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是学习的第一要法
每位学习者都希望自己成才,希望像寻找灵丹妙药一样获取学习成功的诀窍。其实,世上并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保证人人成才的学习秘诀。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是有的,它是帮助广大青年成才的阶梯。在教育史上,前人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然而学无定法,没有适宜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正像每个人的指纹都与众不同一样。不过,有一种学习方法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自学,所以它被称为学习的第一要法。
自学是成功的秘诀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科学家、作家、画家和发明家,如果你问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是靠自学。
众所周知,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但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一个连小学一年级也没念完的农民的儿子。
爱迪生7岁上学时,由于爱提各种奇怪的问题,被老师看成笨学生,结果只上了3个月,就离开学校。从此爱迪生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辍学回到家里,在妈妈的指导下,爱迪生自学了英语、算术、地理、历史等多门课程,11岁时,他已学到许多学科的知识,还读了牛顿、法拉第等大科学家的著作。他最喜欢化学,把自己积攒的全部零用钱用来买化学参考书和一些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自己动手做实验。
12岁时,由于家境贫苦,爱迪生不得不去火车上当报童,一边卖报,一边利用空余时间看书、做化学实验。经过争取,他被允许在一节空车厢内做试验。一次,因火车震动太大,引起化学药品着火,车长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致使他右耳永远失去听觉。爱迪生被迫流落他处,继续寻找职业,但仍利用一切机会刻苦自学、做实验。16岁那年,他终于发明了自动发报机。
以后,他虽然有许多发明,得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仍然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全部用来买书、购置实验设备,勤奋自学。一次,他买到一部《法拉第全集》,马上就读起来,一直读到第二天拂晓。别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困和饿吗?爱迪生回答说,人生太短促了,要学的东西和要干的事是那么多,我不争分夺秒怎么行呢!
爱迪生一生有发报机、留声机、电灯、电影机、蓄电池等一千多项发明。他从一个穷孩子,经过长期刻苦自学和实践,终于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天才。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血汗之中当然也含着他长期自学的艰辛。
其实,像爱迪生一样靠自学成才的人还有很多,例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著名画家齐白石、著名音乐家聂耳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他们不仅没有高深的学历,甚至都不是出自于科班。在国外,这类自学成才的杰出人物也屡见不鲜,如电磁发明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弟,音乐出身的电话发明家贝尔,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和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德国大诗人歌德等,他们都是靠自学登上了各自事业的巅峰。
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高中文化的小刘是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的售票员。作为一名售票员,报站名,介绍沿途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是项基本功。可小刘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是用双语报站。2001年下决心把双语报站当作新的学习目标时,小刘已经34岁了。
小刘所在的公交车途经各大学府院校,乘坐的外国朋友也较多。一次,有两位外国朋友坐他的车,他很礼貌地问:“您到哪儿?”两位外国朋友咿哩哇啦地说了一大堆,他却一句也没听懂。最后在乘客的帮助下才知道那两位外国朋友的到达地点。这件事让小刘想到许多,他想,到2008年北京就要办奥运会了,到时会有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北京,他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最终下决心自学英语。
把十几年前上中学时候学的英语知识重新捡起来还真得下一番工夫。平时上班的时候,小刘的兜里不是装着单词卡片,就是装着英语小册子,一有空就背。
在小刘刚开始用双语报站时,有一天,几个外国朋友到站时并没有下车,而是一直坐到了终点,当他报完最后一站时,几个外国朋友便一起说:“Good!”“Good!”车上的乘客们也都为他鼓掌。
小刘特别感动,也特别有成就感,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练好,不仅要用英语报站,还要用英语向乘客介绍沿途经过的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四年多的时间里,小刘从用英语报站开始,到用英语说宣传用语,到今天开始用英文介绍沿途的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
对于学习的经历,小刘最大的体会是:“随时可以开始学习,只要你有一个目标,下了决心就去做。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需求。不用考虑你的年龄、学历、职业,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当你钻进去的时候,你会越学越觉得有乐趣,特别是当所学能有所用的时候。”
要有坚强的意志
要想自学成才,就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耐心,能够坚持到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张立勇是清华大学食堂卖饭的师傅。
2001年,张立勇参加了当年的托福考试。成绩下来,是630分。一般托福考试满分为670分,这个成绩就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高材生也很难达到。
一时间张立勇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张立勇出生在一个边远而闭塞的小山村,由于家贫,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后来到清华大学食堂打工。
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张立勇感觉清华园真大,清华的学子真幸福,清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他如沐春风。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给他的启示很大。他恍然明白,贫富不能选择,只要自强不息,未了的大学梦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实现。
行胜于言。张立勇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知识的突破口,开始了艰辛的自学道路。他要紧握这把与时代同行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自学的艰难,张立勇还是始料未及,月薪微薄,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腿软,人困马乏,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这样下去怎么行。后来,张立勇发现喝烫水能治瞌睡。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
张立勇天天晚上学到后半夜,集体宿舍只有天花板上镶嵌的一根荧光灯。同宿舍10个兄弟支持他学习,逐渐习惯了开着灯睡觉。过了一段时间,他心里不忍,自己搬出来,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平房。床头前,贴上了座右铭“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桌上贴上了学英语时间表。早上起来学1小时,午休时学40分钟,晚7时半下班学到凌晨一两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是食堂师傅吃饭的15分钟他都要挤出8分钟,躲到碗柜背后的一个角落里背英语单词。
寒来暑往,8年来,张立勇天天坚持按时间表的安排走。打牌、看电视等爱好都让位学英语了。寒冬腊月,没有暖气,他围着炉子看着书。酷暑炎夏,蚊子嗡嗡,他摇着扇子写着字。他把自己几百元的工资全都花到了学英语中,买不起新书、新磁带,张立勇找旧书摊买二手书,买二手磁带。为了找一个安静的读书场所,他就找到教学楼的公共教室,第一次去教室看书,他生怕被学生认出来。去的次数多了,他逐渐融入了清华学子群体。
看了大半年英语教材,听了大半年英语磁带,张立勇自我感觉挺好,可在人前就是张不开嘴。傍晚,他来到闻亭旁的清华园英语角,凑过去听人家说。一个男生走过来,跟他用英语打招呼,他哼哼哈哈应付着。根本就不是会话,而是一个个地往外蹦单词。“说得不错,我能听懂,只要大胆张嘴说,慢慢就熟练了。”那个男生的鼓励,催发了一棵开始说英语的幼芽。
从此,清华、北大、人大的英语角,多了一位农民工。8年来,他几乎每周坚持去一次。他大声问候每个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大胆与他们交谈。那些曾经死板甚至毫不关联的单词和句子,在他嘴里流淌出来。张立勇加入清华大学英语协会,为了创造交流条件,他还主动找到外国留学生进行采访。英语口语和听力也在不经意间从量变到了质变。他先后拿下了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
2001年,他为了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报名参加了当年的托福考试,谁知一考竟考出了630分的高分。但是学习的道路并没有因此停止,张立勇又报考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并且已拿下了文凭。相信凭着他的自学成才的精神,凭着他的毅力,他的路一定能走得更远、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