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真正计算一件东西的成本

如何真正计算一件东西的成本

时间:2023-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 机会成本:如何真正计算一件东西的成本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人们必须选择放弃一部分。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作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作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并非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

3 机会成本:如何真正计算一件东西的成本

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人们必须选择放弃一部分。由此看来,作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根源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选择吃鱼,那么就不能吃熊掌了,熊掌就是选择吃鱼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作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作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

《艺文类聚》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是很穷。父母一时间陷入了两难之中,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会有所失。

于是父母便征询女儿的意见:“要你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可能难以启齿,不便明说,就以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你的意思。”

女儿便袒露出两只胳膊。

父母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其实对于“女儿”来说,东家、西家都具有吸引力,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儿”不能作出决策的原因。

机会成本并非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要想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决策前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

机会成本广泛存在于生活当中。比如下棋,喜欢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在对弈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两难处境:即将落子的这一手棋,是往中央跳出,争取一个广阔的天地,还是坚实地在低线守空,把看得见的好处拿到手呢?跳出固然海阔天空,但以后能不能得利,却显得难以把握;守地固然实空领先,但发展前景却有些乏力,如此长考一番,也是犹豫难决,其难就难在对一手棋的机会成本的衡量。在其他方面,机会成本也比比皆是。一个有着多种兴趣的学生在上大学时,会面临选择专业的困难;辛苦了五天,到了双休日,究竟是去郊区来个双日游,还是美美地看几张光碟;放学后作业还没写完,是继续写作业还是先去吃饭;周末去书店买书,是在这家商店买还是在那家商店买,是经典老版的还是时尚新版;心中有个秘密是告诉好朋友还是不告诉,要告诉哪些朋友……这些选择在生活中很常见,不过似乎并不重大,所以大家轻松地作出了选择,也不大会慎重考虑。如果去KTV和去电影院对你同样有吸引力,不妨掷硬币决定去哪儿。

对于个人而言,机会成本往往是我们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而且常常要比我们预想中的还多。以读研究生为例,现在的学校收费都普遍偏高,那么你一年的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之和是不是就是入校成本呢?当然不是,还不仅这些。机会成本必须包括你用于学习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将这些学习时间用于工作,那么它们也必然将是一笔收入,只是你不得不放弃了。这样,我们就发现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是实际的花销再加上放弃的收入,如果你在读研前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你读研的机会成本将变得更大。

有个学生现在正面临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看电影《变形金刚》的选择,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影《变形金刚》的快乐,看电影《变形金刚》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选择哪一个,一方面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从内心感受的角度来考虑。

学会比较机会成本,才能更好地作出决策。

知道机会成本后,我们选择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因为只有明白我们将要失去什么,才更有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也许你会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只有在我们失去某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才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中国社会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几乎把孩子的教育排在了家庭要事第一的位置。特别对于孩子上大学的事,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对此他们不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

让我们来对一个学生上学的成本进行分析。一个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成本包括大学期间的学费、书费和生活费,假定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这3项费用之和是4万元。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大学生如果不上学会工作,假如大学生一年的工资是1万元,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也是4万元,那么大学生上大学经济学概念上的成本就是8万元。这里的费用还没有包括在未进大学前的花销,如果加上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花的时间成本和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费用话,学生上学的费用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家长还选择让孩子上大学呢,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收益的最大化原则。让我们从长期角度来看,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一生的成本与收益。假如不上大学,17岁就开始工作一直到56岁,共39年,假设平均年收入是2万元,总共是68万元;如果上4年大学后,23岁开始工作一直到56岁,共33年,平均收入是3万元,共99万元,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8万元,剩下91万元,与不上大学收入比较而言,上大学可以多得到23万元的收入。如果再算上高学历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他因素,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高投入的原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这则故事中的那个只卖力不磨刀的樵夫就是个不懂得机会成本的“榜样”。

有个人有两个儿子。一天,他给两个儿子每人一把生锈了的柴刀,让他们去山上砍柴。一个儿子到了山上就开始干了起来,十分卖力。另一个儿子却跑到邻居家借来了磨刀石,开始磨刀。等到刀磨好了,他才上山。等到太阳下山的时候,两个人都回来了,先砍柴的扛回了一小担柴,先磨刀的则扛回了一大担柴。父亲就问打柴多的儿子,你上山较晚,怎么砍的柴比先上山砍的还要多呢?他回答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刀不够锋利,柴又怎么能砍得快呢?”

在这个故事里,先磨刀的儿子放弃了在磨刀的时间可以砍的柴,转而去把工具做好,由于刀的锋利提高了他砍柴的效率,即使他出发得晚,但是高效率能把落后的时间给补了回来。所以先磨刀后砍柴就是更优越的方案。因为磨刀的机会成本就是少一点时间砍柴,而磨刀的收益却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砍到更多的柴。他所得到的收益比他的机会成本要高,所以后人才会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经验。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是机会成本不大,放弃一点时间准备工具,做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阐述了机会成本的意义。在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的现代社会,对每个人来说,在作出决策前都应该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充分估量所得所失,然后再作出理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