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找“隐藏前提”
如上所述,“心灵之套”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剥夺人的自由,更在于人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最好的办法,是找出这些“套”,并认识到它们如何制约自己。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将那些“套”统统找出来呢?
寻找“隐藏前提”就是一个好的办法。
(一)“隐藏前提”的错误
所谓“隐藏前提”,就是表面看不到,但在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奠定人判断、决策基础的一些条件、理由等。
应该说,不少隐藏前提是对的,正是由于有许多隐藏前提的存在,人才会有效率,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创造,去寻求新知。
但是,许多事之所以出错,也在于其“隐藏前提”有着谬误。
中国传统心学,有一种崇高的理想——造就圣人。
所以其心学训练,也是根据“人人可以为尧舜”的理念,而对人进行塑造。
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大多数人并不想当圣人,也无法当圣人。这样一来,其适应面自然就有限。
另外,对人的塑造,应该分层次:
最低的层次,是遵纪守法,当一个合格的公民;
高级一点的,照顾好自己,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再高一点的,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最高境界的,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或是当“圣人”。
我们所倡导的心力学,是希望多层面的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潜能的极限,实现成功。
由于每个人的生存基础不一样,遇到的困难不一样,所以并不能只是培养单纯的“圣人”,否则,不仅无法解决众多人不同的问题,而且容易变成唱高调。
(二)决断的“三大隐藏前提”
人经常要对摆在面前的许多事情进行决断,那么,影响决断的隐藏前提,就至关重要,它主要包括:
(1)条件;
(2)评判标准;
(3)目标(期望)。
以“强求公正”、“强求平等”来说吧,这是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有这种错误的人,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其立论前提。
许多因爱生恨的故事,都与盲目认同、隐藏前提有关。且来看一例在生活中不难见到的一个故事:
一位女性失恋了,伤心欲绝之下,她自杀了。
在被抢救过来后,谈自己为何要死的理由,她哭诉说:
“我对他那么好,可他为什么对我却是这样……”
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出其隐藏前提的漏洞:
条件——
是否真的对他那么好?是否对他好就足以让他爱你?……
评判标准——
你对他的好是否真的是好,会不会只是你个人的感觉?
目标——
是否对别人好就一定得别人爱你?是否你得不到别人的爱,就不行?
(三)系统把握“隐藏前提”
影响一个人思维和决断的“隐藏前提”,常常不是一种,而是很多种。对这些“隐藏前提”的认识和把握,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如果只考虑一点,不及其余,就会犯片面和机械的错误。
我们再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
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发明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他记录了不少体验,给我们的心力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全新理解的宝贵资料。
如入狱者刚进集中营时,看守就会告诉他们:“你们永远也不会出去了。”
正如弗兰克所说,许多接受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死了。
在没被屠杀的狱友中,那些拒绝接受看守可憎的预言并坚守一个信念“一切都会过去”的人却终于存活了下来。
但是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有的人有此信念,而且比起这一简单信念来,他们的信念还要更为具体、强烈与明晰,但同样结局不妙。
如他有一位狱友,有一天十分明确地告诉他:
“梦中有个声音告诉我:3月30日,战争一定会结束,我们一定会在那天获释。”
当时是1945年的3月初,的确离纳粹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但是,这位狱友梦中预言的日子渐渐临近,集中营中却毫无战事结束的迹象。
3月29日,这位狱友突然病倒了。第二天,也就是他预感必将获释的日子,他昏迷不醒,3月31日,他死了。
这个案例十分耐人寻味。
目前许多励志书,都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有积极的信念,就有积极的成功。”
在弗兰克记载的这一案例中,这位狱友信念比别人更积极,但是,不仅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反倒加速了死亡的到来。
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关键在于“隐藏前提”作怪。
他的这一暗示,有两个隐藏前提——
(1)假如不能按时获释,就是永远不能获释;
(2)获释的时间为3月30日。
3月30日到来了,但还是没有获释的迹象,于是,他整个信仰的根基就全部不存在了。于是,他给自己的潜意识发出信号:是该得病了——该死了。
这个故事再一次说明了心力训练的“系统性原则”的重要。
这里我们再次强调:目前许多成功学大师和励志书,都十分强调积极的信念,这没有错。
但是,却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认为:有积极的信念,就必然带来“积极的成功”。
如果强调过头,反倒会犯“走火入魔”的错误。
弗兰克提供的这个实例就是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