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渴求是幸福之路的灯塔

渴求是幸福之路的灯塔

时间:2023-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渴求是幸福之路的灯塔本书第一章曾经介绍,最早提出幸福指数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他给出的第一个计算公式是: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的比值,即幸福=效用/欲望。渴求的不断更新和递进,开启了一次次对幸福的追逐。渴求是追逐幸福的原动力,规定着幸福之路的方向。然而,渴求如果在性质和数量上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将把人引向幸福的反面。

第一节 渴求是幸福之路的灯塔

本书第一章曾经介绍,最早提出幸福指数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他给出的第一个计算公式是: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的比值,即幸福=效用/欲望。在萨缪尔森看来,一个人幸福感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欲望及其满足程度。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效用是指人们欲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在此,幸福感虽然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欲望却是产生幸福感的第一个前提。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欲望”在汉语语言中带有几分贬斥的意味,总和为所欲为、利欲熏天、欲壑难填等难脱干系,所以我们用“渴求”取代“欲望”,来说明个人创造幸福的前提。

动物的所有活动都指向个体生存和种的繁衍,但人只把“活着”定位于低层次目标。在“活着”的同时,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设定新的目标,以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正是每个人改善生存状况的渴求,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使人类越来越远离动物的生存境况,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够从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在无数个人渴求的感召下“合力”推动的结果。从某个角度讲,现代化不是别的,就是使我们的生活精致化。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告别比较艰苦、劳累、粗放的生活状态,能够和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过上更加精致、文明、轻松、便捷、平和的生活。所以,现代化的理想涵盖了世界大多数人的渴求,成为难以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一历史潮流中,每个人都对现代化的“合力”有所贡献,同时也因满足了自己的渴求而获得幸福。没有渴求,就没有希望,就会丧失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一旦失去理想和目标,人生也就失去了方向,生活将变成简单的重复,日复一日,枯燥乏味,单调刻板,甚至于同大多数前进性的人生之间形成相对运动——倒退和沉沦。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满足于现状,人类社会将陷入停滞,不再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渴求)描绘为依次递进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强调渴求不断递进的特征。人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会自然而然萌生高一层次的需求,直至达到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完全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总有新的渴求在前方招手;幸福之所以充满诱惑,是因为她美丽的身影总在前方牵引着你跨上新的台阶。幸福牵引你的那根看不见的线就是渴求。没有渴求,便没有奋斗,更何谈对奋斗结果的满意评价和社会价值感?所以,渴求是个人幸福之路上的灯塔。幸福的人总是自知需要什么,他不断地把内心渴求转化为一些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奋斗历程中谱写生命的华章,展现人性的丰富,体验人生的苦与乐。渴求不仅使幸福之路有了方向,而且让创造幸福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明白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渴求要不断更新、不断附丽,人才能够永葆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他的事业才会不断发展,他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他的素质和境界才不断得到提升。如此看来,幸福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她如同花朵一样有着含苞、绽放、凋谢的生命周期。渴求的不断更新和递进,开启了一次次对幸福的追逐。每一个幸福的获得都起始于渴求。清心寡欲、弃绝情欲的所谓“幸福”总是掺杂着虚幻与无奈,只可能成为少数人的选择。

渴求是追逐幸福的原动力,规定着幸福之路的方向。然而,渴求如果在性质和数量上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将把人引向幸福的反面。首先,渴求必须符合社会道德与社会规制。违背道德与法律的渴求我们称之为“贪欲”或“邪念”,只会把人引向堕落和犯罪。许多腐败分子就是因为大权在握就放纵欲望,正当其陶醉在超乎寻常的“幸福”之中时落马成囚。其次,渴求的程度应该与人满足渴求的能力、境遇相适应。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并非渴求越多幸福越多,渴求越大幸福就会越大。在满足程度既定的情况下,人的幸福感与其渴求(欲望)成反比,说明把渴求限制在能力和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是增加幸福感的一种智慧,也是健康心态的一种表现。大凡幸福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境遇和条件,把渴求区分为目标或幻想予以分别对待。幻想只可作为入睡之前的“白日梦”,充当生活的调味品;只有那些预计通过努力可以满足的渴求才被设置为奋斗的目标付诸实践。罗素曾经说过:“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乃为幸福之源的主要原因。低估自己的人总是因成功而吃惊,高估自己的人则总是因失败而吃惊。前一种吃惊是愉快的,后一种吃惊是不愉快的。因此,不过分自负是明智的,虽然也不可过分自卑以至丧失进取心。”[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