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暴露锋芒既易伤人,又易损己

暴露锋芒既易伤人,又易损己

时间:2023-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暴露锋芒既易伤人,又易损己孔子曾经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锋芒本意是指刀剑的尖端,就像人们显露出来的才干。锋芒又是把双刃剑,既可伤人,又会伤已,因此显露锋芒还应小心谨慎。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高调处世、诸事张扬的孔融终于被弃市,其妻子儿女也同时遇害。

暴露锋芒既易伤人,又易损己

孔子曾经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别人不知我不懂我,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人自认为胸有才华,总是想方设法要出人头地,便在言语露头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锋芒本意是指刀剑的尖端,就像人们显露出来的才干。人若无锋芒,就像立不起的藤蔓,提不起的豆腐,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然而。锋芒又是把双刃剑,既可伤人,又会伤已,因此显露锋芒还应小心谨慎。锋芒应该说是一种激励别人的有效方法,但若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却与你完全相反。他们“和光同尘”,毫无棱角,无论言谈,还是举止,个个都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实际情况可能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他们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能言善辩者;好像他们个个胸无大志,其实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他们的阻力;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就会成为他们的破坏者。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都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的远大目标呢?

孔融是这样的反面例子。他是三国时代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孔融刚直耿介,早年刚刚踏入仕途,就大胆纠举贪官,显得非常异于同侪。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逆董卓的意思,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表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他,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但由于他的过于显扬,曹操已经对他非常不满了。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处处显露、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心中是早有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别人诬告孔融“欲规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高调处世、诸事张扬的孔融终于被弃市,其妻子儿女也同时遇害。

年轻人往往容易激动,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言语、行动锋芒过露的缘故。言语、行动锋芒过露也是遭人妒忌的重要原因。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就是人类额头上的角,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不磨平你的角,别人必将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这时的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

低调的人很会把握崭露锋芒的度,知道适时的将锋芒隐藏起来,以免伤身。以此来看,藏锋之法也是人不得不懂的处世智慧。掌握藏身大法是为了求得很高的安全系数,古往今来,在无数个白天黑夜,在无数次黯然神伤的时候,有多少明白人都萌生退路,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武功的退居江湖,二是有公职的选择看似合情合理的“退休”,都试图把自己藏起来,让别人不知去向。实际上,这不是高招,真正的高招是:位居前方,依然有藏身之术。

当然你也许会说,如果一味地采取低调的办法,那不是永无人知了吗?其实也不是这样,只要时机成熟,在有机会表现的本领的时候,你果断出击,把握住这个机会,并且做出过人的成绩来,自然会令人刮目相看。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倘若你自己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