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会满足才会有幸福
人因稀缺或匮乏而产生渴求,因渴求而产生奋斗的动力,因奋斗而得到物质或精神的回报。就在回报满足了渴求的时候,人的内心溢满了对自己能力和境况改善的满意感,伴生着愉悦、充实、归宿、价值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这种综合的主观感觉我们就称之为幸福。所以,对渴求的满足是创造幸福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人的理性活动形成闭环的终结性环节。这里讲的满足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强调的是奋斗的结果要与渴求相对应,即奋斗所获正是主体渴望的事物,它能够真实地使主体摆脱过去的匮乏,使他最为明显地感到生存境况的改善,也最为强烈地体验到满意和愉悦。为什么我们常说,对于婴儿来说,妈妈的怀抱是幸福,对于“问题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是幸福,对于热恋中的少女来说,爱人深情的关怀是幸福,对于耄耋老人来说,床旁的孝子是幸福。讲的就是幸福的相对性,即幸福来源因人而异,不可求同。导致幸福相对性的原因,除了人们的视界、价值观、人生观等主观意识的差异外,还有就是人们的境遇、性别、年龄等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同一个事物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可能大相径庭。一碗热面足以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倍感幸福,但对其他人就无足挂齿。云南名小吃“大救驾”就得名于南明永历帝缺吃少喝的境遇。所以,个人如何用自己的劳动之果去敲开幸福之门,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积极心理的技巧。有的人终日忙忙碌碌,陷于琐碎事物之中,他们很少反思,害怕独处,不知道自己最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做了很多事,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匮乏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奋斗结果并没有满足他们真正的渴求。于是,不满、抱怨、焦虑、抑郁、自卑、嫉妒等等消极情绪成为他们心灵的“常客”,使他们的幸福之路格外坎坷。在当下中国,有人对上海、南京、杭州等12个城市的职场人士作过调查,发现有62.28%的职场人士工作不快乐。除了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差而外,是否学会满足是幸福感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满足”还被用作名词和形容词,意思近似于“满意”、“知足”。作为动词的“满足”强调奋斗结果要与渴求对应;作为名词和形容词的“满足”,是主体对自己人生状况的评价结果。当一个人说“我很满足,此生无憾”时,他是幸福的,意味着他对自己一生的追求、奋斗、成绩、生活质量等感到总体满意。评价是主观性很大的人类活动。由于起点和评价标准不同,相同的奋斗结果,可以使有的人非常陶醉,却使另一些人深感失望。此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满足还与他的视界紧密相关。一个山区农民原本对其衣食无忧的生活很满足,可他一旦走出大山,对世界有了足够认识之后,便出现悒悒不乐。这就是满足能力未变时渴求增多增大而幸福感减少的结果。
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使我们不能够保持边远山区人们的封闭状态来维系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感,而应立足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提升边远山区农民群众追求新生活、实现新幸福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两极分化的目标,又使我们倡导富裕阶层克制物质享受,增加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人对渴求的满足方式是多维的。消费物质和劳务可以获得满足,消费精神产品可以使心灵富足。还有一些满足和幸福与金钱无关,纯粹是来源于朋友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事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不仅使人在道德和信仰层面感到满足,由此赢得的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是赚再多的钱也无法体验到的幸福。幸福边际效应的存在,还使得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在低收入者那里更为明显,更为紧密;但对高收入者而言,金钱提升幸福的作用就要小得多。因而,倡导和鼓励富裕阶层从事公益和慈善活动,是用“多余”的钱财满足更多人的渴求,大家一起幸福的路径,我们将之称为“光彩事业”。
我们并不提倡简单地用克制欲望的办法来创造幸福生活,但对于高收入者和强势群体,知足常乐不仅有助于限制欲望膨胀,而且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他们来说,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是期待得到更多,这便是中国先贤老子早就说过的道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当下中国的许多贪官污吏之所以走上不归路,犯下了难以让人宽恕的罪孽,就在于不知足。知足常乐,一是要充分评价自己已经拥有的,二是应正确认识欲求对于生活的必要性。一些人的奢侈享受、奢靡生活并非健康生活。一部高档手机,大多的功能是无用的;一款高档轿车,大多的速度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大多的面积是空闲的;一餐奢华酒席,大多的营养是浪费的。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误导人们投入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既然我们追求的不少外在的东西是多余的,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的快乐也为别人的幸福甚至为整个人类的幸福多做些什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之所以逾越国家、民族和时间的界域感动着无数中国人,就在于他的人生境界是高尚的,不局限于个人生活和阶级立场,为全人类谋幸福是一个立志高远的人的可贵追寻,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
一个人是否满足于生活现状,还同心态密切相关。前瞻性、建设性地看问题是乐观者的基本心态。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差别常常就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上。面对一杯不满的水,悲观者会说:“我只有这点水了。”乐观者则说:“啊,我还有大半杯水呢!”做错了事,悲观者说:“完了,一切都完了,我就是这么不中用!”乐观者却说:“错也不会白错,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就知道怎么办了,否则同样的错误还会发生。”我们提倡的知足常乐,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满足,而是前瞻性、建设性的思维趋向,凡事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和局面的改善,就会少了许多自责和烦恼,幸福也会常常相伴左右。
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满足、知足常乐,一个预防性的建议可供借鉴,那就是做事时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全心全意、不留遗憾。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任何结果的发生。即便努力失败,我们会说我已经尽力了,问心无愧。反之,做事时半心半意,浅尝辄止,心存侥幸,盲目乐观,一旦失败降临,则追悔莫及,自责难当。一些不能够很好满足自己渴求的人,就经常陷入这样的循环,由此少了许多幸福。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奋斗时我们应更像悲观主义者,凡事多从坏处设想;总结和评价时我们应更像乐观主义者,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的起点。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智慧的人生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