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6月 细未节雨哲绸学缪
6月第一周
星期一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同时我主张:“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如果你永远只盯着碗里的东西大吃,永远也不会知道锅里的东西是什么,不会知道它的味道是如何的可口。你要看你的上级在做什么,理解他、学习他、模仿他,最终在他升官后顶替他,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放弃。“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是我一直坚持的座右铭,我相信,它就是职场中平步青云的秘诀。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很重要。碗永远代表你的本职岗位。锅所指比较宽泛,既可以指你在公司内存在的其他机会,也可以指在你的行业内,甚至其他新兴行业、整个国家以及全球的机会。根据时间不同,锅的尺寸要有变化。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不只是卫哲青云直上的秘诀,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也曾说过:“联想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所以才能取得今日的成绩。”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吃张家饭,就不要盯李家门,找上门去的不值钱。用以告诫人们要一心一意埋头苦干。可是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再大的公司也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衰落。倘若提前没有危机意识,不能未雨绸缪,只怕最后会成为一只“落汤鸡”。
再者,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随时可被替代。高潜力人才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永不满足现状、不断挑战更高目标。要做职场常青树,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及时把握行业“风向标”,根据行业发展方向、公司战略目标及时充电或者调整方向。
行动指南
看到自己的发展瓶颈,做一个“骑驴找马”的聪明人,在危机来临之前做好打算。
星期二 首先要“吃好碗里的”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吃好碗里”的。你只有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后,才可以看着锅里。如果你碗里还有吃剩的,你怎么能去吃锅里的呢?一定要先完成本职工作,但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本职工作。
作为一个部门经理,你一定要先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完不成,你又去追求下一个岗位,领导会认为你好高骛远。假如你连起码的称职都谈不上,领导又怎么敢把新的更高的任务交给你呢?
“吃着碗里”的第一步,就是要“吃好”,就是要胜任,胜任以后才能谈得上发展。一定要先把“碗”里的吃光,才可以夹“锅”里的,但看是可以早点看的。
——摘自2006年4月《牛津管理评论》报道
背景分析
“看着锅里”是为了开阔视界,时刻保持惊醒的心态,勉励自己上进。这个本意是好的,但是在我们身边,却又有些人因此走向了另一个反面。这样的人表现为天生的不安分,对自己估计过高,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盲目化,频频跳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有的到头来往往还混得不如最初好。
曾经有两个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毕业后一同到了国内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令同学们羡慕得不得了。没想到,两个月后,A同学就受一家外企的高薪、股权引诱而不顾B同学的劝阻贸然地跳了槽。然而他万万没想到,那家外企资金链异常脆弱,还处于四处融资阶段。果然不久公司运转就出了问题,正常薪水都无法发放,A同学又跳槽了。在余下的两年中,他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次比一次失望,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已经相继客串了软件、网络、销售、广告、媒体、汽车、保健品等多种行业。可谓“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初级工作。以前的技术也跟不上趟了。奋斗了几年,两手空空,回头看看,后悔莫及。
正如卫哲所说,看着锅里的前提是吃好碗里,如果连碗里的都吃不好,又有什么资格望着锅里?要多一分踏实,少一点浮躁;多一分长远,更要多一分敬业。
行动指南
只有胜任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开始规划并惦记“锅里的美食”。
星期三 快速吃完碗里的东西
要把“碗”里的东西都消灭了,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把它吃光,需要好饭量加一定的时间,但人的饭量有限。
另外一种更好的办法是让你的下属帮你来吃完,而你的老板还没有意识到是谁吃的。这样,你的“碗”就空得快,你就可以到“锅”里盛新的东西。
——摘自2006年4月《牛津管理评论》报道
背景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你是领袖还是百姓,无论你是教授还是农民,无论你是领导还是员工,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才算得上称职,否则你就是一颗不牢靠的螺丝钉。
人固然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但是远景规划的前提是做到脚踏实地,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很多人的失败就在于总是幻想一些所谓的远大目标,而对自己眼前的工作和职务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不值得他用全部的精力去干。
须知任何宏伟的目标必须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目标和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每一件“小事”。“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不能干小事的人注定也干不成大事。无数的事例证明,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家们往往也是从基层做起的。不同的是,这种注定将要成功的人士,他们无论处于什么职位都能够尽心尽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次的规划,并努力去实现。
行动指南
先做好本职工作,然后才能向往高位。
星期四 要经常“看着锅里”
光“吃好碗里的”还不够,你还得做个有心人,经常去留意锅里的美味佳肴。
对于称职的经理人,他会了解自己的上级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做一个秘书,可以接触到很多文件,这些都是给老板看的,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
如果在权限之内可以看的也不看,只是作一个“二传手”,把文件交上去就算完事,看不到“锅”里有什么的话,你永远也吃不到“锅”里的东西,你的“碗”也就永远这么大,也吃不多。
如果你能了解文件里面反映的问题,就有可能在某些地方站在和老板一样的高度思考,这样的定位就很高。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一定要先把“碗”里的吃光,才可以夹“锅”里的,但看是可以早点看的。
——摘自 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看着锅里”象征着职场人必需的进取心,碗永远代表本职岗位,锅所指比较宽泛,既可以指你在公司的其他机会,也可以指在你的行业内的机会。
当职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其上升空间会越来越小,而且能够跑赢复赛,晋级决赛的人,本身也比较优秀,相对起点较高,比其他人更容易达到某个层次状态,也更容易失去追求的对象,这样既没有目标,突破也难出现的情况下,困惑、不满、倦怠等种种心情便悄然占据了你的整个身心。
本来,当人攀上一个山头以后,就最容易出现到达顶峰的虚幻感,因为已经站在一个山头高度,伴随成功而来的骄傲自满的心便容不下进取的目标和志向了。但,那些一心紧盯最高峰的人,却依然毫不懈怠,直至到达巅峰。
行动指南
时刻关注“锅”里的状况,并向着“锅“的方向坚持不懈。
星期五 看“锅”也很讲究
看“锅”也很讲究。企业发展良好、欣欣向荣的时候,要懂得看企业的锅里有什么值得去做的。当企业本身的发展遇到阻碍,就要去看看企业以外更大的锅。有两年,我离开中国去英国学习,是由于我感到我缺一些东西,在中国整个锅里都找不到,但在世界的大锅里可以找到。于是我就利用最短的时间又去盛了一碗饭,有这碗垫底,又看到了更大的锅。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前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优势,才能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正确决策。
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罗小明说过:“我觉得给人生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最好的几率大概在50%~70%,就是你认为有一件事成功率大概是50%~70%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看到并下决心去选择做,如果说是有人告诉你,这个事情是100%值得的,那我就不去干了,因为没有轮到你了,别人积累了100%的话,别人自己就做起来了,别人已经把钱搬回家里去了。”
行动指南
尽量多关注本行业以外的空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前景和未来。
6月第二周
星期一 把“吃饭”的技巧教给下属
假如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就会为自己和上级,以及自己和下级带来双重的双赢。你把你手上的客户分8个给你的下属,你肯定会想:不发展新的就完了!那时你就有危机感,你就会动脑筋。没有你的下属帮你看住那8个客户,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新的;你不让你的下属接替你的8个客户的管理,你没有交出去的胆量,你就永远不能提升你的能力,永远当不了上级。而要让你的下属吃好你碗里的饭,你应毫无保留地把你“吃饭”的技巧教给他们,要不,他们噎着了,公司也噎着了,老板怪罪的还是你。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卫哲认为,你的碗就是你下属的锅,如果你乐意让你的下属欣赏甚至分享你的工作套餐,你也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大家老是羞羞答答掩住自己的锅盖,那么我国的职业经理人都将处于半饥饿状态,从而患上发育不良症。而如果大家都能够如你所说去贪婪于上司之锅而慷慨于自己之碗,将促使整个职业经理人体系的良性发育。
下属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追随者,他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片绿叶。管理者必须承担起为部门培养人才梯队的重任,不但是为了自己工作轻松,更是为自己的晋升打下铺垫。
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时有两个重要出发点:“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和“如何让下属更优秀”。领导者要把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教给下属,但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培养之前,首先要识别人才,把好人品关,从“德”与“能”两个维度考核,一定要选择有“德”的人才。
行动指南
管理者的能力像是一桶水,需要经常倒给下属。
星期二 与人共享,保持危机感
很多经理人的一个误区是:把着自己“碗”里的,不愿学新的。在国企、民企都有这种现象,外企尤其严重。我的客户不给我的手下;我的经验不交给你,交给你,你就会抢我饭碗。很多经理人把所有客户资料、知识、能力、关系都藏着不愿意交给下属,你什么都不愿意给自己的下属怎么可能装进更新的东西,你连碗里都吃不完怎么有精力去做锅里的工作?人的脑容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能什么东西都装在你碗里,很多经理人失败就失败在这里。
老是这样,你也不可能有危机感,反正已经有10个客户是我的,顶多为了对得起“大家”,再发展一两个。如果这样想,你就永远学不了新东西。如果你不给别人机会,你也不会有机会吃到“锅”里的东西。你要把碗里的尽可能分给别人去吃,这样你才能有胃口去吃到锅里更香的东西。吃饭也可以让别人帮你去吃,那样你才可以快速地去吃下一碗饭,一碗普通的饭你吃得如此之慢而又拒绝分给别人去吃,那么锅里的美味佳肴永远只能待在锅里。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俞敏洪常常跟新东方的学生讲,大家要学会分享。你有6个苹果,你留下1个,把另外5个给别人吃。当你给别人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别人能还给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给。因为别人吃了你的那个苹果以后,当他有了橘子,一定会给你一个,因为他记得你曾经给过他一个苹果。最后,你得到的水果总量可能不会增加,还是6个水果,但是你的生命的丰富性成倍增加,你看到了6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吃到了6种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在6个人之间进行人与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能力一旦确立,你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不断得到别人的帮助。
职场新人要学会不断与人共享,快速融入集体。职场前辈更要懂得这一点,只有时常与人共享,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才会产生危机感,从而迫使自己寻找新的突破口。
行动指南
资源和经验要时刻与人共享,不但可以互相进步,还能给自己增加前进动力。
星期三 希望我的领导尽快提升
我从(万国证券)第二年起,也开始带学生。当时公司发展得很快,虽然我只是个秘书也开始带学生了。那就毫无保留地交给他,我把自己掏空了,我的电脑内存又可以贮存新的东西了,然后争取去帮上级干一些工作。其实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下级能帮你分担的话,其实都很愿意。只要你这下级在分担工作的时候质量很高,做出来又不跟他抢功劳,他都很愿意让你去做。我是一个不大愿意抢功劳的人,事是我做的,做成了还是你的,做砸了是我的。慢慢上级工作都到了我这儿了,我的上级可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他的位置可能就是我的。我是一直希望我的领导尽快地提升,给我创造更大的空间。
——2003年,卫哲接受《财富人生:被命运浓缩过的三十岁》电视节目叶蓉访谈
背景分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熄了火,车厢就蹉跎。车头出了轨,车厢全报废。一个部门就是一个团队,荣辱与共。如果你的上司显得出类拔萃,那么你也会显得出色;如果你的上司混得很惨,你也脸上无光。如果上司“成仙”,你也会平步青云;如果你的顶头上司原地踏步,你也大致升迁无望。所以一个明智的职场人士应该随时随地想办法使你的上司显得出色。如果你有什么能改善部门工作的主意,一定要让他(她)知道。几乎任何一个成熟的上司在升迁后都会关照、提携旧部的。这个谈不上徇私,仅仅因为他已经了解你是个优秀人才,不用你用谁?
但有些基层职员缺乏经验,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还有人认为自己的顶头上司“干活少,拿钱多;不干活,也拿钱”。是踩着自己肩膀往上爬,心理不平衡,于是消极怠工,浑浑噩噩,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甚至还有极个别人心理阴暗,认为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晋升的最直接的障碍,恨不得连根拔起,于是不惜阳奉阴违,处处和上司玩太极,背着老板越级争功,甚至“告御状”。通常这样的努力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没有一个老板会轻易地相信一个下属的下属来诋毁他的顶头上司、自己的嫡系。任何人都对“犯上”有本能的警惕和抵触,今天你“反”你的顶头上司,明天就可能“反”我,我岂能引狼入室呢?
行动指南
要千方百计帮助你的顶头上司更加出色。
星期四 要学会与人共享
把自己碗里的东西吃完、吃好很重要。我在每个岗位逗留时间都很短,这意味着把每碗饭都消化得很好。“吃着碗里”的方法很多,如我在吃的时候,还不断分给别人吃。许多奋斗中的职业白领们想不通,只愿意牢牢地守住自己碗里的东西。但反过来想想,人的时间、能力都是有限的,没有空碗腾出来,就永远没有危机感去盛下一碗饭。
——摘自2007年电视节目《波士堂:卫哲——首席的快乐人生》
背景分析
过分计较得失,常常是得不偿失。斤斤计较的“外套”不仅将会捆住你,让你在该出手时畏首畏尾不敢跨步,在小利面前甘于俯首,最终使你处于难堪之地,处于孤家寡人的境地,甚至于丢掉饭碗,断送大好前程。生活中、职场上,一旦套上“过分计较”这件外套,你将成为被鄙夷的人,你的人事关系、你的朋友圈将会越来越小,那么你的人生道路势必越走越窄。如果不想让自己身处这种孤立无援的绝境,那么当务之急是接受我们归纳出来的如下建议,并将之付诸实施,赶快脱掉这件“过分计较”的外套,你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大家关怀的笑容。
行动指南
与人共享,在危机中产生动力。
星期五 不找借口,勇于尝试
创业没有资本不是一个借口,不懂技术也不是一个借口,没有好的商业计划也不是一个借口。因为阿里巴巴好的商业秘诀就是 “No money!No technology!No plan!”。所以我希望不要为自己不创业找借口,或者为创业失败找借口。勇于尝试,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009年,美国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卫哲在“赢在美国”活动的颁奖晚会上说
背景分析
成功者总是在找方法,而失败者总是在找借口。当一个职业人不愿意、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找出无数个借口。用以推卸责任、转嫁过失、拖延责任等,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从现在开始丢掉这些看似堂皇的借口,勇敢去尝试吧。
李开复曾说过,要尝试,要行动,而不是拍着脑袋做白日梦。每个人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前进,一种是后退,前进的结果无疑是成、败各占50%,而后退的结果就只有失败一条路,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世上没有天生的傻瓜,同样没有天生的失败者和成功者。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一颗可贵的好奇心,不断尝试失败和错误,不断超越它们,直至达到成功。生活中我们不害怕迷路,可怕的是,没有探路的心。
行动指南
职场中不要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应该不怕碰壁,勇于尝试。
6月第三周
星期一 主动寻找自己的短板
其实那个时候,不只是我个人,整个公司(万国证券)都是在高负债、高杠杆的运行,直到1995年2月万国证券出事。这些负债都不是财富。杠杆越大,负债也越大。如果能力没有达到那个位置的要求,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债的。
24岁时,我一支笔可以决定百万资金,虽然当时不怕,但不代表全懂;财务训练根本不扎实。我去永道是补(财务)课,所以降级、降薪去学。
——2007年,卫哲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
背景分析
何为短板?就是自己的缺点、不足、短处。
2000年,当时我国资本市场进入漫漫熊途,卫哲又发现了自己职场规划中第二块“短板”。于是,他辞职去了百安居,“从资本市场进入零售业去弥补执行力的短板”。
真正的事业不是工作,工作仅是谋生的一种临时手段和现象。真正的事业是志业,即有明确的使命,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即使有需要你为之负责的人,你也很清楚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短处是自己“漏水”之处,怕别人发现而抹上一点粉,可还是在“漏水”啊!
缅甸有句谚语:海中的月亮再明,也照不出海的深浅;自己的眼睛再亮,也看不见自己的面容。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知错而不改。
成功是优势的发挥,失败就是缺点的累积。一次两次缺点可能葬送不了什么,但是积累的久了就一定会爆发。有些人从小喜欢说假话,也没人管叫他们,长大了,他还是喜欢说假话,最后沦落为一个诈骗犯,锒铛入狱;平常小赌,堵上了瘾,最后偷国家的钱,出国大赌,最后赌得家破人亡。类似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行动指南
现在就找出你自己的短板,制定具体措施加以修正和弥补。
星期二 重视自己的弱点
如果你让我讲优点我自己倒讲不出来特别多。这可能因为:一个人的个人优势,一直在不被他自己特别关注的情况下被使用着并为他创造了大量的利益,而他自己却往往对自身的独特优势缺乏高度敏感。许多人的成功经验都是别人替他总结出来的,而这些经验或优势他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长年累月之中使用着。身在庐山之中,他并没有感到庐山有什么特别的壮观。我对自己的坏习惯讲得比较多,因为我重视它们。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
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不同的是,有的人强调的是自己的优点,有的人强调的是自己的弱点。很多人不敢强调自己的弱点,因为害怕将会愈来愈弱。他们宁愿不做事、不讲话、不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怕别人笑话自己的笨拙和不足。虽然强调自己的优点能够增强自信,但如果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点,就没有勇气去作出改变、突破自我。
一个睿智的进取者不但很清楚自己的优点,更懂得正视自己的弱点与劣势。卫哲是一个现代年轻经理人的优秀典范,但他时刻都明白:只有重视自己弱点才能滋生更强大的力量。所以,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用各种方法去削弱劣势,改正缺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勇气总结自己的失败与挫折,这才是走向更大成功的新起点。
在人生的这个大舞台上,如果你也想舞出自己的美丽旋律,那就不要总是坐着掩饰弱点,你必须站起来,用苛刻的眼光打量自己,找出自己的弱点,然后完美自己。
行动指南
弱点和不足往往比优势更宝贵,只有重视并改善它们,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星期三 小错不积,大错不犯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世人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他们总是习惯于去注视成功者的顺利面。世界对人是很平等的,一个人不可能没有错误、没有挫折和没有失败。事实上,我几乎天天都有挫折,公司每天的业务不可能全部按我所想象和设计的轨迹去发展,总有局部出轨或偶尔停顿的事件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处理得不好,小错误变成大错误乃至变成失败,那就麻烦了。关键的技巧在于如何去控制和消解不断到来的小错误而确保大错误永远不发生。只要不出局,总能坚持到出头之日。
——摘自 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给我们的启示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种思想是危险的。许多大的失败是从犯小错开始的,一件大事的错误往往始于开始时的小错误。小错不断,久而久之必然成为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再与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巧合,想不出大错、想不失败是不可能的。
如果当年秦王没有用商鞅变法,表面看是一个小失误,可实际上不知秦朝会继续落后多少年,就更别说一统天下了;假如当年赵王三思而后行,长平之战任用廉颇为将,那么战争也许不会打败,战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小错误,却牵动着大事情,又有了那么多可能,如果当年没犯下或犯下了一个小错误,漏过一个细节的话,也许历史将会改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错不改,大错难正。
行动指南
知错就改,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小错误。
星期四 不幸是最大的财富
大家都认为媒体上曝光的,一定是幸运的人,认为我一定是太幸运了。如果我把有些东西讲出来,有些人说你太不幸了,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看。我把9个月出不了单当做财富,我把经历万国“327国债事件”当成人生最大的财富;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在金融危机中面临最大困难的时候……这些就是最大的财富。
——2010年,卫哲接受《财富堂》记者采访
背景分析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从开始读书的年纪就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每逢学校过礼拜或放假,他都得去父亲开的工厂打工,用赚取的工资去偿还父母为他垫付的学费和伙食开支。在他大学毕业以后,他的父亲并没有给他一分钱,更没有把工厂给他继承。巴菲特只好自己开了一家小店,并把它慢慢做大,结果他万分痛心的是,公司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倒闭了。
在他沮丧万分甚至有跳楼想法的时候,他的父亲把工厂托管给他,并对他说:“孩子,你虽然跟几年前一样,依然没有钱,但你拥有了一段可贵的经历。如果我前几年就将公司交给你,你很难把公司经营管理好,可能你迟早会失去这家公司,最终变得一无所有。可是,现在你拥有了这段经历,你会珍惜它,而且会把它管好,还会让它不断发展壮大。”
巴菲特不负父亲的期望,最终将规模不大的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令全球瞩目的大公司。
蛹变蛾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但正是这种痛苦的挣扎,才使得蝴蝶的翅膀坚韧有力。真正有些人生阅历的人都会感悟到:不幸是上帝给予人类最大的一笔财富。一个人的一生,不经历苦难的洗礼,精神世界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升华,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行动指南
不幸是最好的大学,磨炼是最大的财富。
星期五 30个错误就是30个进步
每次换行、换岗都会遇到挫折,从万国到永道,从一个25岁就出门有司机,工作有秘书的环境,一下子换到被30个人管,此时的心里落差是非常大的。如何去克服?我把30个管我的人看做是我的老师,30个老师布置了30个任务,很可能犯30个错误,但是我把错误都改正了,我就得到了30个进步。
——2005年10月11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背景分析
在别人眼里,卫哲是成功的,他成功得几乎令人羡慕。而卫哲讲道,人们在评价一个成功人士时,往往看到的是他闪光的一面,而为此付出的辛酸、遭遇的挫折常常被忽略。
医学科学家乔纳斯·索马克博士经过201次实验后,终于发现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有一次,人们问他:“你是如何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的?”索马克博士回答说:“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我的字典里也没有‘失败’这个词,因为没有前200次的研究,就不可能有第201次的成功。”
行动指南
善于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在成功中学不到的经验和教训。
6月第四周
星期一 知己知彼,职场不怠
“吃着碗里”,有时你的碗不只是你的部门,不只是你的公司,不只是你的行业,“看着锅里”也就意味着时时注重别的部门、别的公司,乃至于别的行业。
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他在职场中就会永远处于一种高度清醒的状态,会在危机到来之前就离开即将产生它的温床,也就会比许多只是沉溺于当前手头工作的人容易接触到更多的机遇。
——摘自2005年出版的《金领:21世纪职业生涯完胜之道》一书
背景分析
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以及怎样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要真正地认识自己,需要人能经常仔细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渴望着成功的到来。但是,吃苦和老实在现代职场的竞争中,越来越显得绵软无力,特别是一味埋头苦干的人,更是如同一个职场“植物人”,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要想成功,就要善于为成功铺路,在未进职场之前做好自己的职场定位,未雨绸缪,给未来的成功添砖加瓦。
职场如战场,风云变幻莫测,只有知己知彼,在职场中才能不败。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永远要保持自己清醒独立的头脑。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能运筹帷幄于心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行动指南
保持清醒,既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又要考量其他行业的远景。
星期二 人无我有异质化
全球零售商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
质量牌是人有我好、价格牌是人有我廉,现在最难打的就是人无我有的时尚牌。宜家的产品就是人无我有,而且很时尚。
——摘自2005年11月《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百安居本色经理人
背景分析
在企业实践中,不同的企业图腾体现出不同的行为风格,展示出不同的企业个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其个性特征往往也越明显。美国《新闻周刊》总裁的一句办刊名言是这样说的:“办好期刊的秘诀,就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定位就是卫哲所说的“异质化”。只有与众不同,人无我有,才能在大风大浪中岿然不动,独树一帜。
而对于职场人来说,在漫长的职场路上一定要保持你的个性,这一点很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只有一个你自己。倘若真的抵触得厉害,请至少保持“外化而内不化”,至少要坚守一点点心底的东西。还有就是要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这样你才有动力能摆脱浑浑噩噩、纸醉迷津的社会生活,才不至于让自己变得俗不可耐。
行动指南
与众不同,并且坚持,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星期三 企业的狼性来自危机
狼性来自于哪里?企业的狼性在于危机感。我们给员工管理层灌输的观念是:在中国,百安居有很大的危机,如果我们做得不好,股东撤资,那么,百安居品牌无法在中国树立起来,对每一个在百安居(中国)工作的职业经理人来说,都是一个失败。
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要有这种危机感。现在百安居在中国有43个分店,我就告诉他们,我们的43个分店只占2%的市场份额,属于半饥饿状态,还有98%的市场等待我们去开拓。
很多500强到中国就有500强的谱,而我们宣传更多的是,百安居在中国是张白纸。仍有许多百安居分店在当地不是第一,这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有被别的动物吃掉的可能性。
——摘自2005年1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企业发展与四大名著
背景分析
据说,狼是一群非常有危机感的动物,即使是它们享受了丰盛的食物之后。华为的虎狼之师,想必职场人都不陌生,但很多人不知道是,华为的虎狼之师都是危机逼迫出来的。
在华为创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门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在市场的狭缝中求生存;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放眼一望,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给华为留有一线机会。
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1996年开始,众多华为员工离别故土,远离亲情,奔赴海外,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啸灾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奋斗的身影。经过近10年食不果腹的艰苦拼打,华为终于成功打开国际市场,攻城略地,茁壮成长。
行动指南
让危机追着跑,才能成就企业的狼性。
星期四 以“算计”应对万变
我会去算,把不可测的因素降到最低。但是你再怎么计划,也不可能计算到万无一失的地步。生活中也有遗憾,也可能这些不可测因素,才是人生比较有意思的地方。算不到的,这个叫人算还不如天算。
——2010年,卫哲接受《财富堂》记者采访
背景分析
有一只狐狸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非常深的井里,无法脱身。这时,一只口渴的山羊来井边饮水,它看见狐狸在下面,就问狐狸井水味道如何。狐狸尽量掩盖自己的狼狈相,不断地称赞井水味道好。山羊一心想喝水,就跳了下去。当它喝完了水,不再口渴时,才发现自己和狐狸一样陷入困境。
这时,狐狸想出了一个所谓共同出井的办法。它对山羊说:“你把前脚抵在井壁上,低下头,我先踩着你后背上去,然后想办法拉你上来。”
山羊照狐狸说的做了,狐狸顺利地上来了,然后要溜走。山羊一见就大骂狐狸不守信用,狐狸转头回敬道:“如果你做事情有目标、有计划,就应该在看清出路之后,再决定跳与不跳,那样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危险了。真是白长了一把胡子!”
周密地预先计算好每一步,尽可能地掌控一切,把不可测因素降到最低——这才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应具备的应变品质。没有事先算计的山羊,就是不懂应变的最好例子。
大学同学曾回忆,在寝室总看到卫哲捧着一个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不时地这里划一下,那里划一下。他的大学同学、著名女主持袁鸣甚至回忆说:“他这个人人生的一切好像都是已经算计好了的,一切尽在掌握,做的每一步、每一件事情,无论是职业、孩子还是家庭。”
行动指南
尽可能地掌握信息,使不可测的风险降到最低。
星期五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中小企业的风险是什么?就是集中,因为是中小企业,所以订单的来源没有集中,一集中就容易一棵树上吊死,我们要给中小企业多提供几棵树,给买家是这样,卖家也是这样,进入全球的市场,也是帮助全球的中小企业买家分散他们采购集中的风险。
——2008年3月,在“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上说
背景分析
有句话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很多人将此用于恋爱中的男女,这句话对于“双向选择”的求职择业同样适用。
如果一个企业的面试官死盯新人没有工作经验这个“命门”,作为求职者倒是要考虑一下这个企业是不是真的值得你如此苦苦追求。毕竟对于求职者而言,“在一棵树上吊死”从来不是可取的办法。
此外,没有任何危机意思只会做一种工作,换一个岗位就不“灵光”的人,日子会不好过。将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就业?下岗?再就业?再下岗,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
要想避免在职场中成为“积压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几手,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一旦下岗,心中不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说,入世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的话,技能单一的人遭到冷遇,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行动指南
当你觉得没必要的时候,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走出来,你会发现世界很大很开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