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方成功学先驱者的足迹
西方成功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出生于1812年的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社会改革家塞缪尔·司密尔斯,实际上是早期成功学的开创者,他的《自己拯救自己》、《命运之门》、《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人生的职责》等作品,就是从今天来看,也可称为优秀的成功学著作。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当时在介绍《命运之门》这部作品时说:“像司密尔斯的其它著作一样,本书也称得上是一本重要的力作——这是一本注定要对读者的命运产生影响的书。……本书以众多活生生的事例向人们证明了诚实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英国《泰晤士报》也说:“司密尔斯的所有著作都涉及到人的命运——人们的生活、工作、职责和成就。”正因为司密尔斯著作对人们的命运和整个人生的成功具有震撼的力量,所以,一百多年来畅销不衰。并被誉为“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
司密尔斯在谈到《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时说:
“这本书的创作动机显然是由一次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事件所激发的。当时,我给利兹市一些苦难无助的年轻人作了几次有关人生问题的讲座,这些讲座都是在一个曾经被辟为临时霍乱病房的地方举行的。在演讲中,我尽力让他们明白: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们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们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奋、自我修养、自我磨炼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依靠诚实、正直和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正是这些品行塑造了人类坚毅果敢的人格品性。
这些演讲的效果之好远远超出了我所预期的程度。后来我发现,那些曾经听过我的讲座的许多年轻人,在他们长大成人后,都走上了一些讲信用、负责任和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岗位;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把自己在人生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因于我的那些讲座对他们的启发,他们甚至称我的那些演讲内容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受到这种情景的鼓励,我准备就上述主题撰写一本书,毕竟,书籍要比口头语言流传更广。于是,每当白天的繁杂事务结束之后,我就把晚上的闲暇时光用于写作本书的准备工作上了。我把自己要写的书取名为《自己拯救自己》,因为当时我发现没有比这一名称更切合主题的词了。”
《自己拯救自己》一书于1859年11月在英国首次出版,在当年的11月,该书在英国连续重版4次;接着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欧洲每个国家出版发行,后来在印度和日本也被翻译出版。1871年在日本首次出版时,发行量竟达150多万册,成为日本人民最喜爱的书。在美国,《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出版次数和读者群远远超过英国。
可以这样说,后来美国的奥里森·马登、拿破仑·希尔等人开创的新的成功学,正是受司密尔斯等前辈成功学的影响而形成的。
继司密尔斯之后的另一位早期成功学大师,是英国的埃米尔·赖希。赖希也是一位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道德学家和著名的政论家及历史学家。他于1907年创作成功了《生命中的成功》一书。这是一部论述人们如何才能取得成功的著作。
在《生命中的成功》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影响成功的一些常量因素和变量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时,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还不时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作者还有个高明之处,就是他看到了成功路上的一些陷阱,他清醒地意识到,人们在努力追求成功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重某一方面的成功即物质方面的成功,甚至以牺牲婚姻、家庭、个人的健康与幸福等为代价去追求所谓事业的成功。然而,这种片面的成功并没有给“成功者”带来预想的幸福,相反,却带来了人格的裂变、亲情友情的疏远,一系列美好东西的丧失等灾难性的后果。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作者遇到了许多向他求助的“成功人士”(不过,是片面的成功人士)。在与这些“成功人士”的推心置腹的交谈中,作者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作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惟一解决之道就是对症下药,也就是说,要树立全面的成功观,要在个人、事业和家庭之间建立起坚固的平衡。作者认为,个人成功的要素,不仅包括个人的职业和收入,而且包括个人的家庭、友谊、健康,以及个人的精神、智力、情感等要素。惟有树立起这样的成功观,才能绕开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陷阱,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才能最终看到成功的壮丽日出。
赖希对成功学的贡献是,他已经把“成功”当作一门学问来进行专门的论述和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对成功的独特的见解。在《生命中的成功》一书中,作者不仅讨论了成功的定义,阐述了成功的策略和原则,而且把人生成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划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成功的常量,又叫成功的三要素,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经济状况;另一个方面是成功的变量,这里也包括三个方面:即地理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婚姻家庭对成功的影响,以及国家命运对个人成功的影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赖希的成功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系统性较为完善的成功科学。
美国的早期成功学家是奥里森·马登。美国有一本杂志叫做《成功》,这本杂志在美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功》杂志通过传播成功学,改变了无数美国人的命运,这本杂志的创办人就是奥里森·马登,他被公认为是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和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
马登不但是一位成功学家,他更是一位人生成功的实践者。继其之后的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介绍马登说:“马登在7岁时成了孤儿。他看过同样是孤儿的苏格兰作家塞缪尔·司密尔斯所写的《自己拯救自己》,使他立志要让世界更美好。
“1893年经济繁荣时,马登拥有4家旅馆。旅馆的经营充分授权,马登花费许多时间写书;他想要写成一本像《自己拯救自己》一样振奋人心的好书。马登的书名是《奋力向前》,他说:‘让每一个难关都成为向上爬的机会!’
“但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在1893年的大暴动中,马登有两处旅馆被付之一炬,他的手稿几乎全毁,所有的心血都付诸东流。
“但是,马登有积极的态度。他明白暴动的发生是因为恐惧,几家大型企业先后倒闭,人们害怕美元贬值、股票下跌、经济不稳定。这些恐惧导致了股市大崩盘,567家银行及信托公司、156家铁路公司倒闭,罢工如火如荼般地展开,失业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计,农产品也由于干旱而歉收。
“看到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的不安定,马登认为人们极需要精神上的鼓舞。有人请他担任旅馆经理,他拒绝了。他重新开始着手写书,每个星期只靠1.5美元度日,日夜不停地工作。《奋力向前》第一版一上市立即受到大众的认同,很多公立学校指定为教科书或参考书;公司商行也买来发给员工阅读;该书在教育人员、政治官员、神职人员、商人和业务经理中相当受欢迎,被公认为振奋人心最有力的书,并且被翻译成为25种语言,销售量高达数百万册。”
《奋力向前》为什么能这样受欢迎,原因是这本书写出了人们追求成功的人格力量。他认为,崇高、正直的人格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最为可贵之处还在于,马登并不把拥有财富和人生成功混为一谈。
他告诉了读者获得财富与事业成功的秘诀,但是,他反对追逐名利、贪得无厌。他说,生活的目的在于成就崇高的人生使命。
马登说,牺牲家庭、名誉和健康,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金钱的人,不论积累了多少财富,都是人生的失败者。
《奋力向前》一书,让整个国家的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并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
马登证明,坚定的意志会促成行动,造就伟大的成功。
《奋力向前》是马登的成名之作,本章后面摘要介绍的《一生的资本》则是马登后期更为成熟的成功学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