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熟悉种植的人一定知道这样的道理: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这个方法不成就换另外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
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避免和战胜磨难。既然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自己错误的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精通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因此,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外出打猎,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突然向他走来,停在他面前,冲他叫个不停。孙阳摸了摸马背,断定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只见老马专注地看着孙阳,眼神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孙阳觉得太委屈这匹千里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于战场的宝马良驹,现在却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想到这里,孙阳难过得落下泪来。
这次事件之后孙阳深有感触,他想,这世间到底还有多少千里马被埋没来了呢?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目的是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人发现,尽其所才,也为了自己的相马技术能够流传于世。
但是没想到,自己愚蠢的儿子竟然因为《相马经》而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他想,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个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也是成语“按图索骥” 的出处。这个寓言有两层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二是讽刺那些信奉本本主义的人,遇事总是喜欢照老方法机械地办事,不知变通。
事实上,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只有懂得“变”的法则,才能把握机会,逢凶化吉,转难为易;若不知道应变,则往往会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所以,在保持高尚人格的前提下,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这样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受益无穷。
智者知道“变则通,通则久”的处世哲理,而愚者却画地为牢,墨守成规,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兵法上也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同人交往说话、办事也是一样。单单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好恶,很难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以便适合对方的心理,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只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有可能获得所想获得的东西。这也是成大事者的一大为人处世技巧。
在跟人说话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对方的个性。如果对方喜欢婉转,我们应该说含蓄的话;如果对方喜欢率直,则应该说急切的话;如果对方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如果对方喜谈琐事,就说浅显的话。我们的说话方式如果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智者懂得在不同的时间“该文即文,该俗即俗”,也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所以不会制造对立,产生麻烦;而愚者却往往把这种灵活性说成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奉承,他说话不分对象,心里想什么,就直接道出来。常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许多人,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想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场面,就要学会与不同对象谈话的技巧。
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大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
“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之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脸面见先帝于地下!”
李世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争辩,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斥骂。
过了两天,李世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世明白,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滑头的话:“既然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因此而下定了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皇后。以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世一直官运亨通。
摸清对方的性格,是我们与其交往的最佳突破口。投其所好,便可与其产生共鸣,拉近距离。无论找什么样的人办事,我们都应首先摸透他的性格,依据其性格”对症下药”,就很容易“药到病除”。
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没弄清,就不能信口开河,乱谈一通,那样很容易弄得对方不高兴。
一个读书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他第一次去拜见上司,不知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他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
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
他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他又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他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那人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作教书先生。
试想连上司的姓氏都没弄清楚,就胡乱发问,这个人不是自讨苦吃又是干什么?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朝着既定方向执著努力,而不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生路,那就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固守。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有时候更行得通。
执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变通的苍蝇却生存了下来。执著和变通是两种人生态度,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二者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学会执著与变通二者兼顾。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到处蕴含着变通的哲学。孙膑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初到魏国时,魏王想考查一下孙膑的本事,以确定他是否真的有才华。
一次,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得意洋洋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看到如此场景,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都开始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出洋相。没想到这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魏王对孙膑开始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如果我们能像孙膑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工作上也应该这样。在与领导相处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灵活变通。所谓灵活变通与弹性处理,跟滑头性格与做事没有原则是不相同的。我们做事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某种特殊特定环境之内,配合需求,设计出最好的可行方案,这就是所谓弹性处理。如果事实已经改了道,道路已经不通了,我们还偏偏要照旧时那个法子把车开过去,这就不是坚持原则,而是蛮干。
凡是领导,没有不喜欢凡事肯变通、会适应的人。因为他不用担心这个人会受外在环境影响而情绪有所变化,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且还可以依赖他在非常时期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建立奇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