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要说你不知道自己的责任
今天,你“躲猫猫”了吗?这句话看似无厘头,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德、法律及责任内涵。一个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的青年,2009年2月8日在看守所内莫名其妙地受伤,然后被送进医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
犯人出了事,当然是看守所的责任,然而对这桩意外死亡的事件,晋宁县公安局却解释为:犯人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一说“瞎子摸鱼”)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当地另一家媒体报道称,警方调查结果显示这个犯人在“躲猫猫”时眼部被蒙,所以“不慎撞到墙壁受伤”。总而言之,不管是自己撞伤的还是被别人踢打致伤的,都是当事人及同室犯人的责任,与担任看守职责的看守所无关。
这种言辞当然不能让公众满意,于是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邀请网民代表参加调查“躲猫猫”真相。网友专门调查团赴晋宁县看守所调查,可是结果依然是不明所以。
这样一起简单的看守所责任事故,当事机构一直在回避矛盾或者装糊涂,顾左右而言他,却没有追究当班者职责,没有商谈如何赔偿受害者,没有修改规则以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倒是看热闹的“网民调查”被媒体炒得轰动一时,事实的真相却更加扑朔迷离。于是,“躲猫猫”一词频出在各种媒体上。
责任不是“躲猫猫”就能躲掉的,责任是一种对自我的角色认知。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上天就赋予了我们种种责任:面对老师,我们有认真学习的责任;面对工作,我们有尽忠尽职的责任;面对不平,我们有仗义执言的责任;面对危难,我们有保护弱小的责任。面对人生中种种逃不掉避不开的责任,你玩“躲猫猫”了吗?
明代清官刘大夏说得好:“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尝死,即一日忧责未已。”人活在世上一天,就要承担一天的责任,不管是哪方面的。国外的论调则更明显,如凯文机器公司董事长保罗·查莱普曾说:“我警告我们公司的每一个人,假如有人说那不是他的错,那是同事的责任,如果被我听到的话,我一定开除他,因为这么说话的人明显是对我们公司没有足够的兴趣——还有,如果你愿意站在那儿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醉鬼坐进车子里去开车,或者没有穿救生衣的小孩单独在码头玩耍——我绝不允许我的员工这样做,你必须去保护那个小孩才行。”
有一幅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照片,是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获奖作品,名字叫《饥饿的女孩》,画面是一个濒死的小女孩倒在地上,身后不远处,一只秃鹰冷酷地看着她,似乎在等待她的死亡。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这样的:记者卡特在战乱纷起的南非采访,无意中在一个遍布灾民尸体的村庄发现了一个赤裸的、皮包骨头的女孩,当时这个女孩正艰难地从灌木丛中爬出,就在此时,一只兀鹰落在了这行将饿毙的女孩身后,瞪大了眼睛,等待它的猎物气绝身亡。卡特悄悄拿出相机,及时捕捉了这个让人震颤的瞬间。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评委会对《饥饿的女孩》的评语是:它以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倾覆,揭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
凡是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能感觉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可是卡特在收获了巨大荣誉的同时,给自己制造了更多麻烦,他在一次记者访谈中介绍说,当时他在现场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兀鹰能展开翅膀,如果出现这样的情景,照片会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可是兀鹰一直不动,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女孩的死亡。
卡特的这一番真诚表白却立即遭到很多人道义上的指责,因为照片上这个女孩随时都会被兀鹰扑倒,在这种情况下不先去救人,反而想怎么拍更具视觉效果,这将使人的生命置于何处?
这样的指责无可厚非,从新闻记者的角度来说,拍到好的照片、打动人的照片,是他的职责,但从更深层的“人”的角度来说,保护眼前的生命不受欺凌,则是他作为“人”天生的使命,两者孰轻孰重,在东西方不同的价值体系下,对卡特的行为的评判自然不一样,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但是在视个体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西方社会中,卡特如果以“工作”的缘由为自己辩护,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时间长了,卡特作为“记者”的潜在责任感开始消退,而作为有道德感“人”的责任占据上风的时候,卡特的精神崩溃了,最后走上了自杀之途。自杀之前,他梦见了照片上那只兀鹰,并且看见兀鹰向自己展开了翅膀,可以说卡特之死是死于良心自责。
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并不是你不说出来,就可以装作不知道,更不是没有人提醒你,你就自认为可以不负责任,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才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
就如人人都追逐黄金一样,对企业来说,如果能把责任心放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去追求的话,一定会为它争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社会上的种种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一个很难做成大事的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企业,是一个自毁前途的企业;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民族,是一个走向没落的民族。
强生是一家美国著名的医药公司,在最新世界医药公司排名中名列前十,年销售额过百亿美元。该公司早在1975年开发出了可代替阿司匹林的“泰诺”胶囊,投放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7年内,该药就赢得了止痛药市场的35%以上的份额。1981年销售额达5.4亿美元,利润占整个公司利润的15%~20%,成为了强生公司的核心产品。
1982年9月30日早晨,突有媒体报道说,当天在芝加哥服用“泰诺”胶囊的人中,有7人死亡,另有250人中毒入院。
消息一出,震惊美国,1亿多服用“泰诺”的消费者顿时陷入巨大的惊慌之中。整个新闻媒体炸开了锅,那些和强生竞争激烈的公司也落井下石,大肆渲染。随着坏消息的扩散,美国各地众多死亡或疾病都被怀疑与其相关,事态蔓延极其严重。
怎么办?强生全力展开解救。整个危机处理的过程,强生贯彻了一点:坚持企业的责任感,始终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成立高规格处理委员会
强生公司组成了以总裁为首包括公关部长在内的7人危机处理委员会,全权指挥整个危机事件处理,同时邀请著名的公关公司配合。这个委员会连续6周每天都碰头2次,以解决危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与媒体通力合作
公司真诚地面对公众和媒体,主动与媒体保持充分的合作。同时停止了报刊、广播、电视中所有关于“泰诺”的广告。公关部代表公司不断面对公众和新闻界并坦言承认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氰化物,但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是安全的。同时公司表明将努力尽快查明事因。
三、回收有害药品
经过公司各部门的联合调查,在全部800万片药剂的检查中,发现所有受污染的药只源于一批药,总计不超过75片,而最终死亡人数也确定为7人。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强生公司立即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出了危险警告,并通知全国的医院、医生、经销商在真相没有查清前,暂停使用和销售“泰诺”胶囊,并收回事发区域的两批问题产品。随后,公司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收回“泰诺”胶囊,之后又将回收产品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为此,强生公司付出了高达1亿美元的代价,其中电报费就达50万美元。
四、积极处理善后事宜
公司管理层通过媒体不断表示公司坚决保护公众的利益,并保证彻底解决中毒事件,给消费者圆满的处理结果。为了让消费者随时了解危机处理的进展,强生公司开通了热线电话,坦诚回答人们的一切询问。
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强生公司的坦诚、愧疚和负责精神,给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美国强生公司因成功处理“泰诺”胶囊中毒事件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在危机管理历史中传为佳话。
“泰诺”事件的成功处理,使强生成功赢得民心。但在某次与此次类似的危机事件中,强生这次却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没有对消费者负责到底,让它一时民心尽失。
2009年3月10日,一个母亲在某国内知名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强生差点把我一岁半的女儿毁容》的帖子,并附上了女儿使用强生产品前后的照片:使用润肤霜前女儿皮肤白净光滑,而使用后的照片上却满脸红疱。这篇帖子迅速得到广泛关注,点击量攀升,留言中反映有类似经历的网友不在少数。至此,一桩桩使用强生产品后的疑似病例相继浮出水面,强生的危机大规模爆发。
与“泰诺”事件一样,强生的危机公关反应非常迅速,花大力气向全国各大媒体发出产品澄清说明的传真,防止媒体继续跟踪报道。另外,向各大卖场发去质检部门的无毒证明,为挽救消费信心做尽可能的努力。
在防止危机扩散方面,强生做得非常不错。但在承担相关责任方面,却大大地打了折扣,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证实强生婴儿护理产品是安全的,“不会下架,也没有必要召回。”真相未明之时,强生产品的市场销售依然进行,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疑惑之时,强生一纸公告让所有希望退货的消费者愿望破灭。
长期以来,强生都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它以富有责任感、为消费者利益考虑而备受赞誉,但是,在中国引发的这次质量危机,强生却刻意地回避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强生的措施保住了市场销售,但却未能挽住消费者的信任度。既然强生让问题产品依然留在柜台上,那消费者也让它“不下架”——留在超市的售货架上不买。虽然强生产品仍在柜台“坚挺”,但销售惨淡,很多家长都刻意避开强生,就像避开三鹿奶粉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和人是一样的,其实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履行责任的过程。责任是不分大小的,生活一丁点儿的不负责,很有可能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而工作中的一丁点儿不负责任,可能导致整个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更多。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承担责任的岗位,相反,你所在的位置越高、威望越重,你肩负的责任就越重。职位很重要,但是你的责任心更重要,不要害怕承担责任,更不要无视责任,要立下决心,你一定可以承担任何正常职业生涯中的责任,你一定可以比别人完成得更出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