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丛书导语Ⅱ

丛书导语Ⅱ

时间:2023-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丛书导语Ⅱ阿西莫夫的魅力试问:您知道有多少外国作家,我国已出版其作品的中译本达百余种之多——不是百余篇文章,而是百余种书;也不是一书多译,而是上百本不同的书!阿西莫夫去世后,各国媒体刊登了大量讣告、讣闻。他荣获了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褒奖,并接受了十多个荣誉学位。他不怕抨击美国政府,并大力主张稳定世界人口的增长。这些随笔的风采,充分体现了阿西莫夫贯穿终生的写作理念。
丛书导语Ⅱ_终极抉择威胁人

丛书导语Ⅱ

阿西莫夫的魅力

试问:您知道有多少外国作家,我国已出版其作品的中译本达百余种之多——不是百余篇文章,而是百余种书;也不是一书多译,而是上百本不同的书!笔者寡闻,如斯者仅知一人而已,他就是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或云:能如此大量地“生产”作品的,多半是一位低俗的探案作家或言情写手。但是,这就大错而特错了。阿西莫夫的作品可分为非小说类和小说类两大部分,其非小说类作品包含科学总论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物理学22种、生物学17种、科学随笔集40种、科幻随笔集2种、历史19种、有关《圣经》的7种、文学10种、幽默与讽刺9种、自传3卷、其他14种,小说类作品包含科学幻想小说38部、探案小说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种、短篇奇幻故事集1种、短篇探案故事集9种、主编科幻故事集118种。上述资料来源,系其去世后面世的最后一卷自传所附的作品目录。

从3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科普巨匠兼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知。然而近年来,不少年轻人或者未必很年轻的人却对阿西莫夫茫然无识了。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悲哀。

1992年4月7日,美国化学学会在旧金山举行会议。当有人出示一份报道阿西莫夫逝世的报纸时,会场气氛骤变,人们怅然若失……

阿西莫夫去世后,各国媒体刊登了大量讣告、讣闻。当年5月14日,英国权威性的科学刊物《自然》刊出了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世界一流科普大师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讣文。2002年,为纪念阿西莫夫逝世10周年,我特将全文译出。有鉴于其特殊价值,兹照录如下:

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个时代的伟大阐释者,于4月6日去世,享年72岁。

阿西莫夫在十月革命后不久生于俄罗斯,双亲是犹太人(虽然他本人猜想阿西莫夫这个姓有可能是伊斯兰教的,源自乌兹别克,意为哈西姆之子),3岁时随全家移居布鲁克林。他童年时代的生活围着他父亲的糖果店转,在那里他学会了阅读货架上的杂志,开始接触科学幻想故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教授,是《生物化学和人体新陈代谢》这部教材的作者之一。但是,他却因为在科幻和科普方面的工作而变得举世闻名。

亦如T·H·赫胥黎那样,深厚的民主精神驱使阿西莫夫热衷于与公众交谈科学。他仿照克列孟梭的那句名言说道:“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操劳。”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同情。人工智能的先驱者之一M·明斯基最初就是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所触动而深入其道的——阿西莫夫的这些故事一反先前流行的机器人必邪恶的观念(此类观念可追溯到《弗兰肯斯坦》),而构想了人与机器人的伙伴关系。正当科幻小说主要在谈论战争和冒险的时候,阿西莫夫则把主题引向了解决令人困惑的难题,他用故事向人们传授科学和思维。

他的大量言辞和思想已经深深潜入科学文化——例如,他把太阳系描述为“4颗行星加上许多碎片”,还有把土星光环中的巨大冰块运往火星上贫瘠干旱的荒原的想法。

他的著作多得惊人——接近500本书,遣辞造句极有特色,总是那么平易浅显,直截了当。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把他的《黄昏》选为“有史以来”最佳的短篇科幻故事。他荣获了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褒奖,并接受了十多个荣誉学位。他的兴趣不仅仅限于科学:他的传世之作包括《莎士比亚指南》、《圣经指南》以及对于拜伦《唐璜》的大部头评注。他精读吉朋的《罗马帝国的衰亡》而受到启发,创作了叙述一个银河帝国之衰亡的《基地》系列小说,其主要论题是随着黑暗时代压顶而至,如何尽力使科学保存下来。

阿西莫夫大胆地为科学和理性说话,反对伪科学和迷信。他是“声称超自然现象科学考察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主席。他不怕抨击美国政府,并大力主张稳定世界人口的增长。

作为一个出身贫寒,而又终身爱好写作和阐释的人,阿西莫夫觉得自己度过了成功而幸福的一生。他在自己最后的某一本书中写道:“我的一生即将走完,我并不真的指望再活多久了。”然而,他又接着说,他对自己的妻子、精神病学家珍妮特·杰普森的爱,以及妻子对他的爱在支撑着他。“这是美好的一生,我对它很满意。所以,请不要为我担心。”

我并不为他担心,而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边再也没有艾萨克·阿西莫夫来激励年青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卡尔·萨根

阿西莫夫出版了40种科学随笔集。这些随笔的风采,充分体现了阿西莫夫贯穿终生的写作理念。他推崇非常平实、甚至是口语式的写作风格。有些批评家将此说成“没有风格”,阿西莫夫则回应:“如果谁认为简明扼要、不装腔作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议他来试试看。”

在他的自传《人生舞台》(1)中,阿西莫夫对写作风格作了更加清晰的诠释。他说:

“有的作品就像你在有色玻璃橱窗里见到的镶嵌玻璃。这种玻璃橱窗很美丽,在光照下色彩斑斓,却无法看透它们。同样,有的诗作很美丽,很容易打动人,但是如果你真想要弄明白的话,这类作品可能很晦涩,很难懂。

“至于平板玻璃,它本身并不美丽。理想的平板玻璃,根本看不见它,却可以透过它看见外面发生的事。这相当于直白朴素、不加修饰的作品。理想的状况是,阅读这种作品甚至不觉得是在阅读,理念和事件似乎只是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中间全无遮拦。写诗一般的作品非常难,要写得很清楚也一样艰难。事实上,也许写得明晰比写得华美更加困难。

“但是,怎样才能写得明晰呢?我想,首先必须头脑清晰,思路有条不紊,必须运用熟练的技巧梳理思绪,明确地知道你想说些什么。除此以外,我就无可奉告了。”

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我想,最根本的一点,大概正在于他所谈论的一切,全能毫无遮拦地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阿西莫夫对普及科学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十分强烈的责任感。他在力作《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中有一番很精彩的议论:

“有关科学家学术成果的出版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过,但外行人也越来越看不懂。这是阻碍科学进步的一大障碍,因为科学知识的基本进展通常是来自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更严重的是,如今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远离非科学家……只有少数与众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这种错觉使许多年轻人对科学敬而远之。

“但是现代科学不需要对非科学家如此神秘,只要科学家担负起交流的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明并尽可能多地加以解释,而非科学家也乐于洗耳恭听,那么两者之间的鸿沟或许可以就此消除。要能满意地欣赏一门科学的进展,并不非得对科学有完全的了解。没有人认为,要欣赏莎士比亚,自己必须能够写一部伟大的作品;要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自己必须能够作一部同等的交响曲。同样地,要欣赏或享受科学的成果,也不一定要具备科学创造的能力。

“处于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一点也不知道科学发展的情形,一定会感觉不安,感到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对于宏伟的科学有初步的了解,可以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美的满足,使年轻人受到鼓舞,实现求知的欲望,并对人类智慧的潜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借此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于科学,阿西莫夫还有一些有趣而新颖的想法,这在《宇宙秘密》一书中不乏其例。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见诸《人生舞台》,它与“分形理论”有关。分形理论最初是由法裔美国数学家芒德布罗(Benoit Mandelbrot)详细提出的。它们是一组具有迷人特性的曲线。它们可以既不是一维的,也不是二维的,而(比如说)是一维半的。具有分数维,就是它们被称作“分形”的原因。这种曲线的每一个小部分——不论多么小,都像整体一样复杂。

有一次,阿西莫夫的一位朋友提出:“科学是不是能解释一切事物?我们是否能决定它能够还是不能够?”

“我肯定科学不能解释一切,我可以告诉你理由。”阿西莫夫回答。

理由呢?他接着说:“我相信科学知识具有分形的性质,不论我们了解多少,不论还剩下多少,不论它看上去有多少,它始终像刚开始时的整体那样,无限复杂。我认为,那就是宇宙的秘密。”

许多人都见过显示分形的程序。它开始是一个心形的图像,周围有一些小小的附属图形,它在屏幕上一点点变大,一个小小的附属图形在中间渐渐变大,直到它充斥整个屏幕,可以看见它周围也有许多小的附属图形,它们慢慢变大时周围又有其他小的附属图形。

阿西莫夫说:“这个效果是慢慢地沉入一个复杂的图形,它始终是复杂的。……我想那就像科学探索一样,不断地解开复杂事物的一层又一层——永远无止境。”

这想法既有意境,又有情趣。至于它究竟是否正确?我不想作任何武断的评论。

30多年前,阿西莫夫的作品有了第一个中译本:《碳的世界》。它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是甘子玉和林自新两位先生,署名是笔名郁新。这本不足10万字的小册子,使我不禁由衷地钦佩作者,同时也深深地佩服译者。

20世纪80年代伊始,我与黄群合作,首次译完一部阿西莫夫著作:《洞察宇宙的眼睛——望远镜的历史》。在“译者前言”中,我曾写道:“阅读和翻译阿西莫夫的作品,可以说都是一种享受。然而,译事无止境,我们常因译作难与作者固有的风格形神兼似而为苦。”在日后更多的翻译实践中,此种感受有增无已。诚然,译作之优劣固然取决于译者的外语、汉语和专业知识功底,但尤其重要的是译者所花的力气。工夫下够了,就不太容易出现“门修斯”、“常凯申”或者“赫尔珍”了。杨绛在《傅译传记五种》代序中说: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有许多时间看书”云云。

这实在是今人应该好好学习的。

20多年前,笔者在勉力研读阿西莫夫之际,颇感有必要与其本人取得联系,乃于1983年5月7日发出了致这位作家的第一封信:

“……我读了您的许多书,并且非常非常喜欢它们,我(和我的朋友们)已将您的某些书译为中文。三天前,我将其中的三本(以及我自己写的一本小册子)航寄给您。它们是《走向宇宙的尽头》、《洞察宇宙的眼睛》和《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吗?》;我自己的小册子则是《星星离我们多远》……”

5月12日,他复了一封非常清晰明了的短信:

“非常感谢惠赠拙著中译本的美意,也非常感谢见赐您本人的书。我真希望我能阅读中文,那样我就能获得用你们古老的语言讲我的话的感受了。

我伤感的另一件事是,由于我不外出旅行,所以我永远不会看见您的国家;但是,获悉我的书到了中国,那至少是很愉快的。”

1988年8月13日,我与阿西莫夫本人晤面的愿望成为现实。其详情可参见拙文《在阿西莫夫家做客》(已作为附录收入《人生舞台》一书)。

早先,阿西莫夫在完成头99本书之后,曾从其中的许多作品各选一个片断,分类编排,并辅以繁简不等的说明,由此辑成一集,这便是他的《作品第100号》,书末附以他的头100本书的序号、书名、出版者和出版年份。后来,又出版了性质类似的《作品第200号》和《作品第300号》,书末分别列出其第二个和第三个100本书的目录。我与阿西莫夫面晤时,他已收到刚出版的第394本书。按惯例,不久就应该出现一本《作品第400号》了。我也确曾函询阿西莫夫关于《作品第400号》的情况。出乎意料的是,他在1989年10月30日的回信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事情恐怕业已明朗,永远也不会有《作品第400号》这么一本书了。对于我来说,第400本书实在来得太快,以致还来不及干点什么就已经过去了”,“也许,时机到来时,我将尝试完成《作品第500号》(或许将是在1992年初,如果我还活着的话)。”

我期待着《作品第500号》问世,它将按时间先后列出阿西莫夫的第301本到第500本书的详目。1991年岁末,我给他寄圣诞贺卡时还提及此事,然而未获回音。看来,事情有点不妙了?哎,他为什么要说“如果我还活着的话”呢?

早在1985年,法国《解放》杂志出版了一部题为《您为什么写作》的专集,收有各国顶级作家400人的笔答。阿西莫夫的回答是:

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是的,活着时他从未中辍笔耕,而当丧失写作能力的时候,他死了。他未能为世人留下《作品第500号》,但是他留下了真、善、美:关注社会公众的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热情,脚踏实地的处世作风,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阿西莫夫的作品,令人常读而常新。有人说他“一生中只想做一件事,并且极为出色地学会了它:他教会自己写作,并用自己的写作使全世界的读者深受教益、共享欢乐”。诚哉斯言!

img3

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资深出版人

【注释】

(1)《人生舞台》中译本2002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2009年修订再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