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话的艺术
深刻的道理未必都蕴涵在重要的事情当中——“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定律”就是从最为普通、最为平常的“小事”中发现的。“谈话”就是最为普通、最为平常的“小事”,但它包含着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
“谈话”是一门艺术,不懂得这门艺术的人,做人难,做事也难——“是非只为多开口”、“祸从口出”。北周名将贺若敦因口出怨言而被赐死。临死前,用锥子将其子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并告诫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但最终贺若弼仍因“诽谤朝政”而被杀。
“慎言”是“谈话”艺术的精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都必然地要以“谈话”的方式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联系、沟通和交流,以达到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状态。但面对人品、意识、性格、欲求等等都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人,要想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状态,必须“慎言”。
“慎言”并非“不言”、“少言”,而是不得“乱言”。
与人交谈,要抱“尊重”的态度。当人们受到别人尊重时,心情是愉快的;愉快的心情会融化狭隘、固执的坚冰,使人变得大度、通融。在这种时候,你的意见、建议或看法都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即便意见相左,其气氛也是平和、友好的,不会因意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甚至怨恨。你向别人投之以桃,别人也会对你报之以李。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与人交谈,要抱“谦虚”的态度。既为“交谈”,就是“双方”的谈话,即为二人或更多人之间意见、观点、看法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或是寻求一致;或是集思广益,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与人交谈当多用探讨、商量、征询的口气,既要让别人“谈”,更要听别人“谈”,那种为炫耀自己的才干、学识而滔滔不绝的“一言堂”,只会让对方感到扫兴、无趣;那种强词夺理、固执己见的行为只会让人反感;那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态度更是让人讨厌。美国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与人交谈时喜欢使用“一定”、“必须”、“应该”等斩钉截铁的语言,结果常常得罪人,做人做事常常受到阻碍,后来改为“我相信”、“我认为”、“我建议”之类谦逊的言辞后,人际关系好了,事业也顺了。
与人交谈,当“婉约其辞”。并非人人都有“撑船”的肚量,因此,“逆耳”之言常常不为人所喜欢。激烈的言辞使人难以接受;犀利的言辞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挖苦、轻蔑的言辞更会造成心灵的创伤。交谈中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意见、观点和看法,也正因为这种不同,才能够通过交谈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要在交谈中刻意寻找别人的错误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正确;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因为这两种行为都只产生一个结果:双方的不愉快。交谈不是辩论,与人交谈,当心境平和,求同存异,论而不辩。不辩则不急;不急则不争;不争则不怒;不怒则不会言辞伤人以结怨。
与人交谈,当“三思而后言”。“交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方式,目的是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任何人都不愿意因交谈而引起不愉快。与人交谈要坦率、真诚,谎言如雾气山岚一般不能长久,终究要被戳穿。但坦率、真诚不等于无所顾忌、口无遮拦,就像不该在伤心人的面前讲笑话、不该在喜庆的场合讲晦气话一样。无所顾忌、口无遮拦的“直率”无异于“卤莽”。与人交谈要讲究“度”的把握,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对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该用什么语气、措辞等等都要有所斟酌。同样的表述,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听者有意”;同样的事情,委婉的语气和强硬的措辞自会有不同的结果。
“慎言”者的人生道路少了许多荆棘;“乱言”者抚膺常叹“行路难,多歧路!”一言既出,覆水难收。不要因失言而后悔不迭,更不要因失言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