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范围决定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个高明的新设想的产生,往往是从大量的新设想中综合提炼而来。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摸索的方向越广、范围越大,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发散思维是空间拓展思维。它要求空间上的拓展,即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关系的思维,也就是突破点、线、面的限制,从多种角度来探索问题。发散思维又是时间延伸思维。对问题要求时间上延伸,即从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时态进行思索,要突破眼前的限制,从历史或未来的角度思索问题。辐射发散的思考方式要求我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时,要多方位地思考,像太阳那样由问题点向外做全方位辐射。
不断地提出新设想,是思维发散过程中的一种“链式反应”。这就是说一连串的设想往往会一个比一个质量更高。一个高明的新设想的产生,往往是从大量的新设想中综合提炼而来。因此我们说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在不断思考和提出众多新设想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的潜思维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积极配合显思维进行创造性思考。这对高质量的新设想的产生,有很重要的作用。
爱迪生是世界上公认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的东西之多世上无人能与之相比。爱迪生发明的秘诀是什么呢,秘诀就是他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以及经常运用发散思维的结果。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时,碰到的难题是用什么材料作灯丝。对这样的难题,既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也不可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只能是不断地摸索、尝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尽可能地进行发散思维,凡是能想到的材料,几乎都被试过了。其中试用过一千六百余种耐热材料,六千多种植物纤维,甚至连头发丝都试过了,最终找到了比较实用的灯丝材料,提高了电灯泡的使用寿命,使电灯泡具有实用价值。
发散思维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人们对“一切成功都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这一成功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从常规思维角度去思考认为是办不到、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从发散思维角度去思考,往往就能办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也会实现,这就是发散思维的神奇之处。
著名的创新学研究者何名申在他所著的枟创新思维修炼枠一书中做过如下论述:如果只有一个设想就没有比较的余地,就难以判断这个设想的优劣,也无从考究是不是一个高质量的设想。解决复杂问题,如果不止局限于一个设想,而力图充分扩展思维空间,尽可能提出其他更多的设想,那么,思考的范围会越来越大,解决问题的触角会越来越多。这对于高质量的新设想的产生,是一种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20世纪美国在发射载人宇宙飞船时碰到一个技术难题,即如何保证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地球。宇宙飞船以大约每秒5英里的速度从太空返回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这很有可能会让飞船上的大部分材料完全汽化,宇航员当然也无法幸免。当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可以抵挡3500摄氏度超高温的材料,这是一种明确的答案预想。为了找到这样一种材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花了不少钱,但最后还是毫无收获。因为地球上没有一种材料,可以抵挡住3500摄氏度超高温而不被融化。当时很多人认为,既然整个地球上都找不到这样的东西,看来这个事情真的办不成了。
但是,后来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科研人员放弃了找耐超高温材料的单一思路,用陶瓷制造了一种可磨削隔热罩,使宇宙飞船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让陶瓷制品逐步燃烧。在它汽化时,宇宙飞船后面的那条气带也带走了飞船和宇航员周围的热量。这个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该方案虽然达不到在超高温下宇宙飞船的某些材料不被汽化的条件,但是它通过飞船材料的局部气化带走热量的方式,解决了整个飞船和宇航员不陷入高热状态且安全返回的核心问题。
发散思维为发明创造者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它让人们多了一件使成功如愿以偿的有力武器。发明创造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有很多发明创造是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如果我们囿于一种思路、一种角度,发明创造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可见,发明创造的过程,就像一个人要在一间大黑屋里找一根针一样,在事先毫无所知而又看不见的情况下,只能向各个方向摸索。摸索的方向越广、范围越大,最终找到针的可能性就越大,发散思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说的那样,“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