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克服人性弱点
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宋朝朱熹更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要静待时机,待机而动,卷土重来,方可成就大业。
人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行、事事皆通,就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难逃如来佛的五指山,人总有其局限性,何况幸运之神也不会永远跟着你。所以,一个人顺利时应扬长避短,能伸能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低潮、困难、逆境、失败、倒霉落难时应收起锋芒,委曲求全,韬光养晦,等待机会,用不变应万变,以图东山再起,千万不可急躁妄为。也就是说凡人欲成其事,只有先屈方能后伸,就和出手打人那样,你必须先向后弯屈手臂才能伸手打得出去。屈是为了伸,以屈求伸,以退为进,也是很好的策略。
我们常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应该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眼前小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假如是面对亡命之徒顶在腰间的利刀枪口向你要钱包,除了你不要命,否则破财消灾吃点小亏以屈求全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一味强调“伸”,有的时候就会连生命都保不住,还有什么资格和本钱来谈事业、理想和未来?试想,当年韩信面对一帮恶徒,如果不愿委屈自己甘受胯下之辱,一顿拳脚,打不死他也可能只会剩下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诧风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假如不能忍辱求生,卧薪尝胆,甘心为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甚至亲口尝粪,如果不这样怎么可能得到吴王夫差的同情被释放回国,最后起兵杀死夫差报仇雪恨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达到这些目标、取得更大的利益,面对野蛮霸道,强权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和亲人的误解,都是应该也是值得的,自己的人格并没有丧失,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愿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对待,明天你必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仰,尽可能委屈自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伸长自己和发展自己。
南宋时期,岳飞的部将董先奉命去迎击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万人,而岳家军却只有几千人。怎样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呢?董先忽然想出一个决妙的妙计。
他首先纵兵深入,但一和金兵交战就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连退三日,手下的兵士越退越少。有些部将极不满意,说与其现在接连退却,还不如死在战场上。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看大家的愤慨之情都已被激发起来,这才对大家说到拼死作战的时候了。于是,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打反击,压迫敌人步步后退。当溃不成军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时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饭,谁知董先两天前纵兵深入时埋伏在此地的军队猛然地杀了出来,大败金军。这又是个以退为进,以忍为攻的典型例证。
张良曾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在这当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的例子颇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之时,刘邦决定由南阳人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邦以重金招降秦将贾竖。而在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到了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宴的生命危险,而且从这里还夺取了汉中、巴蜀之地。紧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从而做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对于一个人理想性格的最佳状态就是要能够做到刚柔并济,然而要想做到刚柔适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为人处世上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能刚且柔。
关于牙齿没了,舌头还在是“因为舌头的软所以存在,而由于牙齿的硬所以没有。”是啊,“柔”的东西反而能够生存,而“刚”的东西却易夭折。在狂风来临的时候,“柔弱”的小草俯首帖耳得以生存,而“刚强”的大树负隅抵抗终遭摧残。“柔亦是刚,刚亦是柔”。“物过刚易折”。因此一时的“柔”就是为了以后的“刚”。“亦柔亦刚”。也就如同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味道。自然界中的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柔时平平静静,“静水深流”,很自然安详;刚的时候翻江倒海,滚滚巨浪,好像拥有一种摧毁一切的能力。“柔不是不刚,刚不是不柔”。
我们大家都知道“勾践灭吴”这个历史故事。在越王勾践失败以后,到吴国做奴仆,吴王夫差故意在众人面前冷嘲热讽:“越王勾践是我的马夫。”勾践俯首帖耳装作未闻。吴王病,勾践还亲自尝吴王的大便,说辨屎味得知大王病马上就好。吴王特别感动,待病好就放勾践回国。于是勾践卧薪尝胆整治军队,终于灭掉吴国。勾践品德高尚,性格柔软,该柔则柔,该刚则刚,因此传为千古美谈。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当中,学会尊重别人,是人们常常强调的,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做到互相尊重,对于这可以称作为“刚”与“刚”之间的尊重。
在传统观念上,武将都可称得上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与“柔”根本不沾边。有的人讲“柔能克刚”。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能说明一个方面。诸葛亮曾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说得极为确切,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其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做到该刚则刚,该柔则柔,面对情境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要想真正做到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到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对。可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想立于一种不败的地位,就一定要学会须柔时则柔,逢刚时即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