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曹操的性格是奸诈狡猾野心勃勃吗

曹操的性格是奸诈狡猾野心勃勃吗

时间:2023-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是达至中庸的途径。枟菜根谭枠里如是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真正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往往采取“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中庸之道行事,以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下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于辕门之外。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如此做人,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中庸处世的高明之道!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是达至中庸的途径。

枟菜根谭枠里如是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也不要太过于冒进,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就如,狡兔有三窟。

一般来说,处于复杂社会中的人都喜欢那些为人质朴、厚道的人,而讨厌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者。表面上看起来油光机灵、满是心机的人,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会下意识地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真正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往往采取“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中庸之道行事,以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初的重臣李勋,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勋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上的地图、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和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勋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勋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而李密降后又反唐,事未成就“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勋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显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

“服缞绖,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勋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勋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和人口同样的奇效。果然“朝野义士”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勋更得朝廷重用,恩及三世。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李白的这句诗实在是耐人寻味,细细琢磨,其正好揭示了“用晦而明”的处世之法: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能屈能伸的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从容行事。做人随和一点,就算有能力也要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否则,处处想显示聪明、表现自己,霉运就会随之而来。

三国时的杨修就因为处处表露聪明而使自己丢了脑袋,着实令人惋惜。

杨修开始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有一次,有人给曹操递了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后,就又盖上,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框架,曹操亲自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匠们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建安24年,刘备进军定军山,战事对曹操非常不利,进害怕刘备,退怕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鸡肋”,杨修听后,就让随从军士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知道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东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曹操听了大怒:“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下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于辕门之外。

可怜杨修一世聪明,就这样到死也不知自己死因何在!如果他能收敛一点,或像刘备一样装装糊涂,造化就大不相同了。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多一分糊涂,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笨拙,也就多一分真诚,也能在事业上助你一臂之力。凡事刨根问底、刚愎自用的人,最后只会给自找麻烦。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如此做人,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中庸处世的高明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