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秉持坚忍不拔的“方圆精神”

秉持坚忍不拔的“方圆精神”

时间:2023-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秉持坚忍不拔的“方圆精神”身为现代人应把握自己的时机,不贸然行动。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忍住仇恨,况且是一忍再忍,最终以自己的忍让制伏了他们,保住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于是,下令要活捉孟获,不许伤害。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忍着自己的性子,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

4.秉持坚忍不拔的“方圆精神”

身为现代人应把握自己的时机,不贸然行动。及时把握时机则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反之,非得弃弱逞强,反而会输得一塌糊涂。历来成功的从政者都知道“忍”字是传家宝,能忍者方能伺机待时,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对手抗争的时候再猛地反击,必能一战而胜。

日本人讲一个“忍”字,是要培养自己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难以忍受的东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断地积蓄力量,增加忍耐力与判断力,这样才会为将来的成功事业积累资本。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可以说是“忍小谋大”的策略。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忍住仇恨,况且是一忍再忍,最终以自己的忍让制伏了他们,保住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孟获是三国时蜀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兵反叛,诸葛亮奉命来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要活捉孟获,不许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战的时候,诸葛亮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就仗着自己人多,只顾着向前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这次必定死定了,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叫人给他松绑,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诸葛亮毫不气恼,就把他放了回去,二人约定再战。

孟获回去以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捉了起来。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还是那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不管他怎样也都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含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获回去以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让他们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属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道,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会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忍着自己的性子,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受战争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以后必是把他杀死,那也只能出他一时的气,反将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愤。所以忍与不忍的区别在于,不忍只会发眼前之气,忍却有长远利益的回报。

生活中离不开忍,英雄等待出头之日,而要忍,别人打你耳光需要忍,甚至连夫妻生活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那么,怎样去忍呢?答案就是学会弯曲的做人艺术。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盘,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满了荆棘坎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仅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应具有一颗学会弯曲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