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饶人,更容易服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但是,人们对待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待他人的那样严重。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犯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而对于他人的过错造成的原因却不甚知晓,因此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而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家的过错上。即使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错误,也总觉得是可以宽恕的。可见,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总是能够容忍自己。
做人做事我们都会遇到对手,对对手抱什么样的态度,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人品和能力。因此,“欣赏对手,尊重对手,用品格去感化对手”,这是任何一个睿智的决策者在对手面前应该首选的策略。因此与其用武力征服对手,不如让对手自己信服,主动称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攻占人心,而非城池;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赢得人心是最关键的。在一次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战中,诸葛亮设下陷阱,掳获了其首领孟获大部分的军队,孟获本人也被俘虏。然而诸葛亮没有惩罚或处死他们,而是以食物和美酒款待。蛮兵眼含热泪,感谢诸葛亮对他们的恩惠。诸葛亮对孟获说:“如果我放了你,你会怎么做?”孟获回答:“我会再度召集军队,与你决一死战;如果你再度俘获我,我就会臣服。”于是,诸葛亮就将孟获放走了。孟获果如其言,再度攻击蜀军。但是其部下受到诸葛亮的善待,反戈一击,把他绑住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再度询问孟获相同的问题,孟获回答:“我不是在公平决战下被打败的,而是因为手下背叛,所以我会与你再决胜负;如果第三次被抓,我就会臣服。”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了。接下来的几个月,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智取孟获,但是每一次孟获都有借口:误中诡计或是运气不好,等等。第六次被擒后,孟获主动说:“如果你第七次掳获我,我会倾心归服,永不反叛。”诸葛亮表示:“如果我再擒住你,我就不会释放你了。”孟获第七次又被擒住了,在这场杀戮之后,诸葛亮不忍再面对他的俘虏,他派遣使者告诉孟获:“丞相特令我来释放你,如果你办得到,再去动员一支军队来决战,看你能否击败丞相。”孟获在诸葛亮的七擒七放后终于臣服蜀国。
在现代社会里,做人、做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人共事,要善于欣赏对手,宽容对手,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真正的敌人,有的只是竞争对手。而且竞争对手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竞争对手,到了明天或许就是合作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只有征服对方的心,才是最高尚、最彻底、最伟大的胜利。
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国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他为人宽厚仁慈,心地非常善良。他在南阳当太守时,每逢小吏或是百姓做错了事,他都只让差役用蒲鞭轻轻责打,表示羞辱,此举深得人心,他因此在老百姓心中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
刘宽的夫人听人说自己的丈夫很得民心,她不信,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一天,她让婢女在刘宽和他的属下集体办公时,捧出肉汤走出来,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泼到了刘宽的官服上。换作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或者至少也要臭骂一通。而刘宽呢,他不仅没发脾气,反而还问婢女有没有烫伤她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的度量确实超过一般人。
又有一次,有人认错了为刘宽驾车的牛,硬说牛是他的。倘若换了别人,为这事即使不将那人拿到官府去治罪,也狠狠揍他,可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却步行回家了。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那牛还给刘宽,还一个劲地向他赔礼道歉。刘宽非但没责备那人,而是好言好语安慰了他一番,叫他不必担心,他不会怪罪于他的。
这就是得理还饶人的做法。刘宽的度量可谓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因此,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对人吹毛求疵,没完没了地又批评又说教的人,是不会拥有亲密的朋友的,也不会受到更多人的拥戴。
谦让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德行,更是一种处世的学问,而得理时更加饶人,则就显示了一种境界。如果我们都具有了这种宽容忍让的心态,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