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主宰”与三大境界
从上面多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要开发潜能,心灵是最大的宝藏!
要取得成功,心力是最大和最重要的力量。
要创造辉煌和美好的人生,心力是最高的“主宰”。
其实,关于心灵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著名的论述。
就拿中国来说,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派别儒家、道家、佛家,他们无一不把“心”的作用,强调为最重要的力量。我们且看几例:
佛教——
“佛在心头莫远求。”“心即是王。”(《佛法精华》)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四祖道信)
“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
儒教——
“天下之元在于王;一国之元在于君;君之元在于心。元也者,在天为生物之仁,而在人则为心。”(朱熹)
道教——
“欲入吾教,先要修心。心不外游,自然心定,自然气和。气身既和,三田自结,芝草自生。要得完备,勤慎而行。”(郝太古真人)
至于外国也同样如此。
英国作家切斯特伍德爵士特别强调“心”对“脑”的超越:
“人经常是被心而不是被脑指挥着,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
“人是人心灵的最好图画。”
至于在应用方面,还有更多的表述。如拿破仑就说:
“主将之心应澄清似镜,不可涂抹画图。”
“意志、性格和胆量,使得我所以成为我。”
……
毫无疑问,对取得辉煌与成功的人而言,“心”具有至高无上的“主宰”作用!
但是,“心”毕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构成“心”的因素有许多,如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
那么,对“心”最重要的方面,该如何去把握呢?我们认为,唯有从“力量”的角度去把握,才可以把握心灵的最大价值性。
从“力量”的角度,而不是笼统地谈“心”、“心灵”或“心学”,也不借用西方“心理”的概念,最关键的是考虑到:
不管是追求成功目标,还是迎接内在和外在挑战,只有体现到“力量”这一点来,心灵才体现出其作用和价值。
有力量就能应对挑战,有力量就敢追求,有力量才会使梦想成真。
不从“力”上去把握心灵的作用,就会流于空泛。把握了“力”,就把握了“心灵”的作用和价值的根本,就把握了内在能力的核心。
心学是中华文化的血脉,而西方的心理学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于是,在这两者基础上,我总结出一套“心力学”的理论,对心力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其价值、原理、主要的8种心力、主要的炼心技巧及如何以心力学理论去重整心灵与生命,去追求成功,做了全面的分析,并形成了本套丛书的4本。
通过上述分析,应该对心力的独特价值与定位,有较深的理解了。现在,可以从人生境界的角度,来进一步总结心力的根本价值。
根据每个人以心灵引导生活的三个层次,可以确定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一种:心情引导型。
其表现是一切思想和行为决断,都由心情决定。情绪波动大,高兴时做事就爽快,不高兴时就什么也做不成。
这是人生最低的层次,因为总是由高兴与痛苦等情绪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而未加管理的情绪,是变化无常的。
屈服于情绪,往往体现了人全面的被动。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处于这种状况,所以也决定了他们命运的平凡。
第二种:心智引导型。
这里的“心智”,是狭义上的“心智”,即理智。平时人们所说“以理智战胜感情”,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状况,比第一种状况强,能够借助理智的力量,以客观效果来考虑问题,决定事情的取舍。但是也存在缺陷:
1.纯粹理智的作用是有限的。
《圣经》中所记录的圣保罗,对此就有切身的体会:
“我所想到的善,我偏偏行不了;我所痛恨的恶,偏偏我要犯。”
很多人无法知行合一,眼里看得破,心里忍不过,明明知道哪个不对,偏偏还是去做;明明知道哪点该做,却偏偏做不了。纯粹的理智,往往容易成为无根之萍。
2.所谓“理智”有时也有靠不住的地方,说不定还是偏见。要让自认为的“理智”臣服于真相和真理,也得依靠心灵的力量才可以做到。
第三种:心力主宰型。
这是一种依靠心灵的综合之力,战胜内外问题、实现目标的状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三种状态,唯有最优秀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他们经常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个概念,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与中国传统把精神状态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相同。
“知”——心智;“情”——心情;“意”(意志)——心力。
应该说:心力的确强调意志的作用,但是绝对不限于意志。它是一种综合的力。它以对自己人生的整体负责为核心,囊括知、情、意及其他所有关联的一切。
与此紧密相连,对前面“心情”、“心智”两个阶段,“心力”是超越而非排斥。如对“心情”,它并不是要压制,而是强调整合、调控、引导,即使对愤怒、恐惧等所谓“消极情绪”,也不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能建设性地将它们引导到积极方面来。
这样,心情就不会是心力的对立,而仅仅是心力整合的对象,而且还可成为心力整合的重要力量。
对“心智”(理智)也同样如此,它们也都能够成为心力整合的对象,而成为力量的重要部分。
关于这些,在本书的“五大原则打造超凡心力”、“全然发生律”及本丛书的“整合力”的章节,都有分析,大家可以细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