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银河系从何而来
第一节中把太极宇宙思想和科学观测成果相结合,介绍了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又用不同标示内容的“中国太极图”和宇宙观测图片作了星系形成的对比说明,让我们知道了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状态和进一步演化的形态,初步享受到了宇宙探测理论奥秘的乐趣。现在再让我们共同来研究银河系、太阳系的生成,进一步了解宇宙星系结构的起源之谜。
图1.22清晰地显示出了猫眼星云爆炸后产生的气晕和内核是一个典型的“太极规范场”。猫眼星云核心部分爆炸后的“太极纵波”、“太极横波”和环状粒子气晕,构成了完美的星云爆炸“太极规范场”图景。它目前的形状和初期宇宙大爆炸的形状几乎一模一样,更和伏羲画的先天太极图完全一致。猫眼星云是现在星空所知行星状星云(plane tarynebulae)中的一个。猫眼星云距离我们约三千光年,星云最暗的外晕部分大约有五光年的距离。最近,有些行星状星云被发现有晕,就像这张照片中猫眼星云。这个行星状星云阶段,被认为大约已经存在一万年,天文学家估计猫眼星云的外晕年龄大约有五万到九万年。
我们将爱斯基摩星云、猫眼星云图片和“中国太极图”做比照,你会发现它们是多么的一致!如果把这两个星云放在下面宇宙深场星系大量诞生的影像中做比较,两个星系仅仅是宇宙星系沧海中的浪花而已。爱斯基摩星云在爆炸时,外环的粒子团块呈现出了明显的各向不均匀性;猫眼星云外环的气晕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各向不均匀性。这两个星云外环粒子和气晕的不均匀性,都说明了宇宙大爆炸刚开始后,虽然温度很高,但暴涨范围内量子场中就存在着各向的不均匀性,粒子、粒子团块、太初黑洞在各个方向都有所存在,所谓“对称”和“对称破缺”的相对性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已有,这种不均匀性和“对称破缺”正是现代科学家\观察到宇宙局部背景辐射温度有十万分之一扰动的主要原因。
图1.22猫眼星云(The Cat's Eye Nebula,NGC6543)太极全图
图片版权与提供:R.Corradi(Isaac Newton Group),D.Goncalves(Inst.Astrofisica de Canarias)
在大爆炸发生100万年后,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已吸引着周边的粒子在逐步增加质量并长大演化,有的大质量粒子团块还会形成二次、三次爆炸的“星暴”星系,产生了大量的恒星。威尔金森探测器探测到的信息表明,最早的恒星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开始后的两亿年左右。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卫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证明现在的宇宙确实是平直的。但宇宙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大爆炸产生了决定宇宙命运的“太极规范场”,而“太极规范场”的特殊功能又包含了宇宙的所有相变内容,无论局部宇宙怎么变化,从最小的粒子到已出现的星云,在它们诞生的初期都会因“太极规范场”中的“太极引力”、“太极磁力”的相互作用而决定了它今后的演化前景。
地球人一直向往着能揭开宇宙星系生成的演化之谜,宇宙科学家竭尽全力探索宇宙深空的奥秘,可说是:
茫茫宇宙,前景追忆;
浩渺太空,尽在心头。
生命之旅,交替轮回;
岁月如梭,光阴难留。
宇宙大爆炸历经降温、降速(此时宇宙温度为3 000K左右)产生的星际气体氢、氦和由氢、氦衍生的其他物质元素相互之间虽然有引力作用,但粒子间的微弱引力不足以让它们互相吸引靠近,最主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微弱引力在随着宇宙扩张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故所谓粒子靠引力形成星云的说法似不成立。对粒子群的团聚和逐步形成星云的真正团聚效应,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粒子团块”(无数尚未爆炸分形的具有超高密度和大质量的粒子,它们的质量远大于普通粒子质量的数千万亿倍)和“太初黑洞”在起决定作用,是他们的核心作用才有了恒星和星系的诞生。因为宇宙“无极奇点”在发生大爆炸时,有无数的超高密度粒子团块并未发生彻底的爆炸分形,它们的质量密度和能量仍然很大,在随大爆炸的“太极S纵横波”向外暴涨时,“太初黑洞”又极力吸引着周边的爆炸粒子,在宇宙“太极规范场”太极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我们观察到的星云、星体、星系及暗物质和暗能量。
星系形成的最大之谜是“太初黑洞”和“粒子团块群”,只有“太初黑洞”和“粒子团块群”才能成为星云、星体、星系的生长母体,否则,仅靠粒子间的微弱引力而没有粒子核心作为团聚中心是不可能形成星云、星体、星系的,宇宙科学家还没有肯定笔者的这一思想。
无数观测事实表明,凡是成熟的星系中心都有黑洞,而这些黑洞的“前生”应是宇宙大爆炸遗存的“太初黑洞”。每一个“太初黑洞”(太初黑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吸引周边粒子群而发展壮大自己,太初黑洞在旋转的同时,用它的高能和巨大的质量不断弯曲周边的时空)就是一个巨大星系诞生的“生长点”,以这个“生长点”为中心,又吸引着周边的离子群,而成为星云,继而演化为星体、星系、星团……与黑洞伴生的暗物质更是星系孕育诞生的襁褓,它们都在暗能量的巨大作用下,带领星系物质演化着各自的生命历程。
猫眼星云和爱斯基摩星云的爆炸图景虽然不是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最早星系,但它们却显示了宇宙大爆炸的部分图景,细心的读者如果把这两节的全部星系图片和“中国太极图”相对比,就会发现我们的银河系和它们一样,同样经历了宇宙星系孕育的全部过程才形成了现在壮美的银河大家庭。
银河系是属于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最重要的星系之一,形成的时间不少于100亿年,太阳系的生成时间比银河系约晚50亿年。银河系和太阳、太阳系的形成机理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粒子、粒子团块、太初黑洞在向外扩张的同时,扩张速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到它们相互间的引力能发挥相互吸引作用时,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凸显了它们强大的太极引力作用,让周边的粒子物质不断地向自己靠近并吞噬它们,这就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星云、星系。这些星云、星系又在宇宙“太极规范场”的作用下,相互间吸引形成更大的星云和星系,我们的银河系就是这样生成的,她依托太阳质量的300万~400万倍的“太初黑洞”组成了银河大家庭。而太阳系和太阳的生成是在银河系中孕育了大约50亿年才完成的!太阳就是由“太初粒子团块”为核心吸收银河系大量粒子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这也证明“太初粒子团块”的太极规范场作用小于“太初黑洞”的太极规范场,所以“太初黑洞”会演化为星云、星系团,“太初粒子团块”只能演化为行星、恒星和恒星星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数十亿年中,大质量的“太初粒子团块”在银河系“太初黑洞”的强大吸引力带动下,不断围绕银河系“太初黑洞”旋转。“原始粒子团块”在旋转的同时,饱吸了宇宙星际气体和尘埃后已变成质量很大的星体(至少要达到一个太阳的质量以上),加上自身温度增高到了1 000万度以上,自然而然地就在已形成的高温星体中发生了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成为了一颗发光的原始恒星,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在银河系中产生的。宇空中虽然还有大量较小质量的“原始粒子团块”在不断吸收星际介质,但它们聚集的物质能量和质量不足以达到恒星的标准,故只能演化为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可以这样讲,原始大质量粒子团块是形成恒星的胎盘,太初黑洞是形成星云、星系的摇篮。
我们已知道了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星系诞生的过程,是银河系里的暗能量、暗物质和“太初黑洞”强大的引力场和磁力场,吸纳了周边质量小的星际介质、星体、星系,使银河“太初黑洞”孕育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太极银河”。在本银河的中心是一个非常明亮的区域,可以看到一个不完全对称的棒状结构,中间还有着一个大型黑洞。外围区域则是旋臂被发现的地方,主要是由年轻、明亮而蓝色的疏散星团、红色的发射星云以及黑暗的尘埃所构成。位于银河盘面上的旋臂则是由较暗的星体及主要成分是氢的松散云气所组成。
天文学家通过钱德拉望远镜观测我们银河系盘面的南天盾牌座(Scutum),这个星座位于银河系的隐带(zone of avoidance)之内,受到星系尘埃和云气的阻挡,通常是很难用可见光望远镜观测的区域。不过在穿透力较强的X射线波段进行观测,天文学家才得以窥见银河系和它后方宇宙的真貌。这次观测的结果显示,遥远活跃的星系会辐射高能X射线,银河系内的恒星只会发出较低能量的红色辐射源。其中最有趣的蓝色高能弥漫辉光是大家讨论的热点。银河盘面的大范围X射线辐射,到底来自点状源还是弥漫的炽热云气呢?银河盘面的X射线辐射是由温度高达数十亿度的云气所发出的,把这些云气加热到这么高的温度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高温的云气会一直停留在盘面附近?这只能说明银河系的大部分质量由暗物质构成,它们控制着远离银河系核心的星球和高温云气的运动。
“太极银河”在地球人的眼中是一条美丽壮观的银色丝带,没有人能看清它的全貌。“太极银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庞大星系,也是星系同类相食行为的积极参与者。和自身相伴的主要星座有半人马(还有人马座A、人马座A*)、天鹅、仙后、麒麟、英仙、御夫、南船、南十字等,临近的其他成员包括仙女座大星系M31、M32、M33、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星系Dwingeloo1、数个小型的不规则星系、一些矮椭圆星系和矮圆球星系,如大犬座矮星系等。“太极银河”实质上是一个庞大的星云:盘面直径为10万光年,盘中心厚度为5 000光年~6 000光年,盘边缘厚度为2 000光年~3 000光年,是一个包含有4 000多亿颗(过去认为有1 000多亿颗)恒星的巨大天体。天文学家把“太极银河”的组成,巧妙地划分为中心核球、银盘、银晕和银冕四部分。组成银河系的大多数亮星都处在“太极银河”盘面上,太阳也在同一盘面上。由于构成银河系的全部物质在绕着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整体旋转,故银河系具有巨大的磁场和引力,不时地吸引周边的气体云和星际介质来充实壮大自己。
宇宙物质中最基本的原子是氢原子。研究发现,氢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不停地像陀螺一般在自转,而它们的转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指向,它们可以是平行或反平行。星际物质中氢原子的自旋方向,由平行转变成反平行是一种极稀少的事件,不过当这种转变发生时,它们会辐射出波长是21厘米的无线电波,这种电波的振荡频率是1420MHz。为了了解宇宙中的中性氢原子的分布,无线电望远镜必须调到这个频率来进行观测。正是天体观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才使我们了解到宇宙中氢元素在星系周围的情况。
图1.23银河系的中心
图片版权与提供:Rainer Schel(MPE)et al.,NAOS-CONICA,ESO
“太极银河”中心和中心内的核球结构比较复杂,已分别观测到有黑洞、黝黑尘埃带、红色发射星云、蓝色反射星云、球状星团、星团—圆拱星团、五重星团、暗物质和致密分子云等,天文学家目前对银河物质的形态、质量、密度和准确范围还难以确定。由于银河中心与太阳系之间充满了大量的星际尘埃,地球上的普通光学望远镜根本看不到银河中心,只能靠X射线、射电、红外线等技术来深入研究银河系中心的核球奥秘。本节大部分照片都可以看到银河系深处的观测情景。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借助美国夏威夷、加勒比海和东北部的10台天文望远镜测定,银河系自身的旋转速度每小时高达16.1万千米,比过去观测到的旋转速度要快得多,这说明银河系的质量远比过去科学家测定的数值大许多,初步估计要大50%以上。银河系这样大的质量意味着它有更大的引力效应,对周边的星系演化产生重大影响。
图1.23中的银河系中心有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这个论述曾经饱受争议,不过经过16年观测追踪28颗靠近银河中心恒星的轨道运动后,它现在有了稳固的观测基础。使用欧洲南天文台的天文望远镜及先进的近红外光相机,天文学家耐心地量测这些恒星位置如何随着时间变化,而其中一个编号为S2的恒星,因为以不到1光时的距离绕行银河中心,因此观测到它完整的运行轨道。这证明S2是受到一个不可见但具有强大引力的致密天体的影响,因而推算出这个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400万倍。他们除了能够追踪这么靠近银河中心的恒星,测出黑洞的质量,还测出银河中心离我们有2.7万光年。这幅深空近红外光影像呈现了银河中心2光年内的拥挤天区,箭头标定了银河中心的确定位置。
从银河系中心的图1.23可看出,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暗物质在剧烈地变化着,新的物质和恒星在不断产生,黑洞也在不断地成长扩大。关于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科学家们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目前可确定在太阳质量的300万~400万倍。银河系的引力波及范围达100万光年以上,科学家初步推算出银河系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2万亿倍。观测数据表明,银河系银盘外区星体的公转速度几乎和太阳系一样快,这说明银河系的质量有相当部分在银河系银盘的外晕之中,从观测延伸到银盘外边缘的中性氢气云公转速度很快来分析,银河系中有更大质量的超出我们观察的暗物质。
庞大壮美的“太极银河”在宇宙大家庭中仅仅是一个重要成员,它和其他45个星系组成了本星系群,涵盖包容了300万光年的范围。从本星系群目前仅有三个大漩涡星系(包括仙女星系)来看,其余星系还比较年轻。除银河系自身旋转外,还与本星系群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向室女星系团(包含几千个星系的巨大星团)靠近,让宇宙科学家们进入了迷茫的境地,因为还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其中除引力之外的原因!依据“中国太极图”中双鱼眼旋转变化的规律可知,本星系群向室女星系团快速移动的原因是:本星系群和室女星系团旋转的方向相反!不同旋转方向的星系群、星系团的引力场和磁力场之间会发生相互吸引而叠加靠近,产生更大的吸引合力(注:这是相邻星系会发生碰撞的根本原因),让它们相互靠近、碰撞和融合,最终合并为更大的星系或星系团。银河系星系群和室女座星系团相互靠近,将会成为一个庞大的星系群,这种可能性很大!当然这个过程也很漫长,至少要经过几十亿年以上。
图1.24太阳周围的银河系天体
图片版权与提供:Linda Huff(American Scientist),Priscilla Frisch(U.Chicago)
在宇宙中,星系间吞食的现象非常普遍,宇宙中每一个星系在一定范围的“太极规范场”中,都会受到其他星系的青睐。一个星系就是一个小的“太极规范场”,而小“太极规范场”一定会被更大的“太极规范场”吞并,这些吞并小的“太极规范场”长大的“太极规范场”,又会被更大的“太极规范场”吞并,这就是“太极宇宙”中星系演化发展的历史。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局部星体、星系、星系团变化仅仅是“太极宇宙”中的局部变化而已。
太阳周围有哪些银河系的天体呢?目前根据各种观测和推理,天文学家建构出了太阳附近1 500光年范围内银河系天体的可能分布图(图1.24)。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目前太阳正在穿过一个称为本星际云(Local Interstellar Cloud,LIC,以紫色标示)的云气团,而这团云气是源自天蝎—半人马星系(Scorpius-Centaurus Association)恒星形成区。本星际云又恰好位于一个星际物质(inter stellar medium,ISM)的空洞之内,这个称为本宇宙泡(Local Bubble)的空洞是图上的黑色区域。太阳附近有许多以橘色标示的分子云,例如著名的天鹰座裂缝(Aquila Rift),而这些分子云的中心都有个恒星诞生区。图上绿色的区域是甘姆星云(Gum Nebula),它是一团炽热的游离氢气云。甘姆星云内有个著名的船帆座超新星遗骸(Vela Supernova Remnant)(粉红色),它所造成的扩张气团,形成一个个很像本星际云的气壳。未来更多的新观测,必定会让天文学家对太阳附近银河系天体的分布,有更清楚和明确的认知。
据目前的观察,银河系和本星系群自诞生以来,银河中心除有超大质量的黑洞以外,还有4 000多亿颗恒星也在本星系群中诞生,每一颗恒星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都有自己的构造系统,也许它们的系统可能更为复杂。随着对宇宙观测手段和技术能力的不断创新和提升,银河系中心的真容正在被科学家设法一点一滴地揭开,本节的几幅银河系图片就是已获得的观测成果,让我们看到了银河系中心的部分内容,相信今后还会有大量的探索图片和内容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银河系。笔者断定:地球人什么时候能探索清楚银河系的奥秘,地球人就能掌握宇宙深处的全部奥秘!
这里笔者要向读者特别强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银河外星系都是若干光年前的图像,它们离我们最近的有几十万光年,最远的也有130多亿光年,我们看到的图像并不是它们现在的真实图像,经过宇宙岁月的洗礼,它们早已改变了自己的面容和命运,或许它们都已有了自己的归宿,也许有的还存在于银河系当中。
通过对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大麦哲伦星系和仙女座大星系观察分析比较,我们看到了银河系诞生的类似过程,这说明大麦哲伦星系和仙女座大星系不仅比银河系年轻,而且这两个星系和银河系一样,都在按“太极规范场”的方式加快演化。红外光波段的大麦哲伦星系的图景让我们看到了银河系刚诞生时的相似前景。大麦哲伦星系是一个尚未成熟的星系,星系里面所有物质正在按该星系的“太极规范场”初生形态运动演化。
仙女座大星系一直相伴着银河系,为了找出仙女座大星系的真实长相,天文学家用红外光波段观测了邻近我们最庞大的仙女座星系。天文学家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连续为巨大的梅西叶M31摄影18小时,建构出一幅由1.1万张单独曝光所合成的影像(图1.25)。摄影的波长为24微米红外光,它是侦测被恒星加热尘埃很灵敏的波段。这幅合成影像呈现了仙女座大星系在红外光段首次见到的许多细节。影像中,前所未见的结构包括漩涡臂上的复杂构造、靠近核心的漩涡臂弧、一个偏心的恒星诞生环以及星系盘面上的不寻常空洞,相比较之下,在可见光波段甚至紫外光波段,仙女座大星系就显得相当匀称。分析这张影像并和其他波段影像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银河系过去的历史。
银河系自身和大于自己两倍的仙女座大星系以每小时48万千米的速度相互靠近,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两星系将会在50亿年后相撞。
目前所知道的银河系中的恒星,并不是真正由太初原始气体所组成,而是由原始粒子团块为核心逐步吸纳银河系内星际介质形成的。譬如,宇宙科学家认为太阳是第三代星,而球状星团中的星属于第二代。在银河系刚形成的初期,球状星团的数量非常多,当时可能有数千个球状星团在银河星系里生长。许多球状星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是彼此相融,就是被银河系中心吸引而毁灭了。残留下来的,年龄都比地球和银河系内其他任何结构要古老。现在的银河系里,几乎没有年轻的球状星团,因为现有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它们的形成,不过在我们邻近的大麦哲伦星系内,情况则大为不同。
目前在银河系中存在着200多个球状星团,其中球状星团M55是个典型代表,它是由大约10万颗星所组成的美丽大型球状星团。M55位于人马座(Sagittarius,或称射手座),距离地球仅2万光年。从地球看去,它的视角大约是满月的2/3。像M55这种球状星团,受到银河系重力的束缚,在银晕绕着银河中心运行,而且它们的年龄都远比位于银河盘面的星团大。
图1.25红外线波段的仙女座大星系
图片版权与提供:Pauline Barmby(Harvard-Smithsonian CfA)etal.JPL,Caltech,NASA
图1.26(左)球状星团M 55
图片提供与版权:Jean-Charles Cuillandre(CFHT),Hawaiian Starlight,CFHT
这张美丽的彩色照片是由3.6米的CFHT望远镜所拍摄,影像所涵盖的M 55天区宽度大约有一百光年。在梅西尔目录中登录顺序第55号的天体称为M 55。
图1.27(右)奥米茄星团的巨星
图片提供与版权:NASA,JPL-Caltech,Martha Boyer(Univ.Minnesota),et al.
半人马座奥米茄星团离我们约有1.5万光年,是个直径150光年的球状星团。拥有大约1 000万颗成员星的奥米茄星团,是银河系银晕中200多个球状星团中最大的一个。
天文学家仔细研究球状星团后,能够精确地定出星团的年龄和距离。研究球状星团可以为宇宙的年龄定出下限,因为宇宙的年龄一定比恒星老得多,另外,它们也是测量天文距离的重要依据。
从银河系内存在的各类星体、星系可看出,银河系内的热闹层出不穷,宇宙中的各类星系和星系的相互运动都可以在银河系中发现。银河系星云中不时地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只可惜被人类完整记录下来的很少。开普勒超新星爆发之前,地球人也观测到了银河系天体中有爆炸现象,在中国宋代就有记载,《宋会要》记录:“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宋代天文学家杨惟德观测记载了“客星”来临的实况,当时一颗非常明亮耀眼的“不速之客”出现在天空,白天都能看到它!它一直明亮了23天,直到643天以后才看不见了。它被天文学界公认为“中国超星”,在天文学上编号为M1,学名叫蟹状星云,它距地球6 500~7 000光年,是一颗质量约为太阳10倍的恒星形成超新星后爆发后的残余。
比蟹状星云爆发迟550年的开普勒超新星发生爆炸后,明显地受银河系星云中其他星系的影响,距离我们约13 000光年。这次爆炸所发出来的光在公元1604年10月抵达地球。这次超新星爆炸仿佛在17世纪蛇夫座的天空中诞生了一颗明亮的新星,它的元素丰度是属于Ia型超新星爆炸,这表示它曾经是一颗质量较大的白矮星,由于吸收太多的星际物质,使得自身质量超过了钱德拉极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银河系中最近一次壮观的超新星爆炸。它爆炸后产生的粉尘正在以右旋太极星云的方式演化扩张(对左旋和右旋的观察定义是从地球上向外观察而言的,如果能在被观察对象的另一面来看,它的方向正好相反)。按照物质不灭定律的原理可知,这次超新星爆发后的残骸正是银河系新恒星群诞生的原料,还有部分物质可能被附近其他星系吞食。
图1.28球形的行星状星云Abell 39
图片版权与提供:George Jacoby(W IYN Obs.)etal.,W IYN,AURA,NOAO,NSF
图1.28中Abell 39这颗银河系中最大的球体,为我们正在提供着有关恒星化学组成的有利线索。具有约6光年直径的行星状星云Abell 39是由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在数千年前抛出它的大气物质所造成的。Abell 39近乎完美的球形,使得天文学家得以精确地估计出有多少相关的物质是真正地在吸收或辐射出光线。观测的结果显示,Abell 39的氧含量大约只有太阳的一半。这一点都不意外的有趣结果,证实了星球间的化学组成都是不一样的。目前天文学家还不知道,为什么中央星会偏离这个行星状星云的球心约1/10光年呢?Abell 39距离地球约有7 000光年。在照片中,我们可以在Abell 39周围与后方,看到实际上是距离地球有数百万光年的星系。
看了以上宇宙和银河系的生成介绍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宇宙众多的星系之中,银河系是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星系,它不仅在浩瀚的宇宙中独具魅力,而且在星云系统4 000亿颗恒星中,格外偏爱地给了太阳系、太阳和地球一个生成、发育的良好环境。太阳系中虽然还存在有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小行星的撞击、太阳黑子、耀斑及其风暴等灾害),但要和其他的恒星系统相比,太阳系和地球就显得幸运多了。
前面已全面介绍了宇宙、银河系的生成历史及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到了太阳形成的因果关系,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太阳和太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