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才能加速前进
生活是一门学问,其中最难掌握的恐怕就是进退之间的尺度,人生中的抉择往往是进退的抉择。
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都折射出深刻的道理。如果你曾经观察过农夫在田中插秧苗的情景,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躬着身子,一步一步向后倒退着插的。从行动上看,农夫的脚步是向后不断退让,但从结果上看,却是一步步前进,秧苗最终插满了整个农田。以退为进,似退实进,做事的道理有时就是这么高妙。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说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感觉,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生活是一门学问,其中最难掌握的恐怕就是进退之间的尺度,人生中的抉择往往是进退的抉择。只要我们细心品味,就会发现人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一往直前,而是应在关键时刻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和智慧。少说多做不是什么坏事,唱高调的人永远都会有,但高调总有一天会收场的,有比较才有看点,高调者的倒下往往就是实干者新的开始,看似退了一步,往往能进两步。
为了“进”,人们常常会不顾一切地拼命向前冲,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风雨兼程、永不停息地往前赶才是一种“进”,才能实现目标,才能取得胜利。然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或者“退几步”,好让自己更好地“进”。以退为进,不是软弱,而是静心地思考,找准自己的目标。人之所以容易困死在沙漠中,就是因为在沙漠里,人总是慌忙向前走,而不是察觉自己其实在转圈子。倘若能冷静下来,借助星辰找准方向,朝着一个方向走,结果会大不一样。盲目地前进只是莽夫的行为,懂得以退为进,才是智者。以退为进,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看似在考虑退路,实际上却是为了让你能最终稳健前进。以退为进,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为了实现双赢。李嘉诚不贪小利,不对竞争对手穷迫猛打,留条财路给他人,最终使他自己成为亚洲第一富豪。
以退为进,由高到低,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策略。有时候,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只能徒增烦恼,用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成效。在南极西岸有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叫企鹅,常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生活,只有在生殖时才上岸。企鹅上岸时的动作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十分有趣,先是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而后拼力沉潜,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最后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登陆的过程看似笨拙,其实极富成效。企鹅身躯笨重,又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只有借助海水的压力和浮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上岸。这个过程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适者生存是所有人类及动植物的本能;二是智慧地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我们人类的行为和动植物的本能都有相似之处,从古到今不乏无数例证,面对压力、障碍,后退几步,再加上冲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