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情绪的奴隶
一、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个人面临麻烦或紧急情况时,往往也就是最需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和判断明智的时候。如果在此种情况下,你觉得忧虑缠身,则绝对不可以决定重大事情。这时,你应该立即中和这种状态,以相反的思维或心情来调整它,比如想象你处在心平气和、镇定自若的状态。这样,你才能头脑冷静、明智地把事情办好。
不过,现实生活中有人则说哭就哭,说笑就笑。随意哭笑的情绪表现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率真”的性格,是一种很可爱的人格特征。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对他持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而不积压在心里,这也有利于心理卫生,但这种“率真”实在不适合在现实社会中发展。
如果你仔细想想,只有小孩子才会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这种行为发生在小孩身上,大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天真烂漫,但如果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人们就不免会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感到怀疑了,就算不当他是神经病,至少也会认为他还没长大。如果还年轻,这还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已经参加工作,或是已经过了30岁,那么别人会对他失去信心,因为别人除了认为他“还没长大”之外,也会认为他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一遇不顺就哭,一不高兴就生气,怎能做成大事?
此外,一个人容易哭,会被他人看不起,被人认为是一种“软弱”,容易生气而会伤害别人。
人并非注定要成为自己情感的奴隶或忧郁心情的牺牲品。当我们履行自己作为人的职责,或执行人生计划时,并非要受制于自己的情感。我们必须主宰、统治自己的世界,成为自己的环境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大多数人的却是,当出现一束可以驱散我们心头阴云的心灵之光时,我们却紧闭着心灵的大门,试图通过全力围剿的方式驱除心头的阴云,而非打开心灵的大门,让快乐、希望、通达的阳光照射进来,因此,造成了一错再错。
一门最精湛的艺术就是学会怎样清除思想的敌人——破坏我们舒适、幸福和阻碍我们成功的敌人。学会专注于真、善、美的事物,专注于和谐,专注于健康,等等。这样,就容易形成健康的思想习惯。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每个人来说,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它只需一点思维的技巧,这种思维的技巧能使你形成正确思考的习惯。
要驱除生命中的黑暗,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生命充满阳光;要避免混乱,就得追求和谐;要使头脑戒绝错误,就得使头脑充满真知;要远离邪恶,就得多多思索美好的事物;要摆脱一切讨厌和不健康的东西,就必须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因为截然相反的思想不可能同时占据一个人的头脑。
每当你觉得担忧、发愁或焦急时,每当你不自然地紧张或与自己过不去时,你就暂停一会儿,并告诉自己说:“你可知道,这并非一种睿智聪明、思维敏锐之人所过的生活啊,这并非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啊!这只不过是一个从未享受过正常生活乐趣、从未享受过有意义生活乐趣的无知者的生存方式啊!”
高情商者不会对自己说:“在执行我的计划之前,我会等一等,看看我早晨的身体状况如何。如果我不沮丧、忧郁,如果我不是消化不良,如果我的肝脏没有毛病,如果我的身体还过得去,不对自己说‘不’,那么,我会去办公室,按计划行事。”
因此,人不应该成为自己心态的牺牲品,更不应该成为情绪的奴隶。
二、控制好负面情绪
人们在许多方面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有时人们做不好事情,就会归咎于“情绪不好”。在思考与计划、接受锻炼以达成某目标、解决问题等方面,情绪代表人们发挥心灵力量的极限,因而也影响人们的人生成就。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这样才能用理智和冷静的态度正确对待情绪。
情绪应该时时受到理智的支配,一个情绪太强的人很容易被认为是神经质,给别人造成一种不合群的感觉。只有言谈举止始终保持正常,在人际交往中随圆就方,才会在社会上被别人认同。人们平时所遇到的事情,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其中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实在没有多少,在一些无关轻重的小事上,犯不上与人斤斤计较,特别是感情用事。
人们在焦虑、愤怒、沮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学习和工作,强烈的负面情绪将破坏人们的注意力。当某种负面情绪几乎是无孔不入地凌驾于其他思绪之上,以致不断阻挠你对身边事物的注意时,表示情绪的影响已超乎正常范围。如一个正经历离婚痛苦的人,或者其父母正要离婚的小孩,往往难以将注意力专注在日常工作或功课上;而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恋、绝望、无助的感觉可能凌驾一切,在这样的情绪笼罩下,要顺利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实上,乐观的人也有挫折、失望与心痛的人生低潮。通常乐观与不乐观的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他们有没有低潮,而在于他们对人生低潮的态度。
大部分人都听之任之。他们把低潮看得很严重,试图了解并分析自己究竟出了什么差错。他们试着逼自己走出人生低潮状态,结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观察平和、轻松的人,便会发现他们感觉好的时候都心存感激。他们了解正负情绪会来来去去。对快乐的人来说,这是必须认可的,事实本来就是如此。他们接受感觉不可避免的更迭。所以,当他们感到沮丧、生气或紧张时,他们也用同样的开阔和智慧来对待。他们不但没有因为感觉不好就对抗这些情绪,或感到恐慌,反而自在地接纳了这些情绪,知道这些终会过去。他们不但没有跌跌撞撞地对抗这些情绪,反而优雅地接纳了它们。这种做法让他们可以温和而优雅地离开负面情绪,进入心灵的正面状态。
下次你自己感到难过时,不要抗拒它,试着放松自己。看看除了恐慌,是否能够保持优雅与镇定。不要对抗自己的负面情绪,只要你很优雅,负面情绪就会像落日一样消失在夜幕中。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体现。处变不惊,遇险不怒,是我们表现自己良好心态的机会。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
当一个人无意中触痛了你的敏感之处,你就不假思索地大喊大叫,别人对你的印象还会好吗?同样,如果你只顾及自己的喜怒哀乐,非要强迫别人也同意你的观点和看法,你还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吗?
波尔和办公室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相互憎恨,甚至演变成了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人员为了显示他对波尔一个人在办公室工作的不满,就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这种情形已连续发生了几次,一天,波尔在办公室准备一篇预备在第二天使用的计划书,当他刚刚在书桌前坐好时,电灯熄灭了。波尔立刻跳起来,奔向大楼地下室,他知道可以在哪儿找到这位管理员。当波尔到达时,发现管理员正在忙着把煤炭一铲一铲地送进锅炉里,同时一面吹着口哨,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波尔立刻对他破口大骂。他以比火更热辣辣的词来对管理员进行痛骂,直到他再也找不出更多的骂人的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直起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并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有点儿激动,不是吗?”管理员的话似一把锐利的剑,一下子刺进波尔的身体。站在波尔面前的是一位普通的管理员,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他!更何况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武器,都是波尔自己挑选的。波尔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他知道,他不仅被打败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动的,又是错误的一方,这一切只会更增加他的羞辱。
波尔转过身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办公室。当他把这件事情反省了一遍之后,他立即看出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坦率地说,他很不愿意采取行动来化解自己的错误。波尔知道,自己必须向管理员道歉。最后,他费了好长的时间才下定决心,决定再次回到地下室,去忍受这个必须忍受的羞辱。
波尔来到地下室后,把那位管理员叫到门边。管理员以平静、温和的声调问道:“你这一次想要干什么?”波尔告诉他:“我是回来为我的行为道歉的——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管理员脸上又露出那种微笑,他说:“凭着你的诚意,你用不着向我道歉。除了这四堵墙壁以及你和我之外,并没有人听见你刚才说的话。我不会把它传出去的。我也知道你也不会说出去的。因此我们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这句话对波尔以很大的触动,因为他不仅表示愿意原谅波尔,更表示愿意协助波尔隐瞒此事。
波尔向他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使劲握了握。波尔不仅是用手和他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在走回办公室的途中,波尔感觉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终于鼓起勇气,化解了自己做错的事。
之后,波尔下定决心,以后决不再失去自制。因为当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普通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自己打败。
在下定这个决心之后,波尔身上立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笔开始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他所说的话更具分量。他结交了很多朋友,敌人也相对减少了很多。这个时间成为波尔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波尔说:“这件事教导我,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将无法控制别人。它也使我明白了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虽然人们明明知道愤怒对事情于事无补,但还是容易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动辄勃然大怒。门被砰然关上,玻璃被砸碎,一阵咆哮声……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辩护说:“人嘛,总会发火、生气的。”或者说:“我要是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出病不可。”话虽如此,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发怒这习惯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别说是别人了。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你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责怪他人不如控制自己
当有些事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时,许多人会做出以下判断:“那一定是别人的错。”生活中经常有人这样认为:如果什么东西不见了,那一定是别的什么人动它了;车运行不正常了,那一定是机械师没有正确地修理它;如果消费超过了收入,那一定是配偶花钱太多;一项工作完成迟了,那一定是同事没有做好他们的工作……
这种类型的责备在生活中极为普遍。在个人层次上,按照心理学家分析所说,人们从不对自己的行为、问题或幸福负全部责任。在社会层次上,它导致了无意义的诉讼和使罪犯作为逃避制裁的可笑借口。养成责怪他人的习惯,就会因为自己的愤怒、挫折、沮丧、压力和不快乐而责备别人。
美国社会学家爱伦在《人的误区》一书中,曾从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把人分为内在控制型和外在控制型两种。他指出,如果一个人认为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应该对自己现在的情况负责,这个人就是外在控制型的。而内在控制型的人勇于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他指出,生活中有四分之一的人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而其余四分之三的人则将一切归咎于外界因素。他举了多伦斯的事作例子。
多伦斯感到头痛的问题是自己过于肥胖,但她把自己体重过高归因于自幼时母亲总是让她多吃,成家后丈夫不照顾她,孩子也不为她着想,而与自己每天在某时某刻大吃某种食品毫无关系。多伦斯显然属于外在控制型,她把责任归于别人,而把自己的大吃特吃排除在外。同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样,她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时,注意力也是侧重于外界的。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过去选择的过度饮食,而要降低体重就必须学会做出新的选择。相反,她去求助于其他的人或事——社会所确认的减肥方法,结果没有效果,最后只得求助于心理疗法方才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研究了多伦斯的事例之后,爱伦指出:“每当你不愿为生活中的某件事承担责任时,你都可以求助于抱怨责怪。这正是外在控制型人的护身法宝。抱怨责怪徒劳无益。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责怪他们,但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唯一作用是为你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精神不快或情绪消沉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抱怨能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通过抱怨,可能会使人悔恨,但你却不可能由此而消除使你不快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你或许可以不去想它,但却无法借抱怨而改变它。”
从个人幸福的角度来说,责怪别人的同时自己是无法达到内心平静的。当然有时是由于别人或别的情况导致了自己的不愉快,但必须随机应变使自己内心处于平静。
责怪别人是要耗费大量脑力的。它是一种制造压力和不安的“拖自己下水”的思维模式。责备使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幸福建筑在无法控制的行动和行为上。如果停止责怪别人,那么将重新获得巨大的力量。把自己看成是决策者,这时会懂得,当自己不安时,是自己在情感创造中起了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创造新的、更积极的情感中,自己起关键作用。当停止责怪别人时,生活会产生更多乐趣并更易于控制。
四、掌握情绪的转换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活在世谁都难免要遇上几次灾难或许多难以改变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是不能抗拒的,你只能接受它、适应它。否则忧闷、悲伤、焦虑、失眠会接踵而来,最后的结局是你不能改变这些无法抗拒的事实,而是让无法抗拒的事实改变了你。
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许多医疗实验证明癫狂症、胃肠疾病、高血压症、冠心病及乳腺癌等,都与人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则完全是由于强烈的情绪波动所引起的。
一位心理学家,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他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声。心理学家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如果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完全接受已经发生的事,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任何人遇上灾难,情绪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时一定要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面对无法改变的不幸或无能为力的事情,耸耸肩,默默地告诉自己:“忘掉它吧,这一切都会过去!”
记住这个事实,你就可以将最弱的地方转化为最强的。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他情绪状态的事物上;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缠绕;在情绪不好时,用做其他事情的方法打消或冲淡不良情绪的影响。
有意转换情绪,是有意识地控制情绪向良好方向发展的最佳方法。其实人的情绪波动并没有如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了转换的技巧,你就可以很好的驾驭它。如一个高考落榜的男孩,看到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深感失落,但他没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不良情绪中,而是幽默地告别好友,“我要去避难了”,然后出门旅游去了。风景如画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他,辽阔的海洋荡去了他心中的积郁,情绪平稳了,心胸开阔了,他又以良好的心态走进生活,面对现实。
人们只要愿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都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良好的情绪可以将不良的情绪排挤出来。只有有意识地改变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五、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态度
困境的存在与否,也许不是人能左右的,但对困境的回应方式与态度却是人所能控制的。你可能因内心痛苦而恶言恶行,也可以将痛苦转化为动力,这全在自己的抉择。艰难困苦的来临,你也许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你却可以决定自己怎样去面对它。
生命中的许多问题,其发生与否,并非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但是,只要能控制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反应态度,就等于控制了它们对自己的影响。换句话说,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小的,然而这种极其微小的差别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以一个击中率为25%的棒球选手和一个击中率为35%的棒球选手之间的差别来说明。以年薪来计算,其差别就是40万美元比400万美元。差别竟是10倍!不用说,这是巨大的差别。
从实际情况看,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是:击中率为35%的选手比击中率为25%的选手,用棒每击10个球仅仅多击中一个球而已。这是多么小的差距啊!然而,表现在结果上的差距又是何等之大!
人们说某人的个子高,也不是因为那个人竟高达2米或更高,仅仅因为他比普通人高5厘米或10厘米,就是如此。
在区分积极和消极、有能力和无能力、成功和失败的时候,上述微小的差距就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许多有雄心壮志的人,充满人生成功欲望的人,由于这个微小的差距而失掉了实现他们理想和雄心壮志的机会。但是,这个差距是极小的。正因为这个差距的极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向自己挑战,努力自我改进。走完了旅途的9/10,就不想再往前走下去;好不容易走到胜利的门前,最后却站在门口不往里进,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其实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改变现状,把自己置身于更高的境地之中。
坚强的人之所以能熬得过艰苦的岁月,是由于他们选择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境。但这种积极反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比如,对于生活的困境,什么才算是积极的反应呢?去偷去抢?或是一走了之?酗酒麻醉自己以逃避现实?或者是自杀,来个一了百了?这些反应都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只是消极的做法,只可暂时缓解一时之急,到头来反而引起一连串更大的问题。
积极面对问题也许要有无比的勇气。坚忍不拔的人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而必奋斗到底。他们保持最积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处理问题”是最要紧的。因为,有时想法不管有多积极,有些问题仍然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你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多么积极的想法也不能使腿再长出来。然而,只要你以各种可能方式来发展、改进一个肢体残缺者的能力,你还是能“处理”断腿的问题的。也就是说,一旦你决心利用假肢重学走路,走起来出人意料的平稳快速,那么,你不单单能处理断肢之困,更将成为坚强的典范,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天无绝人之路的想法,就是所谓的“可能性思考”。它代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但说它积极并不等于说它是万灵丹,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不过,你若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以积极态度面对困境,那么,在“天助自助”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问题确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六、释放悲伤的情绪
人类进入新世纪,虽然征服自己生理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是征服心理疾病的能力还很不尽如人意。不少人面对烦恼、忧虑、生气、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束手无策。
如果有一天当不幸降临到你的头上时,你要相信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着眼于目前的现实,理智地采取行动,接受自己的悲伤情绪,冲破重重阻力,就可以渡过难关。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你首先要明白,人们为什么悲哀?当你清楚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再加以理智地处理,就可以化险为夷。
无论任何一个人,试图否认、逃避自己的悲哀情绪,都会带来麻烦。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关于人们对灾害之后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在灾害发生后半年到一年之间,到精神科就诊的人与日俱增。就诊者说,他们在灾害刚刚发生时,并没有什么问题。这些人常常是家庭、邻里中的中坚人物。灾害发生后,由他们清理废墟,料理杂事,再四处奔波,重建家园。当然,他们也许曾一度受到震惊,感觉麻木,甚至觉得精疲力竭。但他们说,那时从未感到过绝望,从未向别人诉苦求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这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他们后来不得不进行的心理咨询的原因。
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的情绪,任其泛滥,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这样,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可他们只要一进咨询室,仍然是满脸泪水,重复那千遍万遍听腻了的故事,仍然希望别人对自己什么都照顾周到,仍然沉湎于昔日的痛苦体验之中。
显然,过度压抑和过度泛滥是两个极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在对待丧失、绝望这类情绪时,应和对待其他各种情绪一样,先进行认识并加以接受。人们没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悲哀。事实上,即便是做出些努力,也只能使事情更糟。要知道,失去的人或物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理应产生悲痛的情绪。失去的人或物值得我们为之哀伤。理智的人从来不会压抑自己的情感。
真正明智的人,在灾害发生后会立即投身于生活,应付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情绪从不逃避、从不压抑。他们也不想把自己悲伤情绪造成的影响从日常生活中抹杀掉。不过,他们发现,积极地活动起来,较之于终日卧床或蜷坐于椅中,更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不再停留于悲痛上。同时,对那些终日忙碌不堪的人,应考察其行为的真正目的,很可能,这样做只是在掩饰,否认自己的悲痛情绪。当然,独自躲进一隅,选择逃避,也不会使情绪发生任何改善。其实,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从苦难中锻炼性格。当然,悲痛自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力量,使人深沉,造就出一个善察人情的人。使我们成长的,是我们对于悲痛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经过一次苦难。我们就向真正成熟的人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样,就逐步使我们能自如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苦难,直至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悲痛降临到你身上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释放悲痛,如可以同自己的朋友交流。因为从他们的关怀和友谊中,你会汲取力量战胜伤痛。另外,还可以做一些喜欢的事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