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JAN 张亚勤是谁
1月
第一周
星期一 运气和实力
“1977年中国刚开放高考,教育逐渐普及,我只是很幸运跟上那个时间点,不觉得自己是神童。”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讲述这番话的是个中国人,叫张亚勤,现在的身份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3岁识字,5岁上学,是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时,第一批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当时年仅12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刚恢复高考,一股神童热让人们对一些有着天赋异禀的少年儿童的兴致高涨,张是其中一位,幼年就有天赋,连连跳级。1978年,年仅12岁的张亚勤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而他自己却谦逊说有运气的成分,因为考试的那道数学附加题他之前做过类似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样一件事而真的就认为张亚勤一路走来都是运气所致,因为当年跟张亚勤同属“神童”的,可谓比比皆是,但现在大多数人罕有耳闻。
都说失败的人喜欢找借口,而张亚勤作为一个成功人士,这些话只是表现他的谦虚。如果只是因为运气,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为了成功而努力拼搏的人了,一个个都坐在家里等着运气降临算了。和当年的第一神童宁铂相比,两人相差无几的开局,但是时至今日却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景象,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张亚勤,实力和谦逊的态度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行动指南
只有具备了过人的实力,才能抓住机会,也就是所说的“运气”。
星期二 学习自己喜欢的
“至于学习秘诀,我在读书时集中精神,总结一些问题,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全心投入。”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可以加快人的成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张亚勤所说的自己的学习秘诀,其实很符合这句话的道理。集中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全心投入,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对问题的不断归纳和总结,更能促进之后的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而只是企盼好运从天而降,那么,在他年老回首往事的时候,他就会为今生的碌碌无为而悔恨。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首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那些在人生中取得过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全身心投入过。职场不相信悔恨和泪水,只相信投入!
方向对于一个新入职场的人是很重要的,就好比行船,如果没有罗盘的指示,就只能在茫茫的海上到处漂荡,甚至会出现泰坦尼克的悲剧。张亚勤在学习方面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的,在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大多人选择的是热门的物理专业,而张亚勤却选择了电子专业。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专业学习和钻研,让张亚勤在这个领域确实做到了顶尖和卓越。
这就是张亚勤,一个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的神童,潜心做着自己倾注了激情的事情。
行动指南
学自己喜欢的才有激情。
星期三 工作没压力
“我认为中国社会其实挺开放的,像姚明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闯出一片天,大家都感觉很骄傲。微软是全球知名公司,我到微软工作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或阻碍。”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记得姚明曾经对媒体说:“当我来到NBA的时候,我感觉我需要挑战每一个人,而过了一阵子,我感觉他们都在挑战我。”
如今很多中国人在外企工作,甚至走出国门到美国、到欧洲等其他国家工作,不少人打出一片天地,创出一番事业,这些都值得我们去骄傲和自豪。多数国人看来,在外企工作,尤其是讲求效率的美国企业,一定是压力重重,其实不然。
姚明在美国NBA打篮球,张亚勤进入微软,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1986年张亚勤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博士,先后在GTE实验室、桑佛那多实验室工作。1997年,31岁的张亚勤博士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Fellow)。这是在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同时,他还是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在美国的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张亚勤也慢慢地了解和洞悉了美国的文化,也学会了创新和批判式思维,对其职业生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行动指南
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
星期四 一个有自信,有追求的张亚勤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有三个收获,一是那时候形成的单纯的理想和追求,直到今天我依然保持不变;二是自信,那时候,同寝室的同学进校的分数都比我高,但是通过8年的学习,我自信遇到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和能力去克服;三是有幸认识了我的太太,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张亚勤2006年5月11日在中国科技大学演讲
背景分析
张亚勤说自己是个比较执著,比较单纯,比较自信的人,而这源自于中国科技大学。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而一个单纯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生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生命的历程就在于追求,没有追求,人生将因此止步而失去活着的意义。
保持单纯的理想和追求,以便心无杂念,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当然这种单纯的理想和追求并不是置身世外,埋头苦读,也有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他大学期间经常去听各种讲座,包括霍金的,这都是他单纯的体现。
张亚勤说中国科技大学的收获还包括认识了他的太太,一位给予他很大帮助的女人。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着一个伟大的女人,看来这句话是没有说错的。
中国科技大学教给张亚勤的自信,对他今后的历程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他一人踏上异国他乡求学,并顺利完成学业,这和中国科技大学交给他的自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在虚怀若谷的前提下的自信。表面的他是波澜不惊,其实内心是激情四射,有着“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那种雄心。
行动指南
人生充实,是因为有理想和追求。
星期五 懂得并敢于竞争的张亚勤
“IT作为一个产业,它为企业打造的是其灵活应变的神经中枢,正是可以帮助公司提高生产力,进而提升竞争力。无论是咬紧牙关准备过苦日子,还是大刀阔斧想要进行业务变革,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力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张亚勤2008年在《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希腊神庙上的一句话,这也是哲学的最高目标。作为一个企业也不能例外,需要对自己和对手都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尤其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之下。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他人,就容易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则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最优秀的人,知道得越多,方知知道得越少。
市场是喂食的老鹰,每个企业就是一只小鹰,企业面临的优胜劣汰的生存境地,与小鹰很是相似。企业想要从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市场中获取食物,除了竞争,还是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如果企业不具备自我认知和对竞争对手的洞察,那么在生意上就会让对手抢得先机,获得食物。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生存的最大武器就是竞争,而张亚勤是个懂得如何竞争并且敢于竞争的人。
行动指南
充满竞争的年代,要勇于面对。
1月
第二周
星期一 会竞争也要会合作
“我们必须通过战略的融合,联合培养,机遇分析跟本地的合作创业伙伴互相提供一些经验,促进产业的升级。同时,我们也向本地的伙伴学习,学习很多的运营,以及中国化的经验。”
——张亚勤2007年中国“IT两会”、“跨国企业在信息化创新中的作用”演讲
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差异确实是考验企业扩张时的平衡能力,坚持强势特点还是进行本地化,是个问题。
当今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产品厂商更多的是将产品本地化业务外包给专业本地化服务商,产品厂商只负责进度控制和质量检查。对于产品厂商来说,选择本地化服务商有不同的考察因素,如规模、信誉、成功经验、流程、质量和生产能力等。其中流程是本地化服务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它与本地化质量息息相关,控制了本地化流程则产品本地化就成功了一半。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如果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依旧采取不变的强势,那是注定行不通的。
本地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向本地的伙伴学习取经。合作是本地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采取好的合作,本地化的步伐一定会很艰难,甚至不成功。
行动指南
竞争和合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赢。
星期二 很中庸
“整体上来讲我是个比较中庸的人,很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我赚钱时兼顾成家立业,做技术出身的人对管理也兴致盎然,工作虽然很忙,但是每周要回家吃四次饭。”
——张亚勤2008年7月28日接受台湾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中庸其实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和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学习方法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物。
张亚勤身上有太多的光芒,猜想他应该是锋芒毕露的吧,其实不是,他是一个很崇尚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人。中庸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而慎独自修是中庸之道的一条,而张亚勤在技术和管理之外,这方面做的算是很到位。
张亚勤说,他虽然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十分执著,但不会为了一件事情而放弃其他的东西。在他的理念里面,电子和通信技术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因此他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不过如今他更喜欢参悟人生和职业的卓越之道,而不是成为一个工作狂。
赚钱并且顾家的男人才是女人心目中成熟男人的标准,事业心和家庭责任感其实不分孰轻孰重的,而张亚勤正是符合这个标准的男人之一。
行动指南
学会中庸之道,必先慎独自修。
星期三 懂文化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跨国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美国的职工和周围的职工,他们都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我想不是技术的原因,不是人才的原因,也不是资金的原因,有很多是文化、理念等决定的。”
——张亚勤2007年中国“IT两会”、“跨国企业在信息化创新中的作用”演讲
背景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飞利浦、日立、东芝、富士、松下、可口可乐这些跨国公司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拓展中国市场。进入90年代,更多的跨国公司先后跨入中国市场的大门,开始了几十年和百年前他们的先辈们未竟的中国淘金之旅。实际上,对于中国市场这块魔方的玩法,大多数跨国公司当时也是处在试水阶段,对中国的文化也还在慢慢理解。当然,既然是初试水性,那么就在所难免会出现触礁,甚至溺水的情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偏差。外在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几个词,不是内在本质内容的全部;企业文化中实际存在的糟粕是肯定不会出现在外在表现形式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比较稳定,不会频繁更改,企业文化的本质内容却因各种因素的时刻变化而处在时刻变化之中。
行动指南
企业文化在与员工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要地位,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当注重和建立好的企业文化。
星期四 涉猎广泛
“做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你的东西让成千上百万人去使用。产品化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它更多的是管理的过程。另外我也爱学点东西。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欢听各种讲座,学不同东西,学管理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张亚勤2002年10月7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日)接受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1989年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GTE迎来了一位年轻的东方人,他就是刚刚博士毕业的张亚勤,在GTE的5年里面,他作为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全身心地投入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秀才不怕衣服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而就像张亚勤说的那样,产品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研究,更多的是管理。尽管说管理这一块并不是张亚勤的研究范围,但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进修对张亚勤之后的职场转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张亚勤从一个技术天才向管理型的人才转型,跟他不断学习是分不开的。
张亚勤就像一个气吞万象的海洋,其身何等浩瀚壮阔。但他总是那么谦虚,始终把自己放得很低,因而能容纳百川的水流,吸收地球的雪雨。
行动指南
博学以广识。
星期五 管理不是管人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强项是我十分真诚,我和员工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大家很容易建立共识。弱点是并非一个很好的结构化的管理者,往往对一些事情没有一个很详尽的计划;有的时候做的瞬间的决定可能并不是最好的。
整体来讲,我管理并不是去管人,而是大家达成共识。像我开经理会的时候,从开始到结束大家都在辩论,但是辩论的过程都是充满了笑声,大家都在友善地、建设性地去争论问题,争论之后大家试图达到一个共识。10%的时候可能不能达成共识,这个时候作为最后的决策人你必须要有智慧去做决定,而且选择最好的方案。”
——张亚勤2002年10月7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日)接受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张亚勤在微软内身兼数职,他是从科研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他是一个站在科技发展领域和企业发展领域的最前端的人物。在人们眼中张亚勤是个神童,是个天才,其实他也并非什么都擅长的。
在管理上,他认为真诚很重要,这一点让他在与员工交流时容易达成共识,这也是一个管理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正如张亚勤所说的那样,管理并不是去管人,管理的目的是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最终找到最优的方案。管理是一个智慧的过程,突出自己在管理上的强项,并弥补自己的弱项,这样才能和员工在整体目标上取得一致,即便不能,也可以为最终决定的选择铺好路。因此张亚勤的经理会上都是充满笑声,大家友善地去讨论问题,最后得出一个满意的结果来。
行动指南
管理并不是管人,而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过程。
1月
第三周
星期一 谦谦君子
“我觉得就是要保持一个很平和的心态。一个管理者,或者一个Leader,最重要一点当然是感觉,是你在做决定的过程中的感觉,另外一点就是你的心态。你如果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给你的员工带来的是一种信心。要让你的员工看到你的时候,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让这个机构不断发展,觉得他在这儿工作会不断发展。所以说你的心态、你的Confidence、你的感觉是最重要的。”
——张亚勤2002年10月7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日)接受媒体采访
背景分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用来形容张亚勤是再合适不过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程师们也这么看待他。在常人的眼中,管理者似乎是一个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角色,而事实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管理者应当是一个具备亲和力、凝聚力的人,而这些能力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实现个人集体同升共荣。
有个故事,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同样的道理,张亚勤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就连微软亚洲研究院里面打扫卫生的清洁员或者是公司的前台都会很亲切地称呼他为亚勤,而不是张总之类的别的称呼。张亚勤现在管理着全世界最大的IT企业的研发机构,手下员工几千人,却丝毫没有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这应该算是他在职场上能够成功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行动指南
管理者当是谦谦君子,尊重别人,也在受人尊重。
星期二 关心教育
“我提议教育部选择5所顶尖的大学,将这些学校各专业的课件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大家。毕竟,在国内,有机会接受一流大学名师指点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样做既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让更多学子有机会得到最好的教育。其实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已经做了这样的尝试和努力。
知识无国界,应该造福全人类,中国的大学也应该有这个胸襟吧。”
——张亚勤2010年3月9日接受《中国信息主管网》采访
背景分析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说教育亦是最廉价的国防体系。
自己也是接受过教育的,在这一点上,张亚勤应该是有体会的。他接受到的教育机会应该算是中国最顶尖的之一,而事实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到这些机会。在国内教育这一块确实存在着水平良莠不齐,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等现象。国外的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开始着手,这也是张亚勤从国外给国内大学教育带来的一点启示吧。
大学和大学之间如果不交流,那么只会成为井底之蛙,就算有发展也是非常缓慢,这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若不改变,必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行动指南
心系教育,因为教育涉及社稷安危。
星期三 关注人才
“我是赞成最终取消户籍制度的——即便这一进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但取消户籍一方面可以加强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现在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民工孩子入学难)都是由户籍制度引发的。另外,也有必要针对海外的高科技人才,适当放宽签证限制——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张亚勤2010年3月9日接受《中国信息主管网》采访
背景分析
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对国内的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非常不利于人才的交流与成长。入学难这个问题,仅仅敞开校门是不够的。尽管国内已经有设立专门的学校来处理,但是这一障碍的清除应该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需要多方的努力和配合。在中国国内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着一个不同地域的生源区别对待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地域歧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至于海外高科技人员的培养学习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如果设置过多的限制和关卡,这很不利于高科技人员外出学习取经和回国贡献。闭关锁国的亏,在前几个世纪中国就吃过了,如果现在还继续这样不采取措施来解决,那么人才的缺失将会引起连锁的反应,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大为不利的。
行动指南
人才交流的障碍应当早日清除才好。
星期四 战略眼光
“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建研发中心,并不是由于经济危机,也不是经济危机的结束,实际上是一个长远战略规划,在北京我们今年年底会搬到新的园区,这个园区在中关村广场,差不多可以容纳8000人,10万平方米,我们已经计划三四年了,而且这也是我们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总部。在上海我们也是三四年前就启动园区,上个星期就搬进去了,可以看一下我们在中国的投入,不仅仅是市场,不仅仅是研发,我们还有投资的部门、制造的部门、技术售后服务部门,可以说所有在美国总部有的职能我们这儿都有,其实恐怕还多一点,因为我们还有制造的职能, 像PC外设的制造,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微软第二总部。”
——张亚勤2010年4月10日接受《和讯网》采访
背景分析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随之而来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企业战略的要求愈来愈高。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给所有企业或多或少带来了影响,而微软却在这个时候在中国到处建研发中心,这看起来有违常理,危机下应该缩减开支,适当缩小规模才对。其实微软这是在三四年前就已经计划好了的,这也正是张亚勤让人钦佩的厉害之处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微软是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的,在中国到处建研发中心也是无可厚非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斗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准备好战斗之中需要的物品,打有准备的仗才是聪明理智的行为。
行动指南
早做准备,有备无患。
星期五 创新工具论
“创新十分的重要,企业的创新可能要看一下不同的周期,大的企业你可以考虑三年甚至五年以后的,对于小的企业可考虑周期稍微短一些。但是有一点,创新应该是开放的,应该是建立在最新的技术之上,而不是闭门创新,完全从零做起。另外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可以通过专利的转让、购买,可以通过人才的引进,包括有的时候可以并购一些企业来获得,不仅仅要原始创新,原始创新也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创新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目的,你创新是为了企业战略而服务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可能要考虑一下整体的战略。”
——张亚勤2010年4月10日接受《和讯网》采访
背景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根基。微软正是因为其充满创新的产品,才能走到今天,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微软2010年又在上海创建新服务基地,可以看出对创新的关注和重视。
张亚勤也因为在美国多年,受西方思想的熏陶,学会了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才会在回国之后更加强调创新。当然,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整合,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创新也不是当下中国掀起的巨大的山寨风,山寨的诞生是创新乏力而一味模仿的结果。
创新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承诺。创新必须是从上到下的,在任何公司里面一般工程师都喜欢创新,管理者都不愿意创新,大型企业中,管理者往往是创新的阻挡者,所以决策层一定要支持创新。
行动指南
创新在企业里不可或缺,决策者当全力支持创新。
1月
第四周
星期一 看好中国
“把学校行政化,教授分级别,学校管理者分成厅级、副部级,对学校的创新是很不利的,整体来看,我还是很乐观的,否则我不会在中国建全球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微软研发机构,不会把那么多重要的研究、项目放在这儿。”
——张亚勤2009年12月14日接受《新浪网》科技频道专访
背景分析
CCTV经济半小时在2009年5月采访巴菲特时说:“中国很有潜力,我希望把潜力变成事实,在下一个一百年里,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我希望中国总是一路成功,发展得越来越快。”其实不只是大师巴菲特讲这种话,很多人都看好中国,都希望能把自己的事业拓展到中国来。
张亚勤的回国也证明了巴菲特的这句话。但在张亚勤看来,学校行政化,教授级别化,这些都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的,这只会扼杀人才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路;但是瑕不掩瑜,这无法掩盖中国在危急中显现出的活力和生机。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阵容应该是仅次于美国总部的,能在中国搞好亚洲研究院,这是张亚勤和李开复等人不懈努力达成的。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面,诞生了诸多改变人类发展历程的作品。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把重大的研究和项目放在中国,让中国给世界提供充裕的能量。
行动指南
中国是有前景的,选中国,没错的。
星期二 合作精神
“我们和政府、整个IT业界有那么多合作,我们没有垄断。”——张亚勤2008年8月对外发布严正声明
背景分析
从1997年开始微软就不断被卷入一系列的垄断案之中,被美国司法部、欧盟等指控其垄断。当微软陷入垄断的坏名声之中时,唯一能强调的就是合作了,事实上微软在合作方面的确做了不少事情。钱是赚不完的,不需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放弃长久的将来,微软很明白这个道理,为此微软有一项合作伙伴计划。
“微软合作伙伴计划”是指微软将关注于合作伙伴的长远发展的一个通用于全球的计划。加入该计划后,合作伙伴可以借助其资源全面提升市 场形象及市场竞争力。“微软合作伙伴计划”是一个微软全球统一的渠道认证体系,一个服务于微软所有合作伙伴的计划,一个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服务于客户需求的合作伙伴计划。
微软合作计划的开展和后期的一系列举措,部分冲淡了微软的垄断嫌疑,垄断的帽子已经扣在微软头上很久了,给微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微软若再不采取措施,损失将会越来越严重。
行动指南
垄断很有钱赚,但是合作才有前途。
星期三 对手亦是朋友
“我们还是朋友,此前也经常联系,至于以后该如何相处,等明年1月我正式回国上班时一定会告诉你。”
——张亚勤2005年11月18日接受《北京晨报》采访
背景分析
这是北京晨报在李开复出走微软,改投Google门下时对张亚勤做的采访,此时张亚勤还在美国,尚未归来。李开复到了竞争对手公司,成为张亚勤的对手,张亚勤并没有割席断交,更多的是英雄惜英雄。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对手之间英雄惜英雄的典故,张亚勤和李开复两人曾一起共事,共同效力于微软,一起打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毫不夸张地说他俩是微软(中国)的缔造者,谁也未曾预见李开复会和张亚勤分道扬镳,成为微软的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未必就不是朋友,张亚勤是李开复从国外邀请回来的,对张亚勤来说李开复可以算得上是提携恩师。李开复到了Google,会是微软一个很强劲的对手,和这样的对手竞争才是有意义的竞争。李开复是一个非凡的角色,能够师从于他,同他共事,甚至到最后的竞争,这样的机会很是难得的。张亚勤和李开复都是英雄,中国自古英雄惜英雄。
行动指南
再见面还是朋友,这才是豁达的心胸。
星期四 一起赚钱
“我不能评价哪一公司,但是我觉得中国整个IT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相当的强劲,大多都是微软合作伙伴,微软是一个平台的公司,比如在Windows7上面可以做各种应用,对我们来讲主要是一种合作的模式,最近IBC有一个分析,我们在Windows7每投入一块钱,我们中国的合作伙伴或者IT行业,会赚27块钱,放射范围是27倍,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
——张亚勤2009年9月2日接受《金融界网》采访
背景分析
这是《金融界网》在全球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对张亚勤做的采访。这场危机波及全球,张亚勤强调微软是个平台,和诸多企业一起在这个行业中同进退,而不是一家独大的那种垄断巨头。金融危机给大家都带来了损失,也给诸多企业带来了启示:这是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遇到困难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克服的,光靠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单干的力量远远不够,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张亚勤强调微软是一个平台,一个大家一起赚钱的平台,把自己摆放到了一个高度,表明自己不是单独捞钱,而是一种合作,有财大家一起发。例如用友软件在2008年加入这个平台,成为了微软全球战略伙伴,也是中国第一家微软全球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
市场是个大蛋糕,大家一起做大,自然每个人分到的那块就不会太小。张亚勤不各自为政的这个理念是金融危机之后给企业最好的提示。
行动指南
众人拾柴火焰高。
星期五 广交朋友
“此次与用友的战略合作不是排他性的,是微软全球战略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希望有更多像用友这样的合作伙伴加盟。”
——张亚勤2008年2月27日接受《比特网》采访
背景分析
这个采访是在2008年用友软件、微软(中国)公司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宣布用友成为微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和中国第一家微软全球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之时。微软不再是昔日那个看似霸道的垄断者了,此时的微软已经意识到有合作伙伴的加盟,自己才好发力,才好办事。
一直以来微软的垄断之嫌从未能彻底从人们的心目中去除,因此只要提及微软,人们都很容易联想到其垄断的地位。为了摘掉自己垄断的头衔,为了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微软在中国找到了第一家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有了第一家,就会有第二家,难就难在找准第一家,这一点,微软做好了。张亚勤还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也为其后来的合作伙伴做好了铺垫。也正如《吕氏春秋》中所写:“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行动指南
朋友多了路好走,对企业来说一样行得通,合作伙伴多,企业也才好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