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联动,才能加深巩固
心力的训练是一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习,也包括巩固。学习就是修,持就是巩固。
修,就是修炼;持,就是坚持、持有。结合起来就是修持联动。
人们无法将有关心灵的知识变为内在的力量,很大的原因是人们往往有两大毛病。
毛病一:过于依赖一时的感悟和认识,而轻视一点一点的修炼,这是聪明人和知识分子最容易犯的错误。
学禅宗的人,最喜欢的是六祖。六祖的确是一个奇才,他和神秀同为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是五祖的大弟子,六祖不过是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小孩子。
但当五祖要求大家各写一首悟道的诗歌的时候,两人的水平分出了高下。神秀的诗是: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毋使惹尘埃。”
六祖的诗是请人帮其写到墙壁上的,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之法,被称为“顿悟”之法,神秀之法,被称为“渐修”之法。前者为南宗,后者为北宗。五祖把衣钵传给了惠能,但要大家多向神秀学习。
后来南宗大盛。许多人便认为只要“顿悟”即可,但是真正的禅宗,绝不舍弃神秀的渐修功夫。
这一点也有理论根据,如佛家最有名的《愣严经》就明确提出: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顿悟与渐修,怎么能够割裂呢?
发现自己缺乏心力的情况便急于改变,这种心情绝对可以理解。但是,任何变化都不会立即发生。
你的人格发展到目前的状态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你对你的人格进行认识和重塑也需很长的时间。这就像改变一条巨轮的航程:你需要转舵来改变方向,但是,该轮过去的力量使得转舵只能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这样又形成了一个修持的重要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必须以不间断的努力为代价。
佛家常说:“长养圣胎”,其实也包含下列意思:
1.它是神圣的;
2.是特别需要保护的;
3.是需要长久“养”才能育出并长大的。它所最需要的,就是不断的修和不断的持。
毛病二:贪多务得,不重视持有。
这犹如猴子摘苞谷,摘一个丢一个。表面看来是摘了不少,但是到最后才发觉到手的没几个。
对此,曾国藩有一很好的体验:“有用的格言。不必太多,只要几条适用的,严格按此修炼就可。”
修持联动,正是针对这两种毛病而采取的手段。
应该看到,虽然西方的心理学存在过于偏重“理”的弱点,但另一方面,与东方一样,西方也有一些出色的人士,他们未必跻身于“心理学家”的行列,但实际上却是善于“炼心”的大师,有不少独到的炼心技巧。
美国的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炼心的人物。他所探索的“步步为营,逐步巩固法”,就是“修持联动”一项极好的经验。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从一个学徒出身,到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自己的修养密切相关。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富兰克林在自传里表明,他力图帮助他自己:
“我的目的是养成所有这些美德的习惯。我认为最好还是不要立刻全面地去尝试,以致分散注意力,最好还是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精力掌握其中的一种美德。”
“当我掌握了那种美德以后,接着就开始注意另外一种,这样下去,直到我掌握了13种为止。”
“因为先获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养,所以我就按照这个主张把它们按次序排列起来……”
富兰克林所列举的13种品德以及他给每种品德所注的简言如下:
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2.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3.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有一定的安放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去做。
4.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5.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6.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7.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8.公正,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的工作,是你应尽的义务。
9.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的处罚,你当容忍之。
10.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11.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不可避免的事而惊慌失措。
12.贞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行房事,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及名誉。
13.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在写出这些美德及表现形式后,他又做了一个小册子,把每一种美德分配到一页。每一页用红墨水画成七行,一星期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星期几的一个字母。
他用红线把这些直线画成13条横格。在每一横格的头上注明每一美德的第一个字母。
之后每日对自己检查,如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有缺失和错误,就在代表该美德横格的适当直行中,记上一个小小的黑点。最后进行统计,对缺点加大整治力度。
至此,我们可以对修持联动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总结了,它包括:
1.不仅要悟,更要修。
2.不仅在繁杂,更在执要。
3.不仅要有质量,更需数量。吹尽狂沙始得金。沙子永远是多的,故一不要有完满感;二是必须深明重复强化的重要。
4.不仅在修,更要持。唯有持,外在的东西,才会被你真正赋予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