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锲而不舍就会成功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要想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则必须有顽强的信念作支撑,成功的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这种信念使他们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1956年,韩伟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农村。韩伟家很穷,但他从小就爱读书,一心要好好上学。然而现实却没能让韩伟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文革”开始时,韩伟正读小学四年级,他的学业被打断了。韩伟回到家中,像父辈们一样,开始刨土疙瘩种粮食过日子。
没了学上,但韩伟心里仍想着书本。后来,他不甘心像前人那样生活,开始自学畜牧兽医,几年钻研,总算学了一门技术。他进了镇畜牧站工作,做了一名畜牧助理。这是韩伟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他为改变自己命运所做的初次尝试。
韩伟捧上了铁饭碗!这件事,在村里人看来,简直比中了状元还令人羡慕。
但韩伟却不那么看,他有他的想法,他要干一番事业。当他辞职时,他的做法令很多人难以理解。在村里许多人的心中最简单的价值观是“个人的不如集体的,吃自家饭不如吃国家饭”。他辞职,真是不可思议。
好说歹说,韩伟借了3000元,买了350只小雏鸡,办起了家庭养鸡场。乡亲们又觉得奇怪了,养鸡,这是家家都做的事,能发大财吗?
鸡场办起来了,韩伟也变得忙忙碌碌。
在韩伟创办鸡场的时候,除了运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还一次次地到北京、沈阳等大城市的科研机关和大学里求教。他虚心地向专家们学习,还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养鸡场来指导。
在韩伟的精心管理下,鸡场渐渐壮大了。等他的鸡场有一定规模后,韩伟干脆请了北京、青岛、上海、南京等省市的一些专家教授作他的顾问,请他们来现场指导。韩伟与这些专家们后来都成了朋友,他组成了一个顾问智囊团,共有十几个城市的专家教授成了这个智囊团的成员。
韩伟坚信自己的信念、坚信科学可以致富,相信科学专家们能够帮助他的事业更快更好地成功。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韩伟邀请了大连工学院研究企业管理的教授、研究生来鸡场实地调查和论证。请他们对鸡场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请他们帮助自己搞出了一份关于鸡场结构模式和总体构想的报告;韩伟还邀请了北京畜牧界、经济界的专家来鸡场考察,听他们谈鸡场的前景与整个养殖业的远景。
通过这些学习和分析,韩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了。
韩伟非常注重收集信息。国内外畜牧科研单位中,哪家又培养出新品种,又引进了哪个国家的优良蛋种,有何优越性;哪一种更科学的饲料配比会使蛋鸡提高产蛋率……各种各样的情报信息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输入到韩伟的耳目之中,成为他的技术信息。
及时全面的信息,加上韩伟审时度势的驾驭吸收,就转化为一种生存的战略,使得韩伟的事业蒸蒸日上。
韩伟养鸡从最初3000元、350只小鸡开始,到了第二年,就开始兴建万只蛋鸡场了,仅一年就增加了几倍。
到了第三年,韩伟又把前两年积下的钱,再加上贷款,投资兴建了多达10万只饲养量的蛋鸡场。
韩伟并没有满足于事业已有的成就,他把眼光放得更远更长。他以一个战略家的思维策划着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结构模式。他要把自己的企业逐步建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废物,又可以使企业向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使企业减少投入,也能达到高产出、高效益的目的。
他这样经营他的企业:鸡场周围的防疫沟引入河水可以养甲鱼;鸡粪是奶牛的好饲料,于是建起奶牛厂;用自然死亡的鸡和孵化生产出的公鸡雏作饲料,饲养水貂。这就是他的模式,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链。同时也成了一个循环增值的经济链。
1988年,韩伟又与旅日台胞施文电先生合资兴建了又一座现代化的蛋鸡场。
紧接着,韩伟兴建了饲养10万只美国优良种鸡塔特姆的种鸡场。与此同时,他还建起了月产3000吨饲料的加工厂和一个中型兽药厂……
到了1992年的秋天,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韩伟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韩伟企业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企业有:
大连韩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韩伟养鸡场;大连韩伟畜牧开发公司;大连建琳畜牧商贸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商新技术有限公司;大连伟嘉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连东信建材有限公司;抚顺高湾韩伟畜牧有限公司。
在1992年集团公司初建时总资产即有9000多万,经过几年的发展,现资产超过了3亿元。
一年一步,几年大改样,原先等着看他笑话的那些人都不得不敬佩地朝他伸出了大拇指,由衷地钦佩韩伟的创业精神与毅力。
韩伟坚守自己的信念,敢摔铁饭碗,勇于创业,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突破了个人的局限,这是他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
1997年,“韩伟”扩建50万只蛋鸡场,将其总养鸡量由100万只增加到150万只。次年9月,韩伟再与香港方面合资,组建“大连韩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至1999年底,其集团资产已达7500万美元。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50富豪第43位,个人拥有资产5600万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