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技能是灵感的触发点
灵感的出现离不开知识素材的积累,积累是量变,灵感的产生是质变。如果没有不断的实践认识,灵感思维绝不会从天而降。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有意召唤,它偏偏不来;无意寻觅,它却突现在面前。即是说,灵感具有一种突发性。灵感往往需要外界信息的触发。触发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思想点化,原型显示,形象体现,情景揭发等。由于触发信息与思考的问题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有可能将触发信息推移到正在思考的问题上去,从而得到创新成果。
灵感的触发是指经过长期紧张的思考,所想问题的大部分内容已得到了澄清和解决,但在关键环节上却卡住了,这时大脑呈现出高度的受激状态。若没有相应的偶然诱因来触发,此时则难以进入灵感状态。因此,在创造性思维的酝酿进入到突变前夕,要注意触发的“引线”,如借助某些信息的点化,利用其他思维的协作等。
牛顿从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鲁班受带齿的野草启发,发明了锯子;荣获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伦琴从高压真空管造成的荧光现象中发现了X射线;我国数学家侯振挺送一位朋友去火车站,看到排队上火车的队伍时,灵感忽然闪现,一年多以来梦寐以求的答案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随即写成了枟排队论中的巴尔姆断言的证明枠,引起了数学界的重视;一位设计者在为设计可口可乐瓶苦恼时,女朋友穿的一件下口收紧的紧身裙触发了他的设计灵感,从而设计出了以造型优美、新颖而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玻璃瓶……
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会促使人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灵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种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与平时长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密切相关。只有大量地积累各种感性材料,才有可能出现理性的质变。因此,要诱捕到灵感,必须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让大量的信息深深地烙在脑海之中,造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一经触发便转化为思维突变的动力,在顷刻之间爆发灵感。
蓝德的第一个产品是一种能滤光的透明纸。早在17岁时,他就对这方面产生了兴趣,当时他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天晚上他在百老汇街上走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滤光玻璃减少车头灯强烈的灯光,降低夜间开车的危险。于是他从学校请假出来,在纽约市市立图书馆日复一日地阅读各种有关这方面的书。每天晚上,他就在附近租的房子里做试验。等到他的滤光纸试验成功并申请到专利时,哈佛大学不但欢迎他回去,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实验室给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蓝德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里研究“拍立得照相机”。以前拍照的照片要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见到,这种拍法本身就有问题,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在拍照以后,就可以从照相机里取出一张完美的照片。1947年他终于研制成功,1948年,他这种60秒冲洗照片的新照相机上市后很受消费大众的喜爱。
蓝德后来又发明一种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简单机种,同时还研究了自己各式各样的构想。在1980年一年中,以他名字申请到的专利就有400多种。蓝德认为,创造发明的能力并不稀奇,每个人都有,只是没有去开发而已。他曾这样说过:“我这一生中一直在告诉别人,不断地集中研究,就可以找出人们自己都未发觉的才能。”
蓝德的追随者一直不断,他本身如此成功,谁又能否认他已证实的教诲呢?当蓝德在1980年从拍立得公司董事会主席的职位上退休时,他的股份价值已是7500万美元。
灵感是以已有信息材料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在思维活动中,认识发生突变,产生敏锐的顿悟,就可以说获得灵感了。灵感的出现离不开知识素材的积累,积累是量变,灵感的产生是质变。
由此可见,当我们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时,就要脱离寻常习惯而习惯于这一领域的工作特点与性质,要最大限度地积累这一领域内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各种技能,这是因为灵感思维是以人头脑中沉淀的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不断的实践认识,灵感思维绝不会从天而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