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生存需要积极竞争
竞争和生存危机对人的心理和个人发展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压力和挑战下,人才不会松懈,才不会在安逸中走向灭亡。
在挪威,很多人都酷爱食用沙丁鱼,那里的渔夫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几乎奄奄一息。
但奇怪的是,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刺激竞争的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心理学家研究这种现象,总结出:鲶鱼是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然而自从有渔夫将它用作保证长途运输沙丁鱼成活的工具后,鲶鱼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视。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活着的数目,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鲶鱼效应”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科学家曾观察过大自然中的鹿群,他们发现,如果一个鹿群的活动区域里没有狼等天敌,它们缺少危机感,不再奔跑,身体素质就会下降,这个鹿群的整体繁衍就会大受影响。
联系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发现,那些缺乏竞争的组织,其生命力远远不如在激烈竞争中磨练出来的组织。因此,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如果你的组织内部缺乏活力,效率低下,那么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让它搅浑平静的水面,让“沙丁鱼”们都动起来。
通过对“鲶鱼效应”的分析,我们知道竞争和生存危机对人的心理和个人发展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压力和挑战下,人才不会松懈,才不会在安逸中走向灭亡。也只有在压力和挑战下,人才能居安思危,不停地奋斗以立足于这个社会而不被淘汰。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满活力,整个人类社会才能青春永驻。
一位心理系学生对于“鲶鱼效应”给出了这样的分析: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鲶鱼型人才是企业管理所必需的。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而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的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想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