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足常乐的父子

知足常乐的父子

时间:2023-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足常乐的父子祸莫大于贪欲,福莫大于知足。这是古代许多先贤圣哲教给人们的一种处世哲学,俗话也说“知足常乐”,这也适用于名利场。疏广、疏受父子,在汉宣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父子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羡,荣冠朝野。看来在名利场上,知足者不只常乐,而且还常得,得到他并没有想到会得到的东西。

知足常乐的父子

祸莫大于贪欲,福莫大于知足。

这是古代许多先贤圣哲教给人们的一种处世哲学,俗话也说“知足常乐”,这也适用于名利场。

疏广、疏受父子,在汉宣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父子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羡,荣冠朝野。任职五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父亲疏广对儿子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足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父子,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疏受叩头道:“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二十斤黄金,皇太子送五十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饯行于都门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并经常问还剩多少黄金,督促赶快花掉。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房屋传给子孙?”

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会使他们变坏。本来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因此二人在乡里也很受人爱戴,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疏广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大官,实在是很懂得点辩证法,很有点远见卓识,他的言行,与后世的某些大官,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首先,他们不贪恋权势。如果他不主动提出辞官,汉宣帝会照样给他以礼遇,而等到皇太子将来继位,他们父子的权势一定会隆盛无比,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放弃权势,这固然是由于他们对专制时代祸福难测的隐忧,也表明了他们对权势的淡漠。而后世许多大官小官们,哪怕到了四肢不灵、五官不清、一饭三遗失的耄耋之年,也还是牢牢地抓住权柄不放。

其次,他们不贪财。几十斤的黄金,即使在现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然而他不留不传,全都用来宴请乡亲。而后世的许多大小官员们,已经享受了十分丰厚的俸禄和许多特殊的待遇,还不知足,还要贪赃枉法,纳财受贿。

最后,他们不为儿孙谋。他既不为儿孙谋官,也不为儿孙积财,而是让儿孙们自食其力,他清醒地认识到,为儿孙谋得太多,只会产生出一批纨绔子弟。后世许多大官小官,自己高官厚禄不说,还要封妻荫子,趁着手中还有权,口中还有气,还要将儿子、女儿、女婿以至孙子、外孙子的乌纱帽、金银财宝、房屋车马,都要争足了。

比起疏广来,后世的大官小官们不知愧也不愧?

当然,钱多不压身,官大却压人,许多人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走向了他们的人生终极目标——死亡。他们为什么会愧呢?他们是不会愧的,因为他们不懂辩证法,不懂历史,也不管未来,他们是一群“实惠主义者”,今朝有权今朝用,明日无权明日愁。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古代哲人的这些话难道不应作为后世仕场的官箴吗!有一位要人曾经说过,他当初并没有想到会当上那么大的官,后来却不期而然地当上了;有的人拼命追求,最后反而身败名裂。看来在名利场上,知足者不只常乐,而且还常得,得到他并没有想到会得到的东西。

既然贪权揽势是致祸的缘由,知足知止也就是避祸的法门,不该伸手别伸手,该当驻足快驻足,这样外可以少树敌招怨,内可以减怒保肝,既可平安于仕官,也可快意于人生,实在是养生全命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