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月 细职节业哲定学位
2月第一周
星期一 毕业之前不要确立太高的职业目标
我觉得,在求学阶段以及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最好不要先为自己确定好一座远在天边高耸入云的目标山峰。
我是在工作了四五年以后,那是在普华永道的日子里,有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构思。
——摘自2007年7月《理财周报》的报道:在职业规划中不断找短板
背景分析
不要总是好高骛远,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说不定机遇就会在转弯的地方等着你呢。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你的主管心里都有数的。他没有分配给你重要的工作,不代表他不了解你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谁消极怠工,谁认真对待工作,主管的心里都是有杆秤的。到了适当的时候,你认真从事的工作会给你回报的。
小吴提起工作就没精神,因为他认为自己被单位“大材小用”了。原来,小吴工作好几个月了,除了接电话、开会、收发传真等,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展示自己的机会。
小吴的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困惑的地方。一般来说,刚进单位的新人要从基层做起,一方面是让新人充分了解单位的运作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单位考察新人、锻炼其能力。如果自视甚高,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未免太好高骛远。
职场新人要从小事着手。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没有机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眼界太高,而忘记了无论多么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着手。
行动指南
目标要跳起来能够得到,好高骛远可能会摔得很惨。
星期二 目标需要不断去调整
在求学的时候你可以有各种目标,而进入社会之后则肯定要调整。现在,我已经懒得去追忆当初我在求学年代中的那些雄心壮志。当时的目标好像有很多,可能是自己创业,也有可能是做职业经理人,好像想得最多的是成为律师或者记者,都可以。但是我现在已经毫无异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更适合做职业经理人。说真的,当时也没有排除自己创业的可能性,但是现在通过10年的工作,这个想法就暂时被封存了。
至于我当时有什么目标也不重要了,当时有再多的目标你都必须从新的行业、新的企业、新的部门做起,不可能有个事先设定的精确目标,然后你再按照既定程序一步一步毫无变数地接近它,那是童话中的故事。比如比尔·盖茨,他在中学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全球的首富。很多当初踌躇着想做亿万富豪的人,很可能连脱贫的任务都没有完成。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不同时期、不同位置创造的不同业绩——人生只有单程票。目标是你实现使命的努力依据和不同阶段的动力来源!一艘轮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舵,在海上打转。很快它就会把燃料用完,但仍到达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足以使它来往于大海和岸边好几次。制定目标时,切忌盲目、人云亦云,赶时髦,随大流。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现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目标制定要有完成时限,否则仅是梦想——目标要尽可能详尽,特别是要制定出每天要做哪些事情,才能有利于大目标的实现。一个目标实现后,马上设定并修改另一个目标,这才是成功的人生模式。
行动指南
目标制定后要及时完成,然后根据情况制定新的目标。
星期三 要有自己的核心目标
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可以给自己设定不同的职业终极目标,但是他都应该阶段性地回顾和总结自己的职业历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推理和憧憬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未来远景。
我的目标,就是要在对中国有雄心壮志的跨国公司,或对跨国经营有远大抱负的中国公司当一位顶级的职业经理人。因为这样能发掘我作为“两栖动物”的特长。
——摘自2008年7月《中国信息产业网》报道:不敢一日自废惰
背景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力、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较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十分清楚且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几乎是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10%的人大多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60%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地生活,但没有特别的业绩;剩下的27%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常常失业,靠社会的救济。
但是,做的事太多,结果反而一事无成。一个年轻猎人跟着师傅一同到山里去打猎。没走多远他们就发现了两只兔子从树林里蹿了出来,年轻猎人很快就取出自己的弓箭。两只兔子则向不同的方向跑去,年轻猎人一下子不知道该向哪只兔子瞄准了,想打这只兔子,又怕那只兔子跑了,弓箭一会儿瞄准这只,一会儿又瞄准那只,就这样瞄来瞄去,结果两只兔子都不见了踪影。年轻猎人感到十分气恼。
他的师傅安慰他说:“两只兔子向不同的方向跑,你的弓虽然快,但是也不可能同时射中两只。关键是你一定要选择好目标,这样你就不会空手而归了。”
解决之道就是重定目标,选择最擅长的事做。
行动指南
有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为之坚持不懈的核心目标。
星期四 在工作中培养兴趣
人们对于工作的兴趣是要靠培养的,很少有人天生就喜欢某个行业。还没有从事零售业时我就说自己特别喜欢零售业,或者说在我进入金融界之前我就声称自己特别喜欢金融业,这是不可想象的。你根本不了解的行业,就根本谈不上兴趣。你即使有一丁点儿兴趣,那也是流于肤浅的、表面的兴趣,我还曾因看了几部法庭戏的电影而想当律师。
任何工作,当你深入探索之后,你几乎总能发现隐藏在它深处的奥妙和乐趣,这种乐趣可以是认识过程的乐趣,也可以是操作过程的乐趣,所以说获得兴趣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悉心培养,自己在工作中发现兴趣。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许多初出茅庐的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去作职业定位。据成功学家布莱恩说,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工作。
但是大多数人初入社会,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办者、现年78岁的稻盛和夫也是从“不喜欢的工作”开始的。
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在京都一家小公司,那里的环境实在差强人意:薪水总是迟发,又没有奖金,工作内容又与自己的专业不符。因此,稻盛和夫很认真地考虑辞职的问题,结果辞职没成功,只好硬着头皮撑着。“我原本也像随处可见的小青年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那为什么后来能50年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工作呢?”
稻盛和夫的答案是:付出努力,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可以说,稻盛和夫的工作兴趣是自己在工作中培养起来的。
开始“喜欢工作”时,有一半可能是在强迫自己,但不久你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了,在此过程中,不要忘记为自己的每一个小小成功而庆祝,这种喜悦和感动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让成功推动成功,让喜悦增添工作中的乐趣。开始喜欢自己的工作之后,就会不断挖掘出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义,就能逐渐清晰地勾勒出可供长远发展的事业蓝图。
行动指南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
星期五 工作的兴趣要靠发掘而不是寻觅
比如有人整天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忽视了去发掘和培养在自己的手头工作中潜在的乐趣,那么他可能始终找不到可以让自己的热情燃烧起来的事业。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个悖论。这就是自我职业定位中可能发生的最大问题之一。
干这行则对这一行感兴趣,做秘书有做秘书的兴趣,我做秘书时就对它很感兴趣。做部门经理,管一个独立的部门我也觉得乐在其中,后来从事咨询业我也感到兴致盎然。可以这么说,如果我看到一个员工他对自己的公司或者部门兴趣黯淡,这个人就是不值得重用的,他在工作中不可能发挥出高度的积极性。干一行就应当去爱一行,兴趣是靠发掘出来的,而不是靠寻觅出来的,但是可悲的是,很多人都陷入了这个误区。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当你找到一份工作正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合,那你是很幸运的。而且毫无疑问,你会把这份工作做得很出色。比如,你很喜欢研究电脑,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正好是在某个单位的技术部,负责整个单位的技术保障,在别人看来可能很枯燥,每天就是和机器打交道。但这份工作却恰恰是你所喜爱的,你就不会觉得无聊。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这么幸运能找到一份和自己兴趣完全相同的工作。这个时候其实就是生活所迫去找一份工作。而且有时候你的兴趣爱好并不能够成就你的事业,那你怎么办?此时,你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工作中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秘书的时候,卫哲就对秘书行业感兴趣,做经理的时候,卫哲亦乐在其中。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只要你把自己的工作当场恋爱来对待,让工作充满激情,那么你还会觉得工作枯燥无味吗?
行动指南
把工作当场恋爱来对待,热情的付出一定会有对等的回报。
2月第二周
星期一 择业的三个主要因素
就业要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一,看你能学到多少东西;第二,看你能赚多少钱;第三,看这个工作环境是不是令你愉快。
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他把能够学到的东西放第一位;40岁那可能得把赚多少钱放第一位,因为40岁的时候,承担的负担也大,家庭也需要花钱,个人也要为养老做一些考虑,可能40岁也没什么东西可以学了,把学的东西放到第二位,把环境放到第三位。所谓的环境可能工作环境中有些钩心斗角,有些人际关系不是很顺,年纪轻的时候应该克服,不能因为和同事不顺就拂袖而去。到50岁你肯定没东西可以学了,把学东西放到第三位,钱呢?也就这么回事了,也没几年可以干了。所以,到50岁的时候,可能把工作环境是否令你愉快放在第一位。
——2003年,卫哲接受《财富人生:被命运浓缩过的三十岁》电视节目叶蓉访谈
背景分析
择业时,经济收入仍然是许多人就业首先考虑的因素,对薪资期望过高,不愿“屈就”;片面追求高层次“白领”岗位,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蓝领”、“灰领”工作;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普遍希望留在发达的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或欠发达的地区工作。过分注重不应该考虑的因素,就容易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走弯路,工作了一辈子才发现从来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是一种悲哀。
卫哲很明智,开始择业就有明确的想法,知道自己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他把物质收入和工作环境放在学习后面,没有急功近利,给自己规划了一个长远的目标。
忙碌之余,我们每个人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评估。剔除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看看自己目前的工作能为将来积攒多少知识,能学到什么经验,能创造何种价值?目标明确以后,选择会更有目的,努力也更有方向。
行动指南
在不同的职业时期择业要考虑不同的因素,要把物质因素尽量排后。
星期二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有的人擅长和人打交道,而有些人不适合。那么这就是个人能力分水岭的所在。和人沟通还可以细分,你适合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是和你受过同等教育同样背景的人沟通,还是和三教九流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都能沟通?这当中可以不断地细分。
首先要搞明白一点:你是喜欢和人进行沟通,还是喜欢去探索或驾驭一种事物,比如说喜欢与数学、大厦、园艺还是商业卫星作亲密接触?先要把大方向确定,然后再往下细分。同样是银行,在银行的市场部,这肯定是和人打交道;而银行中也有金融策划(Financial Planning)和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他不用和人打交道也能成功,也能成为银行中的精英,这就是同一种行业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有一个年轻人,他的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会计师,并希望儿子也成为一名会计师。在父亲的要求下,为了考取会计师资格,年轻人夜以继日地学习,但考了几次也没有通过,很苦恼。其实他并不喜欢当会计,因此,每次学习都心不在焉。他喜欢从事有创意性的工作,因此,他接受了别人的建议:“试着转换人生的方向,找到一份喜欢做的事业。”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为一位园林设计师,受聘于一家园林公园。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设计就在比赛中获了奖。现在,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园林设计师,事业蒸蒸日上。
但有时候,单纯以兴趣去定位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要将它与自身能力中的强项结合起来。一个人可能工作了很久都不知道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几十岁之后才开始在事业上“发力”并获得成功的创业家比比皆是,如何去做透彻的自我解析以发现自己能力中的强项和弱项,从而获得自知之明,这点在择业思维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给自己找准定位,搞清楚自己是一个外向、活泼、善于沟通的人,还是一个内向、冷静、善于学习的人。性格定位决定着行业定位,是做销售人员,还是做行政人员,或者做技术人员,或者做后勤人员。不同的定位,将影响一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工作、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一生的职场成败。
行动指南
选择与自己的能力、个性、风格以及价值观有相当程度吻合的职业。
星期三 尽量选择有发展空间的行业
行业的选择,一向是择业考虑中的要点之一。行业选择中的灵活性原则是:洞察,不要老是去随波逐流。To lead not to follow,把握领先交换场地的先发优势。
你选择行业、企业、部门都有技巧,你在一个夕阳产业、夕阳企业、夕阳部门,你肯定没有提升的空间。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一个人总希望工作顺利、事业发展、生活幸福,但能否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往往决定于关键的几步。从某些意义上说职业选择就是选择将来、选择人生。创业、立业的关键取决于前期的准备,因此,要使自己一生的职业活动过得辉煌,职业的准备、选择、实践是关键。
发展空间不仅是指一个行业总体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就职者好的发展机会、升职空间,以及充足的工作机会。如果你选择的行业有太少的工作机会,索性就不要选择这样的行业。不可否认,很多营销人在很多偏门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大多数人在考虑职业规划的时候,还是非常有必要考虑其中的机会成本。
行动指南
在入职之前,选择一个正确的行业才是重中之重。
星期四 要慎入时下最热的行业
我记得,在10年以前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我的专业来说,外交是众人向往的第一工作,由于外交官的职业寿命很长,而且世界上的国家总量就只有那么一些,因此外交官的职位数量是很有限的。第二,是到专业外贸公司工作。外贸有两个特点,当时还没有WTO,当时大家知道外贸的专营权在中国加入关贸协定之后迟早会受到GATT游戏规则的影响,这个半垄断性的外贸行业前途到底有多大?即使不看这个行业本身有没有前途,也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储纳大学毕业生,行业内部人才济济,你再考虑这个行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择业和买股票是一个道理。我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当这么多聪明的同学都看好一个行业、一个岗位的时候,当听到周围人说这个行业最热的时候,你就要小心考虑还要不要加入。
——2010年,卫哲接受《财富堂》记者采访
背景分析
每个人的优势和感兴趣的行业不同,择业时的选择也不尽相同。1993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事管理系毕业后,在当时最热门的是外贸和旅游,卫哲却抛弃热门行业,进证券公司做秘书。
大多数人在从业时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热门行业对于高端职位的需求一定多于冷门行业。其实行业的冷暖并不是决定因素,行业的人才需求才最重要。举例来讲,热门行业需要的中高级职位并不一定要比一些冷门的行业多。某些冷门行业稀缺的人才可能比热门行业比例更高。
还有的人会受所谓的热门行业影响,其实所谓的十大热门行业排行,十大高薪人才预测,有些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热门行业也有一个时间的限度,不是永远都热,现在正热的行业不等于3年或者4年后还热。
因此,在择业的时候,不妨列出2~3个最感兴趣、最想从事的工作。了解哪些行业最能协助你,哪份工作最适合你,不要盲从所谓的热门行业或职位,它们只能参考,而不是重要指标。
行动指南
不要盲从所谓的热门行业或职位,选择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工作。
星期五 新领域才能焕发自己才学和能力
当社会都发现一个行业在市场上开始热的时候,你进入到这个行业就只能做热门行业的晚辈。当大学生在找工作的同时,面临的是与有2年、3年甚至更多经验的竞争者,在一个发展稳健的行业里,看经验选择人才是难免的。
建议学生选择“新行业”,如果发现某个行业在国际越来越热的时候,他不可能不进入中国。如果没有新行业,那就选择新公司,比如刚进入中国的外企;在其他省市小有名气但刚进入新地区等都属于新公司。其次,还可以选择新岗位,比如公司新成立的部门,加入新的团队。这可以使学生找到相对的公平,减少论资排辈,能得到快速的锻炼和发展。
——2010年2月,卫哲在“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职业训练营开营典礼上说
背景分析
人的一生,是不断面临选择的一生,而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选择都是进行时。慎重地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把握每次选择的机会,恰当的选择,才能摘到你心中最大最好的果子。
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自己的老师明可夫斯基:“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作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3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他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明可夫斯基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顾不得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明可夫斯基非常专注地对爱因斯坦说:“看到了吧?只有在新的、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骏作为一个尝试新行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多次以亲身实践鼓励年轻人应该鼓起勇气,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行动指南
不妨尝试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职位,因为新的位置才会有新的机遇和挑战。
2月第三周
星期一 外语专业却从事证券业
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进入证券行业可以说是专业不对口。
证券行业是个全新的行业,尽管我当时是个门外汉,但当时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又有多少?比我早接触这个行业的也只有三四年的时间。那我想过10年以后,我也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从事这个行业也10年了,还算是第一代从事中国证券行业的人。
——2003年,卫哲接受《财富人生:被命运浓缩过的三十岁》电视节目叶蓉访谈
背景分析
许多人因从事着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郁郁寡欢,许多人对“不喜欢的工作”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因此,对自己的工作总是感到不满意,总是怪话连篇、满腹牢骚。这样下去,本来潜力无限、前程似锦的人生只会白白虚度。
其实,专业不对口也无妨,要知道朱元璋开始是当和尚的,最后却成了皇帝。外行有着外行的优势,专业不对口不要成为阻碍事业发展的借口。“这是外行的优势,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稻盛和夫解释说:“外行没有先入观念,不拘于既成的习惯、惯例,总能自由发想,这是向新事物挑战时最大的优点。”
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要看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天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其天生优势——天赋和性格。只要能够识别和接受自身的天赋和性格,配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寻找需要你所具备天赋和性格的岗位,持续地使用它们,并坚持下去,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这就是成功第一定律。
行动指南
不怕专业不对口,只要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天赋,就一样可以做出非凡的建树。
星期二 主动融入新的公司
首先要融入,融入不了就离开,要实事求是。也不要说去了以后再融入,我特别讨厌那种加入一个公司一年以后才说公司的战略和文化不适合自己的说法。去之前就要先了解,对文化、战略、愿景都要认可,融入以后才有机会发展,我到了第一年后也开始发展,发展要基于你已经成为它的一员以后。
——摘自2009年1月《中欧商业评论》报道
背景分析
在阿里巴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无论你来自哪里,3年才能成为阿里人。就连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所有制的地方待过的卫哲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要3年才可以成为地地道道的阿里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和风格,3年成为了阿里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卫哲的主动。他在融入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获取进一步的发展。
从“自然人”转化为“单位人”是融入职场的基本条件。要融入一个新环境,就要勇于将原来环境里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放下,而从零开始。这也就是“主动适应性”的培养。
培养“主动适应性”,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彻底放下“我曾经……”,而时时想着:“现在我该怎么做……”、“我将要去怎么做?”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最快地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最大的发展。
行动指南
保持空杯心态,主动融入新环境,才可能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
星期三 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知
一个人首先对自己处于职业成长的哪一阶段、目前的位置以及可能成长的空间,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还要对自己的公司在整个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清晰的洞察,当你看不到这个公司能够给你提供更好机遇的时候,你就会提前一步去市场上寻找适合你的其他职位。
因为公司的发展千差万别,同一个公司的业务状况也是有可能会产生周期性的起伏,有时候会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起伏。在这个职业生涯最早的8年或者10年当中,你不仅仅要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发展路线图,你还要观察你所在的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它未来的方向,更进一步你还要观察你所处的这个行业在整个大的经济背景之中的地位和它今后可能会产生的变故。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小李工作以来很受公司重用,薪金不错,人际关系也不错,却一直在考虑换工作。他说,虽然现在的这份工作不错,但是,他和同时就业的同学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薪金不如他们多,专业不如他们发展得快。他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自己的同学。但是,目前的工作又让他很难舍弃,想了很长时间,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小李的迷惘,原因就在于缺乏对自身职业前景的规划。
职业规划时,不少人对看待自己的职场经历如雾里看花:究竟是选择大公司的背景呢?还是选择自己熟悉的职位?还是选择新的更有前景的行业呢?
只有有了明确的职业前景的规划,我们的思路才会清晰起来,我们就不会因为受到外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让自己经常处于莫名的躁动中。
行动指南
明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才能脚踏实地去实践。
星期四 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职业规划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强己所难”——明明自己是很不擅长和人去打交道的,整天逼着自己去和人打交道,这样别扭地来改变自己,很难获得成功。他这么做,不能说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至少,走向成功之路将是曲折而漫长的。以己之短攻人之所长,这是许多人对成功可望而不可即的根本原因之一。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卫哲的这段话,和我国古代经典谋略“田忌赛马”是异曲同工。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谋士们就懂得,打架不一定弱的输,赛跑不一定快的赢,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
田忌的赛马之论有3场:强马VS中马、中马VS弱马、弱马VS强马。它的理念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以局部的优势实现战略上的胜算。
在职场上,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招聘标准是不同的,极富个性化。如果把应聘者的竞争比喻成田忌赛马,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知道自己哪方面强、哪方面一般、哪方面弱的人。他们会选择应聘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最强竞争力的岗位,以他们的优势与人竞争。
所以,在择业前,毕业生不妨考虑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在哪里,这样才能像田忌一样,将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相对弱势进行竞争,成功的把握会更大。
行动指南
以己之长,攻人之短,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星期五 调整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这方面,如果说我有什么可以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我想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对于职业市场的高度敏感性。我始终在关注着我的部门、我的公司、我所处的行业,它们的动向,并且调整我自己的状态去适应这种动向。
后来,我来到了现在的公司百安居,集团总部一开始就给予我一个很高的职位,财务总监兼执行副总裁。我一上任就直接管理四大部门,财务部、系统部、战略部、法律部四条线统统归纳到我这里管理。我承认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事实上,百安居给了我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职业背景资源的巨大平台。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在夏日干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又饥又渴的鳄鱼身陷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浑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浑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
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地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给弱者制定的,真正强大的游戏者会根据自己和对手方面所处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战略,直到战略适合自己,对自己有最大利益。
从我们获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拿到第一份薪金开始,我们就应该善于发现职场的变化,并且适应这种变化。变化就是机遇,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善于发现其中的各种机遇,并立刻去驾驭这些机遇,从而理智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前景。
行动指南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尽量去适应并驾驭变化。
2月第四周
星期一 职业规划需要“3张财务报表”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中有3张最重要的表格,一张是损益表、一张是资产负债表、一张是现金流量表,企业的生生不息就围绕着这3张表在转。对于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其实也可以这样去考量。
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对3张表的侧重是不同的。职业生涯的早年,要增加你的资产,减少你的负债。在职业生涯刚开始的10年,要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你的经历、服务的公司背景、良好的培训、团队合作、家庭的平衡……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这些都是资产,虽然不能立即变现,但永远是属于个人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负债也“千姿百态”:对从事的职位缺乏经验和历练是一种负债;不能有效地管理时间,分不清轻重缓急是一种负债;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领导团队能力欠佳是一种负债;对家庭缺乏关怀,导致隔阂也是负债。这些负债都需要用资产去补偿。补偿以后还有剩余,就形成了净资产。当你有了净资产,你可以随时变现,可以在你现在服务的公司变现,或者是其他公司。明智的公司是认可你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你的损益表。你在A公司拿1万,B公司一定要给你1万吗?显然不一定。那么B公司怎么考核你呢?就是看你的资产负债表,你的经历、素质、客户关系对它的价值有多少。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选择第一份职业前需要理性思考,然而,即便跨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也不应当以此作为一劳永逸的成功。行业的景气状况时有起伏,新兴的引领经济潮流的行业也在陆续浮现。行业的选择、跳槽的时机、职业的目标,这些都是在职业生涯的全程中必须被不断关注和思索的大事。
职业生涯规划如此复杂难当,许多人都期盼有一个可以用来对职业生涯的全程规划加以价值考量的大坐标。微软有一个被唐骏推崇的职业规划,大概是这样的:刚刚工作的前3~5年,是拿体力换经验和技巧,至于赚多少钱不重要。工作以后的5~10年(或许更久),是在拿经验换信誉和更多的工资。工作以后的10年(或许更久),可以拿信誉换钱。这个规划只是大概勾勒了职业的发展模式,而卫哲的“3张财务报表”理论还规划了职务指标,可谓目标明确,简单生动。这对于许多尚处在迷茫中的职场人来说,应当是一个可以终生受用的模板。
行动指南
规划自己的“3张财务报表”,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奋斗。
星期二 职业规划要具备可行性
最重要的一点,你要制订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并结合主观能力的计划。不是人人都需要在5年内做到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抱负远大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也要看明白:一个国家有多少董事长和多少总裁的位置?你的计划要有可行的一面,可以实施的一面,那才叫计划,或者更学术化一点的说法,叫个人发展的可行性规划。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计划思维在个人事务的管理和个人事业的发展上应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对自己的一切优势和弱势一览无余,因此,他可以任意调拨自己的任何资源,也比企业或国家更容易也更应该作高度计划性的管理。作为一位强调计划性的职业经理人,卫哲职业成功的原因之一不是做“个人发展规划”,而是擅长做高层次的“可行性发展计划”。
吴士宏最初只是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知道自己不能一辈子干这个工作,她就开始思考,开始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也开始学习日后职业发展中需要的一些技能,她报考了自学考试的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毕业后,她捕捉到一个机会进入到IBM,虽然只是做做勤杂工。当IBM正式招人的时候,她参与了竞争,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她终于成为IBM正式员工。从此,她从一个销售代表做起,经过努力被提升成销售主管,然后又升为华南区市场经理、总经理。在IBM工作了12年以后,她离开了这家公司去了微软,成为微软中国区的总经理,也给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哲和吴士宏的这一路走来,都是从平凡到不凡,但他们没有一步登天,而是合理规划,一步一步来,最终才实现自己的梦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内外环境因素而定,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个人的人生最终目标,作出正确的决断。
行动指南
合理且符合实际的规划,才是可行性的发展规划。
星期三 规划要“知己知彼”
做一份个人发展的可行性规划,首先要建设一个“知己知彼”的理解基础。我倒过来说,先要知彼。“彼”是什么?“彼”是你下一个岗位的目标,“彼”是你下一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资源和能力。“己”是什么?你现在所具备的技能、资源和能力。那你的这个“己”和“彼”之间的差距,就是你在这段时间里应该去做的、去补习的东西。并不是说,现在流行什么就去学什么,流行学英语了去学英语;流行学法语了去学法语;流行学电脑的某个软件就去学某个软件。这样就相当于进食各种各样的补药,但是对于你的身体健康不见得有效。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规划人生包括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角色定位、人生主要目标的设定等,简单地说就是: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准备达成哪些目标。这些看似与具体职场压力无关的东西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却总是十分巨大,对很多职场压力的反思最后往往都要归结到这个方面。知彼更要知己,这其实是一个合理规划的问题。
有一个学企业管理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一场招聘会,他想找一个宏观管理的工作。他看中了一个对口的企业,但是这个企业招聘的都是一线岗位,他觉得不太满意。突然,他发现有一个岗位叫总裁助理,他想这工作好,上边就一个总裁,下边可以管很多人。于是,就把自己的简历递过去了。招聘会结束后,这个大学生路过投递简历的这家企业招聘摊位,发现自己的简历被扔到垃圾桶里了。
这件事情对这个年轻人的打击非常大,他几乎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其实,无论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应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和“补药”,无论将来朝专业方向发展,还是朝管理方向发展,都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来。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合理性。
行动指南
差什么补什么,合理规划,才能在职场百战不殆。
星期四 职业生涯不能短视
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职业经理人要很好地加以规划,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可。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反而会造成职业生涯的短视行为。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对于一个企业HR来说,目光长远非常重要。HR是“护卫型”的工作岗位,与研发类岗位、销售类岗位等“明星型”岗位不同,不可能短期内见到业绩。这个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做HR工作要更加踏实地坚持,我的研究和个人经验是至少要在一个企业做5年以上,才能见到一些成绩。而且,1年内,如果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情,帮助企业和业务部门规范一两个专业模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对于个人来说,在做个人职业规划时也要注意长远性。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设计你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选择市场所需。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再作出选择。不仅仅是有社会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要长久。
职业生涯发展切忌鼠目寸光,低头像拉磨的驴子一样日复一日地转圈子,相反,我们需要随时保持敏锐的眼光,根据行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来调整自己的步伐。当然,最不吃亏的谋略就是:规划要长远,拿钱要及时,这是再实际不过的职场生活法则。
行动指南
把目光放长远点,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牵绊住,不要因小失大。
星期五 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
埋头苦干的时候还要注意抬头看路,这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所谓的抬头看路,就是要注意我们本部门可能会出现的新的单项业务、新的业务发展方向,那么公司可能会拓展全新的业务领域,如果公司一直死气沉沉没有新意,不给人可以用来发挥他潜能的新的业务,这就是给他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要他跳槽,这种事情不是在你的掌控之中,对此你的嗅觉一定要高度灵敏。如果公司在快速发展,你就要全力以赴地去适应公司快速上升的通道,和它并轨地发展,当公司的业务出现飞跃,你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就有可能会获得相应飞跃的机会。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发现方向错了,那么停下来就是前进,因为埋头苦干的前提是你选择了正确无误的方向。工作中,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时时反省、总结却可以使我们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有一名探险家到南美的丛林中探险,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用土著人作向导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丛林的深处走去。尽管土著人背负着笨重的行李,但他们的脚力过人,仍能健步如飞。在整个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总是探险家先喊着需要休息,让所有土著人停下来等他。一连3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实现了原定的计划。
可是到了第四天,探险家一早醒来就催促着向导准备上路。不料土著人却拒绝行动,探险家对此感到非常气愤和不解。经过沟通,探险家终于明白,土著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种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皆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3天,便需要休息1天。当探险家进一步询问原因时,向导的回答让他受益终身:“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3天路的疲惫身体。”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忙碌成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常态。在这样的忙碌中,我们常常只顾着埋头拉车,却少了抬头看路,少了思考、总结再前行这重要一环。
当自己迷茫的时候,或者是工作令人透不过气的时候,不妨试试卫哲的方法,抬头看看路再前进,一则为了缓和压力,二则是确认方向。
行动指南
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