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
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是一种宽柔的智慧。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甘愿忍受名誉上受到玷污的一时之辱,而成就更大的事业。
一个人要想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关键是要做到不能患得患失,要善于分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
古语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无不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齐国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国君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有不固,终是他人“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粮仓接济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国君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
古代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便是对这种得失观的最佳诠释。
得与失相互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是那些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让常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他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家里没有的东西。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愤愤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他们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契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契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契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契买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诋谗,地位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甚为感动,他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买义”的苦心。
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与人交往要懂得取舍、懂得放弃。一味地取,只能是急功近利显得小气;但一味地舍,只能是最终一无所获。智者的收获往往都是建立在明智之舍的基础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