这样做未免代价太大,回报也不确定,眼睁睁是吃了亏。念头一复杂,脚下的分寸也就乱了,无非是掩饰、逃遁和食言。食言自觉无光,于是多为掩饰和逃遁。
既送佛,就送到西天,这才是真正的“会”吃亏,结果就会占便宜。
近代商圣胡雪岩关于“两面占便宜”的经营与处事谋略,颇令人深思和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